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管理学高级教程
管理学高级教程

管理学高级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良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11490418
  • 页数:55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管理学理论发展的主线与构建路径、作为学科和科学的管理学、多视角下的学科属性争鸣、管理学的价值性矛盾、组织理论的研究视角、组织设计理论、网络组织治理、企业家理论、管理者理论、领导理论、员工行为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组织社会资本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流程管理理论、组织文化理论、绩效管理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比较管理理论、本土管理理论、后现代管理理论、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管理创新。
《管理学高级教程》目录

第一篇 管理学概论 2

第一章 管理学理论发展的主线与构建路径 2

第一节 管理理论发展的主线 2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理性思维 2

二、行为管理理论阶段:非理性思维 3

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管理融合 3

四、后现代管理理论阶段:非理性思维 4

第二节 管理学理论构建的路径选择 5

第三节 本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 6

一、作为载体的“组织” 7

二、管理活动的主体 7

三、管理活动的客体 8

四、管理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机制” 8

五、管理的“情境” 10

延伸阅读文献 11

第二章 作为学科和科学的管理学 13

第一节 管理的科学化进程 13

一、作为常识的管理 13

二、作为职业教育的管理 13

三、作为研究性学科的管理 14

四、作为科学的管理 15

五、管理学科学化的启示 17

第二节 管理学在科学史上的总体定位 18

一、科学与人文的演化及近代各学科间的关系与分界 18

二、管理学的科学特质与人文特质 19

三、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定位 21

第三节 管理学的人性假设 23

一、管理的科学性 24

二、管理的道德性 25

三、管理的艺术性 26

延伸阅读文献 28

第三章 多视角下的学科属性争鸣 30

第一节 哲学视角下的管理学学科属性 30

一、对于管理理论构建主体的哲学反思 30

二、对于管理理论构建客体的哲学反思 34

三、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 35

四、哲学视角下管理学学科属性的启示 37

第二节 社会学视角下的管理学学科属性 40

一、学科属性定位的一个社会学分析框架 40

二、管理学的学科属性探析 41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管理学属性启示 44

第三节 科学哲学视角下的管理学学科属性 45

一、实证主义——管理理论证实的困惑 46

二、证伪主义——管理理论证伪的困惑 46

三、范式理论——管理理论科学共同体的困惑 47

延伸阅读文献 49

第四章 管理学的价值性矛盾 52

第一节 实用性与科学严谨性之间的鸿沟 52

一、“科学严谨性”与“实践相关性”之间的矛盾不可融合的观点 53

二、“科学严谨性”和“实践相关性”之间的矛盾可以弥合的观点 54

第二节 学科合法性与跨学科发展之争 56

一、学科借鉴构成了管理学的基本知识来源 56

二、学科借鉴动摇了管理学的学科基础 57

第三节 学科方法与理论构建之间的背离 60

一、学科方法和理论构建之间的契合度和贡献度 61

二、理论构建中的“多样性”与方法匹配 63

三、理论构建中的“成长周期”与方法之间的匹配 66

延伸阅读文献 67

第二篇 组织理论 76

第五章 组织理论的研究视角 76

第一节 封闭系统视角的组织理论 76

一、封闭、理性系统的组织理论 76

二、基于封闭自然系统的组织理论 82

三、理性系统观和自然系统观差异的比较 88

第二节 基于开放系统的组织理论 89

一、开放理性系统的组织理论 91

二、开放自然系统的组织理论 95

第三节 组织理论的发展趋势 101

延伸阅读文献 105

第六章 组织设计理论 107

第一节 组织设计的维度和范式 107

一、组织结构的维度 108

二、组织设计的情境维度 109

三、两种组织设计范式 109

第二节 组织结构的形态及其演化 111

一、职能型结构 112

二、事业部型结构 113

三、矩阵型结构 114

四、横向型结构 115

五、虚拟网络型结构和外包 116

六、混合型结构 118

第三节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118

一、组织结构的连续流 118

二、影响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 119

延伸阅读文献 128

第七章 网络组织治理 130

第一节 网络组织 130

一、网络组织的形成 130

二、网络组织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132

第二节 网络组织治理 134

一、网络组织治理的提出 134

二、网络组织治理的概念 134

三、网络组织治理的重要意义 135

四、网络组织治理与层级治理的区别 135

第三节 网络组织治理机制 136

一、网络组织治理机制的地位 136

二、网络组织治理机制 136

延伸阅读文献 139

第三篇 管理主体 142

第八章 企业家理论 142

第一节 企业家的概念界定 142

一、功能的视角 142

二、角色的视角 143

三、企业家的特征 144

第二节 企业家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趋向 144

一、企业家利润的视角 145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146

三、企业家才能及影响因素 147

四、企业家理论的研究趋向 149

第三节 企业家精神 150

一、企业家精神及测度 150

二、公司企业家精神 152

三、企业内创业的本质及内涵 154

四、企业内创业与企业持续成长 156

五、内企业家 157

延伸阅读文献 160

第九章 管理者理论 162

第一节 一般管理者研究 162

一、管理者的定义与类型 162

二、管理者工作研究 164

三、管理者晋升问题研究 168

第二节 职业管理者研究 171

一、职业经理人的产生与特征 171

二、高管团队研究 174

三、中层管理者研究 178

四、基层管理者研究 180

第三节 家族企业中的管理者研究 182

一、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 182

