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基础与谋略
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基础与谋略

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基础与谋略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刚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4152548
  • 页数:4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的总体战略和概况,对长江经济带的交通联系、社会联系、创新合作、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合作及上海自贸区与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等进行了深入剖析与解读,同时借鉴了国外重要大河流域的开发来研究长江流域的开发方案。
《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基础与谋略》目录

导言 长江经济带的总体战略和概况 1

第一节 国际与国内环境 1

一、国际环境 2

二、国内环境 3

第二节 全国的战略构想 6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界定及特征 9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范围 9

二、长江经济带范围的界定 11

三、长江经济带的自然禀赋 13

四、长江经济带的社会经济水平 14

第四节 战略价值与意义 23

一、战略目标和任务 24

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26

第一篇 基础篇 31

第一章 流域经济的科学基础与应用 31

第一节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31

一、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33

二、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 35

三、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核心内容 36

四、生态区域论 38

第二节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分工合作 39

一、成本学说 40

二、要素禀赋学说 42

三、新贸易理论 43

四、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44

五、劳动分工的维度 46

第三节 产业转移理论:转移合作 47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8

二、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50

三、雁行模式理论 52

四、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54

第四节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创新合作 56

一、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57

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58

第五节 增长极理论 63

一、增长极理论的产生与演变 63

二、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原理 65

三、增长极理论的实践分析 66

第二章 长江经济带发展沿革 68

第一节 孕育阶段(改革开放前) 69

第二节 准备阶段(1978~1991) 70

一、长江经济带土地资源利用 70

二、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群合作 71

三、长江经济带的生态问题研究 72

第三节 启动阶段(1992~2001) 72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政策 73

二、长三角地区迅速发展,区域一体化起步 73

第四节 停滞阶段(2002~2005) 74

一、长江经济带政策搁浅 74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强 74

三、长江经济带内中心城市成长为增长极 75

第五节 复苏阶段(2006~2012) 75

一、长江经济带政策重启 75

二、长江经济带中城市组团式发展 76

第六节 腾飞阶段(2013~) 78

第二篇 专题篇 83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的交通联系 83

第一节 交通联系现状评价 83

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基本形成 83

二、旅客集散地位下降,物资集散地位上升 87

三、公路交通在客货运输中均占据优势 88

四、交通运输发展区域差异显著 88

五、交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待提高 91

六、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先行 93

第二节 交通联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97

一、黄金水道运力开发不足 97

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不足 99

三、各交通运输方式未能有效衔接 100

第三节 交通联系建设方向 102

一、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重点 102

二、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框架 103

第四节 交通联系保障措施 109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树立交通运输先行的观念 109

二、实施全流域管理,建立九省二市联席会议制度 109

三、引入市场机制,开辟多渠道的集融资途径 109

四、培育运输市场,实施综合运输的多方式配置 110

五、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现代化 110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 111

第一节 经济联系现状评价 111

一、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联系现状评价 111

二、长江经济带分区域经济联系评价 117

三、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分析 121

第二节 经济联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26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26

二、主要原因分析 129

第三节 经济联系的建设方向 131

一、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 131

二、加快跨区域的市场一体化进程 135

第四节 经济联系的保障机制 137

一、建立政府间推进跨区域合作机制 137

二、推进流域体制机制创新一体化进程 140

三、构建以“三生共赢”为导向的产业协调机制 141

四、建立经济联系的基础建设体系 142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的社会联系 144

第一节 社会联系现状评价 144

一、人口流动现象突出 144

二、区域人才资源开发合作 150

三、文化交流与合作 152

第二节 社会联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55

一、人口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55

二、区域人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57

三、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60

第三节 社会联系建设方向 162

一、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与社会融合 162

二、深化区域人才资源合作 164

三、文化的整合与交流 166

第四节 社会联系保障措施 168

一、保证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168

二、保障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170

三、促进区域文化整合 171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的创新合作 174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现状评价 174

一、创新合作要素分布不均 175

二、创新合作平台基础扎实 180

三、创新合作水平低下 185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87

一、存在问题 188

二、成因分析 191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建设方向 195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合作 195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创新合作 196

三、环保科技合作 199

第四节 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保障措施 201

一、促进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 202

二、推进产学研合作优化 206

三、构建跨区域创新收益共享机制 207

四、建立基于联盟合作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208

五、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210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214

