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困境、重构与突破  中国治理转型的模式研究
困境、重构与突破  中国治理转型的模式研究

困境、重构与突破 中国治理转型的模式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耿国阶著
  • 出 版 社: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51707541
  • 页数:180 页
图书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现由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变,中国30年的治理转型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面临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为了寻求一个理想的治理转型模式,本书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深化治理转型所立足的基础情境:纵向上,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的演变史潮流所系,大势所趋;横向上,多层面的贫困并存和交织。较好的保证治理转型过程的有序性和结果的彻底性,并最终实现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质的飞跃。
《困境、重构与突破 中国治理转型的模式研究》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1.1 治理的主体、客体、环境、需求发生了深刻变迁 1

1.1.2 治理转型领域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3

1.1.3 治理转型研究是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 4

1.2 文献综述 4

1.2.1 核心概念辨析和界定 4

1.2.2 国内学术界对中国治理转型模式的研究 7

1.2.3 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治理转型及模式的研究 10

1.2.4 中国治理转型模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1.3 研究方案 15

1.3.1 研究定位 15

1.3.2 研究意义 16

1.3.3 研究方法 16

1.3.4 研究设想 18

第2章 治理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21

2.1 西方治理理论的兴起与应用 21

2.1.1 西方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21

2.1.2 西方治理理论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22

2.1.3 治理理论在西方社会的应用 23

2.1.4 对治理理论的主要批评 24

2.1.5 治理理论对分析中国治理转型的借鉴性 24

2.2 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5

2.2.1 治理理论的引介 25

2.2.2 治理理论的应用 27

2.2.3 对治理理论的理论探讨和反思 30

2.2.4 治理理论本土转化的努力 32

2.2.5 对国内治理研究的兑体评价 34

2.3 治理理论本土发展与转化的基本语境 36

2.3.1 基于一般性中西比较的反思 36

2.3.2 文化冲突视野下的治理转型 40

2.3.3 基于社会转型的反思 43

2.3.4 基于制度变迁的反思 45

2.3.5 四种因素的交织:治理理论本土发展的基本语境 47

2.4 促进治理理论的本土发展 48

2.4.1 建设性补充政治发展、行政发展研究的不足 48

2.4.2 以治理理论为基础研究中国治理转型的立足点 50

第3章 中国治理转型的过程与困境 52

3.1 中国治理转型的历史起点 52

3.1.1 贫瘠的传统继承 52

3.1.2 全能性的政治社会结构继承 53

3.2 中国治理转型的基本背景 54

3.2.1 经济的转型和变革 54

3.2.2 社会转型和变革 55

3.2.3 文化转型和变革 56

3.3 中国治理转型的历史演进(1978—2008年) 57

3.3.1 治理转型的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1年) 57

3.3.2 以维护稳定为中心的治理转型阶段(1992—2002年) 59

3.3.3 治理转型新探索阶段(2003年至今) 60

3.4 中国治理转型的主要探索 61

3.4.1 政党治理探索 61

3.4.2 政府治理探索 64

3.4.3 社会治理探索 65

3.5 中国治理转型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67

3.5.1 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 67

3.5.2 从集权到分权 68

3.5.3 从人治到法治 68