二、家族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研究 187

延伸阅读文献 191

第十章 领导理论 194

第一节 概述 194

一、领导的定义 194

二、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195

第二节 以领导者为中心的领导理论 196

一、领导特质理论 196

二、领导行为理论 201

第三节 以情境为中心的领导理论 204

一、领导权变理论 204

二、领导-成员交换理论 209

三、领导替代理论 211

第四节 以下属为中心的领导理论 213

一、变革型领导理论 214

二、超越型领导理论 217

三、自我领导理论 218

延伸阅读文献 221

第四篇 管理客体 224

第十一章 员工行为理论 224

第一节 员工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224

一、认知理论 224

二、社会交换理论 227

三、学习理论 228

第二节 员工行为的分析框架 229

一、员工行为的前因变量 230

二、员工行为的动机过程 232

三、员工行为的表现类型 233

第三节 员工行为理论的新进展 235

一、工作-家庭冲突与平衡 235

二、心理资本与积极组织行为 237

三、创造力与员工创新行为 238

四、情绪劳动与情绪管理 239

五、新型雇佣关系与劳资关系改进 240

延伸阅读文献 241

第十二章 知识管理理论 244

第一节 组织的知识资源和知识管理 244

一、从数据、信息到知识 244

二、知识的界定和特性 245

三、组织的智力资本 247

四、知识管理界定 250

第二节 企业的知识管理 253

一、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 253

二、企业的知识市场 256

三、企业中的知识转移 259

四、企业中的知识创造与应用 260

第三节 战略联盟的知识管理 261

一、战略联盟知识转移 261

二、战略联盟知识创造与应用 262

第四节 集群的知识管理 263

一、集群的体系知识 263

二、集群知识转移 266

三、集群知识创造与应用 267

延伸阅读文献 268

第十三章 组织社会资本理论 270

第一节 组织社会资本理论溯源与界定 270

一、社会资本的理论脉络 270

二、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 277

三、组织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 279

第二节 组织内部社会资本的管理与功效 281

一、员工的组织内部社会资本与员工效能 282

二、团队内部社会资本与团队效能 284

三、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社会资本的正负效应 286

第三节 组织外部社会资本的管理与功效 288

一、企业家社会资本与组织成长 288

二、高管团队的外部社会资本与治理绩效 291

三、联盟网络内组织外部社会资本与组织创新 292

四、集群内组织外部社会资本与组织竞争优势 294

第四节 组织社会资本的传导与转化 295

一、外部社会资本的跨层次转化 295

二、内部社会资本的跨层次传导 297

延伸阅读文献 298

第五篇 管理机制 304

第十四章 目标管理理论 304

第一节 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模式 304

一、目标与目标管理 304

二、目标管理的模式/基本框架 307

第二节 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309

一、目标管理的起源——对“目标”的认识 309

二、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 311

三、目标管理的实践历程 315

第三节 目标管理的争议与拓展 316

一、目标管理的争议 316

二、目标管理的拓展研究——方针管理 318

延伸阅读文献 320

第十五章 战略管理理论 322

第一节 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模式 322

一、战略与战略管理 322

二、战略管理的模式/基本框架 323

第二节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328

一、以环境为基础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328

二、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329

三、以资源、能力、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330

四、20世纪90年代后期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331

五、战略管理理论的对比分析 333

第三节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中的悖论及发展 333

一、内容与过程的悖论 333

二、适应与创造 335

三、短期与长期的悖论 337

四、竞争与合作 341

延伸阅读文献 345

第十六章 流程管理理论 347

第一节 流程管理的兴起 347

一、技术演进与分工重组:流程管理的历史缘起 347

二、价值链理论(VC):流程管理的理论起源 349

三、企业流程再造理论(BRP):流程管理的理论代表 350

第二节 流程管理的思想精髓 352

一、流程管理与职能管理的比较分析 352

二、由分工到整体:流程管理的系统思想 353

三、由标准化到柔性化:流程管理的操作思想 354

四、由层级到网络:流程管理的组织思想 356

第三节 流程管理的方法及技术 357

一、精益生产(LP) 357

二、全面质量管理(TQM) 360

三、企业资源规划(ERP) 361

第四节 流程管理的组织形态 362

一、流程型组织及其特征 362

二、流程型组织的结构 364

延伸阅读文献 365

第十七章 组织文化理论 367

第一节 组织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67

一、组织文化理论的形成背景 367

二、组织文化理论的诞生标志 370

三、组织文化理论的发展脉络 375

第二节 组织文化的测评研究 383

一、组织文化的测评模式 383

二、组织文化的评价工具 386

三、组织文化的测量工具 392

第三节 组织文化的形成与作用机制 403

一、组织文化与前因变量:形成机制的研究 404

二、组织文化与中介变量:作用机制的研究 406

三、组织文化与结果变量:影响作用的研究 408

延伸阅读文献 412

第十八章 绩效管理理论 416

第一节 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 416

一、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 416

二、绩效管理的三维分析框架 418

第二节 绩效管理的发展过程 418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生产效率的测评 418

