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端到端QoS网络设计  第2版
端到端QoS网络设计  第2版

端到端QoS网络设计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西格提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15377005
  • 页数:8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为部署和管理QoS技术的权威指南,首先讲解了与QoS相关的协议、工具和标准,然后讲解了在如今的富媒体网络中,人们对QoS的新需求,以及由此衍生的QoS设计的变革和相应建议,最后介绍了QoS在园区网、WLAN、WAN、分支网络、二/三层VPN和数据中心中的部署和排错技术。
《端到端QoS网络设计 第2版》目录
标签:设计 网络

第1部分 QoS设计概述 1

第1章 QoS与QoE的介绍及回顾 1

1.1 历史与演变 2

1.1.1 曾经 2

1.1.2 现在 3

1.1.3 QoS的演变 4

1.2 QoS基础及概念 5

1.2.1 用户期望:QoS、QoE和QoX 5

1.2.2 QoS模型:集成服务和差分服务 5

1.2.3 QoS基础概念和工具集 6

1.2.4 数据包头 7

1.2.5 简化QoS 8

1.3 标准化与一致性 9

1.4 小结 10

1.5 扩展阅读 10

1.5.1 通用内容 10

1.5.2 IntServ(集成服务) 11

1.5.3 DiffServ(差分服务) 11

第2章 基于IOS的QoS体系框架和语法结构 13

2.1 部署QoS的原则 13

2.2 QoS体系框架 14

2.2.1 QoS行为模型 14

2.2.2 QoS特性排序 15

2.3 模块化QoS命令行模型 16

2.3.1 MQC语法 16

2.3.2 默认行为 18

2.3.3 流量分类(class map) 19

2.3.4 定义策略(policy map) 20

2.3.5 为流量应用策略(service policy) 22

2.3.6 层级式QoS和HQF 22

2.3.7 传统的QoS CLI不再使用 24

2.4 AutoQoS 25

2.5 小结 27

2.6 扩展阅读 28

2.6.1 通用内容 28

2.6.2 AutoQoS 28

第3章 分类与标记 29

3.1 分类和标记 29

3.1.1 分类和标记的术语 29

3.1.2 安全与QoS 31

3.1.3 视频和无线流量带来的分类挑战 31

3.1.4 不同技术的标记字段 32

3.1.5 QoS标记的映射 37

3.2 分类工具 40

3.2.1 基于类的分类(class map) 40

3.2.2 基于网络的应用识别 43

3.3 标记工具 45

3.3.1 基于类的标记(class map) 46

3.3.2 标记(或重标记)与限速联用 48

3.3.3 AutoQoS标记 49

3.4 建议与指导 50

3.5 小结 50

3.6 扩展阅读 50

3.6.1 分类和标记 50

3.6.2 NBAR 51

3.6.3 视频QoS 52

3.6.4 无线QoS 52

3.6.5 RFC 52

第4章 限速、整形和降级工具 53

4.1 限速和整形 53

4.1.1 限速与整形的术语 53

4.1.2 令牌桶算法 56

4.1.3 限速器类型 58

4.1.4 安全和QoS 61

4.2 限速工具 61

4.2.1 以限速器作为标记器 61

4.2.2 基于类的限速(policy map) 62

4.2.3 控制层面的限速 66

4.2.4 无条件数据包丢弃 67

4.3 流量整形工具 68

4.3.1 基于类的整形(class map) 69

4.3.2 传统整形工具 70

4.4 建议与指导 71

4.5 小结 71

4.6 扩展阅读 72

4.6.1 通用内容 72

4.6.2 差分服务限速标准 72

4.6.3 限速 72

4.6.4 整形 73

第5章 拥塞管理和拥塞避免工具 75

5.1 拥塞管理和避免 75

5.1.1 拥塞管理和拥塞避免的术语 76

5.1.2 拥塞管理和拥塞避免 76

5.1.3 调度机制算法 76

5.1.4 网络中各层的队列 77

5.2 队列和调度机制的工具 77

5.2.1 基于类的队列(policy map) 78

5.2.2 三层以下的队列技术:Tx-Ring的工作方式 82

5.3 拥塞避免工具 83

5.3.1 随机早期检测(RED) 84

5.3.2 加权随机早期检测(WRED) 84

5.4 建议与指导 86

5.5 小结 87

5.6 扩展阅读 87

5.6.1 队列技术 87