第一节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评价 215

一、流域广阔,水量丰富 215

二、降水丰沛,径流活跃 216

三、供需平衡,农业为主 222

第二节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分析 228

一、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 229

二、空间水量分配不均 231

三、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 232

四、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 232

五、水资源支撑能力不足 233

第三节 重点工程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影响 234

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234

二、南水北调工程 237

第四节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建设方向 242

一、优化水量总体配置,协调各地供水需求 243

二、保障战略规划水量为先,确保国家水资源配置 246

三、保障水资源安全为重点,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47

四、巩固三峡工程建设,完善长江防洪体系 247

五、治理水土流失,减少三峡水库淤积 248

六、完善流域规划管理,加强水行政管理 248

第五节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保障措施 249

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49

二、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251

三、实行长江水库群联合调度 252

四、加强流域管理法制建设 254

第八章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安全合作 256

第一节 生态环境安全合作现状评价 256

一、生态环境特征 256

二、生态环境安全面临的威胁 258

三、生态环境安全合作 265

第二节 生态环境安全合作问题分析 272

一、生态环境安全合作存在的问题 272

二、原因分析 275

第三节 生态环境安全合作建设重点 278

一、生态环境安全合作基础 278

二、生态环境安全合作建设路径 280

第四节 生态环境安全合作保障措施 284

一、落实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 284

二、完善流域经济合作机制,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285

三、建立跨域环境合作组织体系,加强环境统筹协调管理 286

四、搭建生态合作信息共享平台,探索环境设施共建共享模式 287

五、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强化环境联合监管 288

第九章 上海自贸区与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290

第一节 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现状评价 290

一、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发展历程 291

二、21世纪区域政府合作进一步加强 296

三、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建设成效 297

第二节 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问题分析 298

一、政府体制及制度性障碍显著 298

二、行政区划体制障碍突出 300

三、城市区域协作组织发展放缓 302

第三节 上海自贸区对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的作用 303

一、溢出效应 303

二、虹吸效应 306

三、流域一体化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对策建议 307

第四节 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建设重点 309

一、建立政府间协调合作发展机制 309

二、分三阶段促进区域政府合作 312

三、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建设设想 316

第五节 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保障措施 319

一、良好的制度环境 320

二、合理的组织安排 321

三、完善的区域合作规则 322

第三篇 借鉴篇 327

第十章 莱茵河流域开发 327

第一节 莱茵河流域概况 327

一、水资源丰富 328

二、航运发达 328

三、重要的工业和人口聚集区 328

四、环境治理成效突出 329

第二节 发展阶段及特征 329

一、发展阶段 329

二、主要开发模式 330

第三节 主要措施与经验 332

一、水能资源开发和水电建设 332

二、河道整治与“江海直达”航运网 335

三、河流污染治理 338

四、洪水治理 339

五、成功经验 342

第四节 实施效果 343

一、港口建设和城市化 343

二、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 344

三、流域环境整治 346

第五节 启示意义 347

一、注重跨流域协作治理 347

二、注重分阶段逐步推进 347

三、注重多渠道综合施策 349

四、注重全方位预警监测 349

五、注重宽领域生态修复 350

六、注重高标准制度约束 351

第十一章 密西西比河流域开发 352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 352

第二节 开发背景 354

一、洪水灾害频繁 354

二、资源优势显著 355

第三节 治理开发过程 357

一、避洪与防洪阶段 357

二、治洪与简单开发阶段 357

三、综合治理与开发阶段 358

四、全面整治开发阶段 358

五、生态环保型开发阶段 358

第四节 开发措施 359

一、工程措施 359

二、非工程措施 362

第五节 开发成果 364

一、航运业迅速崛起 365

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367

三、防洪和发电效益突出 367

第六节 开发经验 368

一、城市与河流结合的“点—轴”开发模式 368

二、法律地位明确的流域开发管理机构 368

三、流域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369

四、灵活多元的融资渠道 370

五、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 370

第七节 启示意义 371

一、改革流域管理模式,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 371

二、加强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建设,完善“点—轴”格局 372

三、完善节点城市的枢纽功能,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 373

四、加强流域内的分工协作,打造协调发展的产业带 373

五、完善区域政策,构建多元融资体系 373

六、抓住机遇,建设长江黄金水道 374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375

第十二章 湄公河流域开发 376

第一节 发展阶段及特征 376

一、探索阶段(1992~1996年) 377

二、停滞阶段(1997~2002年) 377

三、复苏阶段(2002年至今) 378

第二节 主要措施与经验 379

一、建立跨界经济纠纷解决机制 379

二、建立水资源开发多方协调机制 380

三、建立旅游一体化合作机制 381

四、建立流域综合贸易航运体系 382

第三节 开发效果与存在问题 383

一、国家间贸易往来稳步提升 383

二、水资源开发争夺博弈激烈 386

三、旅游一体化进程艰难前行 387

四、跨界环境影响亟须统筹兼顾 388

第四节 启示意义 392

一、流域地区合作应以经济发展为入手点 392

二、地区认同与共同获益是流域地区合作的基本保障 393

三、流域地区合作应由多种行为主体共同参与 394

四、流域地区合作应在不同层次间加强互动 395

参考文献 39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