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周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155219
  • 页数:27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生态经济学的特点、研究领域和任务入手,在分析生态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梳理、评价和展望生态经济学的进展,总结生态经济研究中的结论的基础上,对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论述,包括生态系统,生态经济价值,生态经济评价,生态经济管理,生态足迹理论、方法与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方法与应用,能值理论、方法与应用,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脆弱地带的生态保护与发展,等等。
《生态经济学》目录

第一章 生态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1

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的内涵 1

一 生态经济学的特点 1

二 生态经济学研究中的差异性 2

三 生态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4

第二节 生态经济学研究的进展 6

一 生态经济学研究的进展 6

二 生态经济学研究的评价 9

三 生态经济学的展望 11

第三节 生态经济学研究中的主要结论 12

一 生态系统恶化的主要原因 12

二 生态与经济互促共进的主要措施 13

三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5

思考题 19

第二章 生态系统 22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22

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 22

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 22

三 生态系统的功能 23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种群、群落和生态演替 26

一 种群 26

二 群落 27

三 生态演替 29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特征 30

一 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具有可再生性 30

二 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具有可修复性 31

三 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具有递增性 31

四 生态系统具有竞争和进化机制 32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 33

一 经济系统完全依赖自然生态系统阶段 33

二 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容阶段 34

三 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斥阶段 34

四 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融合阶段 35

思考题 37

第三章 生态经济价值 40

第一节 生态资本概念的产生和理论依据 40

一 生态资本概念的产生 40

二 生态资本提出的理论依据 42

第二节 生态资本与生态资本价值 44

一 生态资本的概念与特征 44

二 生态资本的价值与分类 47

三 生态资本的价值与对应的评估方法 48

第三节 生态资本与绿色经济核算体系 51

一 SNA与SEEA体系中的资产 51

二 SEEA账户体系:目标、结构和指标 53

第四节 生态资本的市场、运营与技术创新 55

一 生态资本的市场 55

二 生态资本的运营 56

三 生态资本的利用技术 57

第五节 生态补偿 57

一 生态补偿的概念、分类与原则 57

二 生态补偿的实现形式 59

思考题 62

第四章 生态经济评价 64

第一节 生态经济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64

一 生态经济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64

二 生态经济评价的特征 65

三 生态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 66

四 生态经济评价的原则和程序 66

第二节 生态经济状态评价 67

一 生态经济状态评价方法 67

二 生态经济结构和功能解析 68

三 生态经济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69

四 生态经济状态改进措施 69

第三节 生态经济关系评价 69

一 生态经济关系评价方法 69

二 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评价 74

三 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评价 76

四 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评价 77

五 草原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评价 79

六 水资源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评价 79

第四节 生态经济效率评价 82

一 生态经济效率的含义 82

二 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方法 83

三 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模型 84

思考题 86

第五章 生态经济管理 88

第一节 生态经济管理的含义 88

一 生态经济管理的概念 88

二 生态经济管理产生的缘由 89

三 生态经济管理的原理 91

第二节 生态经济管理的内容 94

一 生态经济管理的目标 94

二 生态经济管理的原则 95

三 生态经济管理的任务 96

第三节 生态经济管理的工具 100

一 管理工具 101

二 工具使用的制度安排 104

三 工具使用的组织安排 105

思考题 107

第六章 生态足迹理论、方法与应用 109

第一节 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 109

一 生态足迹的概念 109

二 生态足迹研究的缘起 110

三 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 110

四 生态足迹的基本假设 114

五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 115

六 生态足迹的计算 115

七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比较 118

第二节 生态足迹方法的改进 119

一 生态足迹方法的改进 119

二 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 122

第三节 生态足迹方法的应用 128

一 区域尺度的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128

二 国家尺度的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129

三 不同领域的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129

第四节 生态足迹研究的展望 130

一 改进和完善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131

二 加强生态足迹与其他可持续发展指标相结合 131

三 加强生态足迹的比较研究 131

四 加强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 132

五 不断拓展生态足迹的研究领域 132

六 加大产业和单项生态足迹研究力度 132

七 加大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生态足迹研究 132

思考题 134

第七章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方法与应用 136

第一节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分类和价值构成 137

一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特点 137

二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 138

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构成 140

第二节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方法 142

一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 142

二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 147

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尚需改进之处 148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集萃 150

一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50

二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52

三 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158

思考题 161

第八章 能值理论、方法与应用 163

第一节 引言 163

一 能源品质 163

二 能量品质 163

三 能值 164

四 能值和能值转换率 166

五 能值方法的作用 167

六 总结性评论 168

第二节 能值理论与方法 168

一 能值分析理论的发展阶段 169

二 能值方法的主要指标 171

三 能值理论与方法存在的问题 174

第三节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 175

一 经济系统的能值透视 176

二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值分析 177

三 结论 182

思考题 184

第九章 生态工业 186

第一节 生态工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187

一 生态工业的兴起 187

二 生态工业的内涵 187

三 生态工业的理论基础 188

四 生态工业的主要概念 190

五 生态工业的发展历程 197

六 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的比较 204

第二节 生态工业模式 205

一 末端治理模式:以石狮模式为例 206

二 清洁生产模式:以阜阳化工总厂为例 208

三 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以丹麦卡伦堡模式为例 210

四 循环经济模式:以废弃物限排到再利用的韩国模式为例 213

第三节 发展生态工业的关键举措 214

一 政府管理 215

二 建立生态工业技术支撑 216

三 积极鼓励社会参与 216

思考题 217

第十章 生态农业 220

第一节 农业类型跃迁:生态农业兴起的宏观背景 220

一 诱致性技术创新与农业类型变化 220

二 农业类型变化的经济学含义 222

三 宜农区随着农业发展类型变化而变化 223

第二节 市场竞争力:生态农业兴起的微观基础 224

一 生态农业的经济学透视 224

二 生态农业的相关概念和趋向 227

三 生态农业提升为主导农业类型的因素分析 229

第三节 双赢:生态农业的案例研究 231

一 辽宁省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案例 232

二 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村案例 232

三 浙江省萧山市山一村案例 233

四 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案例 233

五 辽宁省大洼县北方庭院生态农业案例 234

第四节 生态农业兴起的经济学启示 234

一 生态农业技术创新要以“自利”为切入点 234

二 生态农业技术具有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跃迁的特征 235

三 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不能满足于一时的成功 235

四 生态农业要成为主导农业类型,生态技术必须升级 235

五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条件 236

思考题 237

第十一章 生态脆弱地带的保护与发展 239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带的基本概念 239

一 生态脆弱区的特征 239

二 生态脆弱区的类型 240

三 生态脆弱地带的主要问题 242

四 生态问题的成因 243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保护的作用和条件 244

一 生态脆弱区保护的作用 244

二 保护生态脆弱区的条件 245

三 保护生态脆弱区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46

第三节 生态脆弱地区维护生态稳定性的任务和措施 249

一 生态脆弱区保护的任务 249

二 生态脆弱区保护的原则 252

三 生态脆弱区保护的措施 252

第四节 生态敏感地带与经济贫困地区的相关性研究 255

一 生态敏感地带 255

二 生态退化地区的贫困问题研究 257

三 生态稳定地区的贫困问题研究 261

四 生态修复工程减缓贫困的作用的研究 265

五 生态保育与修复需要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的研究 268

思考题 2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