5.6.2 拥塞避免技术 88

第6章 带宽预留工具 89

6.1 准入控制工具 90

6.2 资源预留协议 91

6.2.1 RSVP概述 91

6.2.2 RSVP代理 92

6.2.3 RSVP部署模型 93

6.2.4 RSVP和LLQ 96

6.3 建议和指导 97

6.4 小结 97

6.5 扩展阅读 98

6.5.1 媒体网络中的RSVP 98

6.5.2 RSVP技术 98

第7章 IPv6网络中的QoS 99

7.1 IPv6和QoS概述 99

7.2 适用于IPv6的QoS工具 100

7.2.1 支持IPv6的QoS特性 100

7.2.2 数据包头部、分类和标记 100

7.2.3 限速和整形 103

7.3 建议和指导 103

7.4 小结 103

7.5 扩展阅读 104

第8章 媒体网络 105

8.1 介绍媒体网络 105

8.2 媒体网络的架构与框架 107

8.3 媒体网络的特性和能力 108

8.3.1 自动配置 108

8.3.2 媒体监测 109

8.3.3 媒体可感知 115

8.4 小结 119

8.5 扩展阅读 119

8.5.1 概述 119

8.5.2 设计文档 120

8.5.3 配置指南和命令说明 120

8.5.4 资源和服务 121

第9章 应用可视性控制 123

9.1 AVC使用案例 124

9.2 AVC的工作原理 125

9.3 AVC的构成 128

9.3.1 构成部分1:NBAR2 128

9.3.2 构成部分2:Flexible NetFlow 134

9.3.3 构成部分3:AVC的管理和报告 139

9.3.4 构成部分4:AVC的QoS控制 140

9.4 使用AVC的性能考量 144

9.5 小结 146

9.6 扩展阅读 146

第2部分 QoS设计战略 147

第10章 商业和应用的QoS需求 147

10.1 网络互联的全球发展趋势 147

10.2 视频应用的变革 148

10.3 媒体激增 150

10.4 社会网络互联现象 150

10.5 需求:自备设备 150

10.6 出现自下而上的应用 151

10.7 多媒体应用中融合了多种类型的媒体 152

10.8 迈向高清媒体时代 152

10.9 各个应用类别的QoS需求与推荐方案 152

10.9.1 语音应用 153

10.9.2 视频应用 154

10.9.3 多媒体应用 157

10.9.4 数据应用 159

10.9.5 控制层流量 162

10.10 Cisco(基于RFC 4594)为不同应用类别推荐的QoS策略 163

10.11 QoS标准的发展 164

10.11.1 RFC 2597,Clarification 164

10.11.2 RFC 5865,Proposed Standard 165

10.11.3 RFC 4594,Update Draft 166

10.12 小结 167

10.13 扩展阅读 168

第11章 QoS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169

11.1 QoS最佳做法的设计原则 169

11.1.1 硬件与软件QoS最佳方案 170

11.1.2 分类和标记最佳方案 170

11.1.3 限速及降级的最佳做法 171

11.1.4 队列及丢弃的最佳做法 172

11.2 QoS的设计原则 176

11.2.1 4类模型QoS战略 177

11.2.2 8类模型QoS战略 178

11.2.3 12类模型QoS战略 180

11.2.4 应用类扩展QoS战略 182

11.2.5 用于安全策略的QoS 183

11.3 小结 189

11.4 扩展阅读 190

第12章 战略性QoS设计的案例研究 191

12.1 Tifosi Software公司:公司概况 191

12.2 原始(4类)QoS模型 191

12.3 重新设计QoS的业务催化剂 192

12.4 8类QoS模型提议 192

12.5 “第8层”挑战 194

12.6 小结 196

12.7 扩展阅读 196

第3部分 园区网QoS设计 197

第13章 园区网QoS设计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197

13.1 MLS与MQC 198

13.2 默认QoS 199

13.3 内部DSCP 200

13.4 信任状态与工作原理 200

13.5 信任边界 202

13.6 DSCP透传 204

13.7 基于端口的QoS、基于VLAN的QoS与每端口/每VLAN QoS 204

13.8 EtherChannel QoS 205

13.9 园区网QoS模型 207

13.9.1 入向QoS模型 207

13.9.2 出向QoS模型 209