3.5.4 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 69

3.5.5 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 69

3.6 现阶段中国治理转型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71

3.6.1 官民两极治理结构的强化和紧张 71

3.6.2 党的转型与宪政发展的内在结构性关系更趋紧张 71

3.6.3 权力—权力、权力—权利、权利—权利的制度性紧张 72

3.6.4 非制度化博弈的低层次徘徊 73

3.6.5 地方庇护网政治等政治肿瘤尾大难掉 73

3.6.6 治理转型战略选择的短期合理性与长期合理性的两难选择 74

3.7 两极治理模式及其内在缺陷 75

3.7.1 两极治理模式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治理模式 75

3.7.2 两极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76

3.7.3 两极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 77

3.8 现阶段中国治理转型的基本模式及局限性 78

3.8.1 技术性渐进变革模式 78

3.8.2 技术性渐进变革模式的优势 80

3.8.3 技术性渐进变革模式的局限性 80

第4章 治理转型的基础环境 83

4.1 治理转型的纵向环境: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的演变 83

4.1.1 多领域合一向多领域相对分离的历史演变 83

4.1.2 行政性整合向契约性整合的历史演变 84

4.1.3 治理转型的社会潮流冲击传统治理结构 84

4.1.4 不同进程的复杂交织 85

4.2 治理转型的横向环境:多层面贫困的并存和交织 89

4.2.1 多层次贫困的并存和交织 89

4.2.2 多领域贫困的并存和交织 94

第5章 突破治理转型困境的关键:党的转型与宪政发展的良性互动 97

5.1 诺斯悖论视野下党的转型困境 98

5.1.1 党的合法性困境 98

5.1.2 诺斯悖论视野下的政党转型 98

5.1.3 政党建设的两个错误思路 100

5.2 宪政发展的潮流与困境 101

5.3 宪政发展与党的转型的交集 104

5.3.1 文集的前提 105

5.3.2 社会可接受程度 105

5.3.3 中国共产党能够作出理性的选择 106

5.3.4 文集的优越性 106

第6章 治理转型的文化资源和进路 110

6.1 分析框架:价值、制度、行为与救济机制 110

6.2 中华治理传统的内在矛盾与时代局限 111

6.2.1 中华治理传统的价值体系(“道统”) 111

6.2.2 中华治理的制度体系 115

6.2.3 中华治理的行为模式 120

6.2.4 中华治理的救济机制 122

6.2.5 中华治理传统的内在缺陷 123

6.3 西方宪政治理模式 125

6.3.1 西方宪政治理的价值体系 125

6.3.2 西方宪政治理的制度体系和行为模式 127

6.3.3 西方宪政治理的救济机制 127

6.3.4 西方宪政治理的成功原因 128

6.4 中国宪政尝试的失败及其原因 129

6.4.1 中国宪政尝试的价值体系 130

6.4.2 中国宪政尝试的制度体系 130

6.4.3 中国宪政尝试的行为模式 130

6.4.4 中国宪政尝试的救济机制 131

6.4.5 中国宪政尝试失败的原因 131

6.5 中华治理传统的现代价值 132

6.5.1 “道统合法性”和“民意合法性”的互补 133

6.5.2 从“以道驭势”出发重建中华治理传统 136

6.5.3 中华治理传统重建的可行性与优势 137

6.6 中华治理传统的现代重建 138

6.6.1 新“道统”:中华治理传统现代重建的价值基础 138

6.6.2 新“政统”:中华治理传统现代重建的公共治理结构 143

6.6.3 新“民统”:中华治理传统现代重建的坚实基础 143

第7章 中国治理转型的模式重构 146

7.1 模式重构的标准与原则 146

7.1.1 目标标准:中国国情与现代基本价值的创造性结合 146

7.1.2 过程标准:整合、改革、发展的高层次平衡统 147

7.1.3 模式重构的基本原则 147

7.2 价值和功能的选择与承担 148

7.2.1 承担“议统”功能 148

7.2.2 承担“官统”功能 149

7.2.3 承担“宪统”功能 150

7.3 三极互动模式与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转化:一个构想 151

7.3.1 “宪统”:中国共产党转型为宪法性整合秩序的核心主体 151

7.3.2 “官统”:政府是公共物品供给的核心主体 153

7.3.3 “议统”:人民代表大会是民意表达和综合的核心主体 153

7.3.4 以“民统”为基础保持三极互动治理模式的开放性 154

7.3.5 “三极互动”模式的比较优势 155

7.4 两极治理模式向三极治理模式的过渡 156

7.4.1 治理转型的启动 156

7.4.2 治理转型的战略 159

7.4.3 治理转型的过程 163

7.4.4 治理转型的终点 164

第8章 结论 166

参考文献 168

后记 1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