二、20世纪四五十年代:财务指标至上 419

三、20世纪50年代:针对职能部门的测评 419

四、20世纪70年代:整体绩效测量和管理(PMM) 419

五、20世纪90年代:战略性绩效管理(SPM) 420

第三节 绩效管理的层次 420

一、企业组织 420

二、内部员工 420

三、利益相关者与社会绩效 421

四、不同层次绩效管理间的关系 422

第四节 绩效管理的基本内容 424

一、绩效管理的评价体系 424

二、绩效评价的原则 427

三、绩效管理的过程 428

第五节 绩效管理理论的发展问题 429

一、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429

二、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权衡 430

三、绩效管理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431

延伸阅读文献 431

第十九章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433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433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经典认识 433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经典认识评析 436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 438

一、第一次争论:Berle与Dodd之争 438

二、第二次争论:Berle与Manne之争 439

三、第三次争论:实证检验之争 441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资源配置效率观 442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方式 444

一、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两种方式理论 444

二、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与战略适应 445

第四节 有限社会责任及其动态扩展 447

一、企业的有限社会责任 447

二、社会责任动态扩展模型 447

延伸阅读文献 449

第六篇 管理情境 454

第二十章 比较管理理论 454

第一节 文化、国家与管理 454

一、管理的文化建构 454

二、文化的国家差异:霍夫斯坦德模型 456

三、文化差异与管理模式:威廉·大内Z理论 459

第二节 管理模式的国别差异 461

一、日本:以人事为中心的文化管理 461

二、美国:以产权为中心的制度管理 462

三、德国:以专家为中心的技术管理 465

第三节 管理知识的移植与创新 466

一、比较管理视域中的鞍钢宪法 466

二、管理移植与创新的演化分析模型 467

三、20世纪中西方管理移植的基本路径 469

四、管理移植的相关讨论 472

延伸阅读文献 474

第二十一章 本土管理理论 477

第一节 本土管理理论建构的理论依据 477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地方性知识的强调 477

二、管理理论本身所暗含的文化情境 478

三、以人为研究对象所指涉的价值性判断 479

四、建构本土管理理论所具备的世界意义 479

第二节 国外基于中国情境的管理理论研究进程 480

一、关于“情境化”的认识 480

二、Li和Tsui(2002)的研究(分析区间:1984~1999年) 483

三、Tsui等(2004)的研究(分析区间:2000~2003年) 484

四、Jia等(2012)的研究(分析区间:1981~2010年) 485

第三节 国内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487

一、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研究进程 487

二、晋商制度——古代企业实践典范 488

三、鞍钢宪法——新中国企业实践典范 491

四、差序式领导——本土领导理论的核心构念 493

第四节 本土管理理论建构的路径与标准 495

一、本土管理理论建构的路径 495

二、建构本土管理理论的原则与出路 496

三、建构本土管理理论的评判标准 497

延伸阅读文献 498

第七篇 后现代管理 502

第二十二章 后现代管理理论 502

第一节 后现代管理的兴起 502

一、现代管理的困境:科学管理模式批判 502

二、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兴起背景 504

第二节 后现代管理的代表理论 506

一、彼得·德鲁克的知识管理理论 506

二、查尔斯·汉迪的非理性管理理论 508

三、汤姆·彼得斯的混沌管理理论 510

四、克莱格的后现代组织理论 511

第三节 后现代管理的核心思想 512

一、后现代管理的本体论:非理性解放与“主体离心化” 513

二、后现代管理的认识论:差异性与价值介入 514

三、后现代管理的方法论:“延异”与多元话语分析 515

四、后现代管理的其他思想主张 516

第四节 后现代管理的价值评价 517

一、后现代管理的理论贡献 517

二、后现代管理的理论弊端及启示 521

延伸阅读文献 522

第二十三章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管理创新 524

第一节 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管理模式 524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524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528

第二节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管理模式 532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性质 532

二、管理变革的技术基础 535

三、管理变革的生产组织基础 537

四、管理变革的社会基础 538

第三节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管理创新 539

一、由管理职能到社会资源“再平衡”的管理变革逻辑 540

二、由大型企业到平台型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 541

三、由层级组织到节点网络的组织协同性管理 545

四、由企业制造到社会制造的用户资源内化管理 549

五、由封闭式创新到开放性创新的资源共享模式 552

延伸阅读文献 55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