13.10 园区网端口QoS角色 210

13.11 园区网AutoQoS 212

13.12 控制层面限速 214

13.13 小结 215

13.14 扩展阅读 216

第14章 园区网接入层(Cisco Catalyst 3750)的QoS设计 217

14.1 Cisco Catalyst 3750 QoS架构 218

14.2 QoS设计步骤 219

14.2.1 启用QoS 219

14.2.2 入向QoS模型 220

14.2.3 队列模型 228

14.3 其他与平台相关的QoS设计选项 238

14.3.1 每VLAN QoS设计 238

14.3.2 每端口/每VLAN QoS 239

14.3.3 EtherChannel QoS设计 239

14.3.4 AutoQoS SRND4 239

14.3.5 控制层面限速 240

14.4 小结 240

14.5 扩展阅读 240

第15章 园区网分布层(CisCo Catalyst 4500)的QoS设计 241

15.1 Cisco Catalyst 4500 QoS架构 242

15.2 QoS设计步骤 243

15.3 队列模型 243

15.3.1 4类出向队列模型 244

15.3.2 8类出向队列模型 246

15.3.3 12类出向队列模型 249

15.4 与平台相关的其他QoS设计选项 253

15.4.1 访问边界设计选项 254

15.4.2 每VLAN QoS设计 260

15.4.3 每端口/每VLAN QoS 261

15.4.4 EtherChannel QoS设计 262

15.4.5 基于流的QoS 263

15.4.6 AutoQoS SRND4 265

15.4.7 控制层面限速 265

15.5 小结 265

15.6 扩展阅读 266

第16章 园区网核心层(CisCo Catalyst 6500)的QoS设计 267

16.1 Cisco Catalyst 6500 QoS架构 268

16.2 QoS设计步骤 270

16.3 队列模型 270

16.3.1 4类(4Q4T入向和1P3Q4T出向)队列模型 272

16.3.2 8类(8Q4T入向和1P7Q4T出向)队列模型 275

16.3.3 12类(8Q4T入向和1P7Q4T出向)队列模型 279

16.3.4 2P6Q4T入向和出向队列模型 288

16.4 与平台相关的其他QoS设计选项 289

16.4.1 接入边界设计选项 290

16.4.2 微流限速 299

16.4.3 每VLANQoS设计 300

16.4.4 EtherChanne lQoS设计 301

16.4.5 AutoQoS SRND4 302

16.4.6 控制层面限速 302

16.5 小结 302

16.6 扩展阅读 303

第17章 园区网QoS设计的案例研究 305

17.1 Tifosi园区网接入层QoS设计 308

17.1.1 策略1:打印机设备的接入边界设计(不信任) 308

17.1.2 策略2:无线接入点设备的接入边界设计(DSCP信任) 309

17.1.3 策略3:Cisco TelePresence设备的接入边界设计(条件信任) 309

17.1.4 策略4:Cisco IP电话或PC的接入边界设计(条件信任、分类和标记) 309

17.1.5 8类1P1Q3T入向队列设计 312

17.1.6 8类1P1Q3T出向队列设计 314

17.1.7 策略5:接入层上行链路设计 316

17.2 Tifosi园区网分布层QoS设计 317

17.2.1 策略6:分布层下行链路端口(Catalyst 4500E Supervisor 7-E) 317

17.2.2 策略7:分布层分布链路/核心上行链路端口 318

17.3 Tifosi园区网核心层QoS设计 320

17.3.1 策略8:核心层(10GE)下行链路设计 321

17.3.2 策略9:核心层(40GE)核心链路设计 324

17.4 小结 326

17.5 扩展阅读 326

第4部分 无线LAN QoS设计 329

第18章 无线LAN QoS设计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329

18.1 对比有线和无线LAN环境中的QoS 330

18.2 WLAN QoS的基本构成 331

18.2.1 分布式协调功能 332

18.2.2 CSMA/CA 332

18.2.3 DCF竞争窗口 334

18.3 IEEE 802.1 1e和WMM 337

18.3.1 DCF技术改造:增强型分布式信道接入 337

18.4 QoS设计的注意事项 342

18.4.1 明确上游和下游数据流 343

18.4.2 QoS映射和标记的注意事项 344

18.4.3 上游QoS标记战略 345

18.4.4 下游QoS标记战略 347

