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基本理论  第2版
中医基本理论  第2版

中医基本理论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邓铁涛,吴弥漫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30423627
  • 页数:376 页
图书介绍:“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医基本理论》为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关于中医基本理论的阐述,全书内容共分7章,分别为:阴阳五行、藏象、中医五脏学说、经络理论、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体质与养生防病,书后附有五运六气学说简介篇。原汁原味地展示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博大精深。第四章经络图为全彩图,均是专人专画的,一目了然。《中医基本理论》可以作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提高读物,为广大中医理论研究者、中医临床工作者以及中医院校学生研习中医理论、提高中医学术素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医基本理论 第2版》目录

第一章 阴阳五行 1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术渊源 1

一、阴阳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形成 1

二、五行概念的产生和五行学说的形成 2

三、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结合 4

四、中医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引进和运用 5

第二节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 5

一、阴阳学说的内涵 5

二、五行学说的内涵 12

第三节 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15

一、阴阳学说的医学运用 15

二、五行学说的医学运用 20

三、阴阳五行学说从哲学到医学的演变 24

第二章 藏象 26

第一节 藏象及藏象研究方法 26

一、藏象的概念 26

二、藏象研究方法 26

三、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27

四、藏象学说的学术特点 29

第二节 五脏 30

一、心 30

附 心包络 33

二、肝 33

三、脾 37

四、肺 41

五、肾 44

附 命门 48

第三节 六腑 50

一、胆 50

二、胃 52

三、小肠 54

四、大肠 56

五、膀胱 57

六、三焦 58

第四节 奇恒之腑 62

一、奇恒之腑的内涵、生理特点及功能 62

二、脑 63

三、女子胞 66

第五节 精气神 67

一、精 67

二、气 70

三、血 76

四、津液 79

五、神 81

六、精、气、形、神的相互关系 85

第六节 形身部位 88

一、形身 88

二、官窍 94

三、体内部位 98

第三章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 102

第一节 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演变与研究 102

一、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术理论提出 102

二、五脏相关理论古代学术源流的探讨与梳理 103

三、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科学内涵 106

第二节 五脏之间的相关关系 113

一、五脏的相互影响 113

二、五脏相关的中介 115

三、脏与脏的关系 116

第三节 五脏系统的相关 120

一、五脏与六腑的相关关系 121

二、五脏与奇恒之府的相关关系 122

三、五脏与“五华”的相关关系 123

四、五脏与五体的相关关系 124

五、五脏与七窍的相关关系 124

第四节 五脏相关与辨证 125

一、两脏相关的证候 125

二、多脏相关的证候 129

三、五脏相关理论对重大疑难疾病防治的指导 131

四、实验研究探讨微观物质基础,佐证中医五脏相关之理 140

五、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研究前景 146

第四章 经络理论 149

第一节 经络和经络学说 149

一、经络的概念 149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50

三、经络系统的基本结构 151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 157

第二节 十二经脉的循行、主要病候和治疗 160

一、手太阴肺经 160

二、手阳明大肠经 161

三、足阳明胃经 161

四、足太阴脾经 162

五、手少阴心经 163

六、手太阳小肠经 163

七、足太阳膀胱经 164

八、足少阴肾经 165

九、手厥阴心包经 165

十、手少阳三焦经 166

十一、足少阳胆经 166

十二、足厥阴肝经 167

第三节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和主要病候 168

一、督脉 168

二、任脉 168

三、冲脉 169

四、带脉 170

五、阴维脉 170

六、阳维脉 171

七、阴跷脉 171

八、阳跷脉 172

第四节 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和十二皮部 172

一、十五络脉的循行、主要病候及治疗 172

二、十二经别的循行 175

三、十二皮部 177

第五节 十二经筋 177

一、足太阳经筋 178

二、足少阳经筋 178

三、足阳明经筋 179

四、足太阴经筋 179

五、足少阴经筋 180

六、足厥阴经筋 180

七、手太阳经筋 181

八、手少阳经筋 181

九、手阳明经筋 182

十、手太阴经筋 182

十一、手厥阴经筋 183

十二、手少阴经筋 183

第六节 腧穴简介 184

一、腧穴的概念 184

二、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84

三、腧穴的功能与作用 185

四、腧穴的分类 186

第五章 病因病机 192

第一节 病因 192

一、中医认识病因的基本观念和方法 192

二、外感病因 194

三、内伤病因 202

四、其他病因 207

第二节 发病 213

一、发病机理 213

二、发病途径 216

三、发病形式 217

第三节 病变机理 221

一、八纲病机 221

二、病理从化与六气病机 229

三、脏腑病机 234

四、经络病机 245

五、气血津精病机 248

六、外感热病病机 253

第四节 疾病传变与转归 257

一、外感疾病的传变 258

二、内伤疾病的传变 261

三、疾病转归 263

第六章 辨证论治 266

第一节 辨证论治 266

一、病、证、症 266

二、辨证论治 267

第二节 诊法理论 268

一、诊病原理 268

二、诊法原则 269

三、诊病方法 270

四、辨证审机 278

第三节 治则治法 283

一、治疗原则 284

二、治法 286

第四节 方药理论 292

一、药物理论 292

二、方剂理论 302

第七章 体质与养生防病 314

第一节 体质学说 314

一、体质的内涵 315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316

三、中医对体质的分类 319

四、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 324

第二节 养生学说 327

一、生命节律与养生的目的意义 327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329

三、养生方法 332

第三节 治未病理论 341

一、“治未病”理念的形成与确立 341

二、“治未病”的内涵和具体内容 342

三、“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意义 344

附篇 五运六气学说简介 348

一、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学术原理 348

二、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概念和推演方法 349

三、运气推演的主要内容 356

四、运气学说的临床运用 365

五、运气学说学术价值的发掘与利用 368

主要参考文献 371

后记 37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