18.5 小结 348

18.6 扩展阅读 349

第19章 集中式(Cisco 5500无线LAN控制器)QoS设计 351

19.1 WLAN中的QoS实施位置 351

19.2 在WLAN控制器中管理QoS配置文件 353

19.2.1 QoS标记和条件信任边界 353

19.2.2 WLAN QoS配置文件 353

19.2.3 建立访客QoS配置文件 361

19.3 VolP应用的QoS设计 363

19.3.1 调整EDCA配置 364

19.3.2 无线网络上的呼叫准入控制 365

19.4 在WLAN上启用WMM QoS策略 366

19.5 在WLAN上启用WMM QoS策略 366

19.6 媒体会话侦听(也称为SIP侦听) 368

19.7 WLC中的应用可视性控制 370

19.8 为WLAN部署QoS规划 376

19.8.1 4类模型设计 376

19.8.2 8类模型设计 381

19.8.3 12类模型设计 382

19.9 小结 383

19.10 扩展阅读 384

第20章 融合接入(Cisco Catalyst 3850和Cisco 5760无线LAN控制器)QoS设计 385

20.1 融合接入 387

20.2 Cisco Catalyst 3850 QoS体系结构 388

20.3 QoS设计步骤 391

20.3.1 启用QoS 391

20.3.2 入向QoS模型 393

20.3.3 队列模型 402

20.4 小结 420

20.5 扩展阅读 421

第21章 融合接入QoS设计的案例研究 423

21.1 Tifosi融合接入QoS设计:有线 426

21.1.1 策略1:有线打印机终端设备的接入边界设计(不信任) 426

21.1.2 策略2:有线接入终端设备的接入边界设计(信任DSCP) 427

21.1.3 策略3:Cisco TelePresence终端设备的接入边界设计(条件信任) 427

21.1.4 策略4:Cisco IP电话和PC的接入边界设计(条件信任、分类和标记) 427

21.1.5 策略5:接入边界有线队列设计 430

21.2 Tifosi融合接入QoS设计:无线 432

21.2.1 策略6:移动无线客户端的接入边界设计(通过动态策略应用分类和标记) 434

21.2.2 策略7:接入边界无线队列设计 435

21.2.3 策略8:访客SSID和企业SSID之间的带宽分配(分离带宽的SSID策略) 436

21.2.4 策略9:CT 5760 WLC上行链路端口 437

21.3 Cisco身份服务引擎 439

21.4 小结 440

21.5 扩展阅读 440

第5部分 数据中心QoS设计 441

第22章 数据中心QoS设计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441

22.1 数据中心体系结构 442

22.1.1 高性能数据中心体系结构 442

22.1.2 大数据(HPC/HTC/Grid)体系结构 443

22.1.3 虚拟多服务数据中心体系结构 445

22.1.4 安全多租户数据中心体系结构 446

22.1.5 大规模可扩展数据中心体系结构 447

22.2 数据中心QoS工具 448

22.2.1 数据中心桥接工具集 449

22.2.2 数据中心传输控制协议 457

22.3 NX-OS QoS框架 458

22.4 数据中心QoS模型 459

22.4.1 数据中心标记模型 460

22.4.2 数据中心QoS模型 466

22.5 数据中心接口QoS角色 467

22.6 小结 470

22.7 扩展阅读 471

第23章 数据中心虚拟接入层(Nexus 1000V)的QoS设计 473

23.1 Cisco Nexus 1000系统体系结构 475

23.2 Nexus 1000V配置注意事项 477

23.3 入向QoS模型 478

23.3.1 信任模型 478

23.3.2 分类和标记 481

23.3.3 服务器限速模型 484

23.4 出向QoS模型 486

23.4.1 4类出向队列模型 487

23.4.2 8类出向队列模型 492

23.5 小结 494

23.6 扩展阅读 495

第24章 数据中心接入层/汇聚层(Nexus 5500/2000)的QoS设计 497

24.1 Cisco Nexus 5500系统体系结构 498

24.1.1 体系结构概述 498

24.1.2 虚拟输出队列 500

24.1.3 QoS组和系统类别 502

24.1.4 QoS设计步骤 504

24.2 入向QoS模型 504

24.2.1 信任模型 505

24.2.2 分类和标记模型 507

24.2.3 应用限速服务器模型 513

24.2.4 更改入向缓存大小 514

24.3 出向队列模型 516

24.3.1 4类模型 516

24.3.2 8类模型 521

24.4 更多QoS设计选项 525

24.4.1 Nexus 5500 L3 QoS配置 525

24.4.2 Nexus 2000 FEX QoS 526

24.4.3 使用network-qos策略设置MTU 529

24.5 小结 530

24.6 扩展阅读 530

第25章 数据中心核心层(Nexus 7000)的QoS设计 531

25.1 Nexus 7000概述 532

25.2 Nexus 7000 M2模块:体系结构和QoS设计 535

25.2.1 M2模块的QoS设计步骤 538

25.2.2 M2模块的队列模型 538

25.2.3 M2 OTV边界设备QoS设计 550

25.3 Nexus 7000 F2模块:体系结构和QoS设计 552

25.3.1 F2模块的QoS设计步骤 553

25.3.2 F2模块的网络QoS策略设计 553

25.3.3 F2模块的队列模型 557

25.3.4 FEXQoS设计 565

25.4 M2/F2模块的其他QoS设计选项 565

25.4.1 受信任的服务器模型 565

25.4.2 不受信任的服务器模型 566

25.4.3 单应用服务器标记模型 569

25.4.4 多应用服务器分类和标记模型 569

25.4.5 服务器限速模型 570

25.4.6 DSCP变化模型 572

25.5 CoPP设计 574

25.6 小结 574

25.7 扩展阅读 575

第26章 数据中心QoS设计的案例研究 577

26.1 Tifosi数据中心虚拟接入层Nexus 1000V QoS设计 580

26.1.1 策略1:受信任的VM 580

26.1.2 策略2:单应用VM 581

26.1.3 策略3:多应用VM 581

26.1.4 策略4:网络边界队列 582

26.2 Tifosi数据中心接入/汇聚层Nexus 5500/2000 QoS设计 585

26.2.1 策略5:受信任的服务器 585

26.2.2 策略6:单应用服务器 585

26.2.3 策略7:多应用服务器 586

26.2.4 策略8:网络边界队列策略 587

26.3 Tifosi数据中心核心层Nexus 7000 QoS设计 590

26.3.1 策略9:网络边界队列(F2模块) 591

26.3.2 策略10:网络边界队列(M2模块) 592

26.3.3 策略11:园区网与数据中心之间针对信令流量的DSCP变化 596

26.4 小结 596

26.5 扩展阅读 597

第6部分 WAN和分支QoS设计 599

第27章 WAN和分支QoS设计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599

27.1 WAN和分支的体系结构 600

27.2 硬件与IOS软件的QoS 601

27.3 延迟和抖动 603

27.4 Tx-Ring 605

27.5 CBWFQ 606

27.6 LLQ 606

27.7 WRED 607

27.8 RSVP 608

27.9 媒体网络 608

27.10 AVC 609

27.11 AutoQoS 609

27.12 控制层面限速 609

27.13 链路类型和速率 610

27.14 WAN和分支QoS模型 610

27.14.1 入向QoS模型 611

27.14.2 出向QoS模型 611

27.14.3 控制层面限速 613

27.15 WAN和分支接口QoS角色 613

27.16 小结 615

27.17 扩展阅读 616

第28章 WAN汇聚服务路由器(Cisco ASR 1000)的QoS设计 617

28.1 Cisco ASR 1000 QoS体系结构 618

28.2 QoS设计步骤 620

28.3 ASR 1000内部QoS 620

28.3.1 基于SPA的PLIM 624

28.3.2 基于SIP的PLIM 625

28.4 入向QoS模型 627

28.5 出向QoS模型 627

28.5.1 4类模型 627

28.5.2 8类模型 630

28.5.3 12类模型 633

28.6 其他与平台相关的QoS设计选项 642

28.6.1 RSVP 642

28.6.2 AutoQoS SRND4 649

28.6.3 控制层面限速 649

28.7 小结 650

28.8 扩展阅读 650

第29章 分支路由器(Cisco ISR G2)的QoS设计 651

29.1 Cisco ISR G2 QoS体系结构 652

29.2 QoS设计步骤 653

29.3 入向QoS模型 654

29.3.1 媒体网分类模型 654

29.3.2 NBAR2分类模型 659

29.4 出向QoS模型 667

29.4.1 4类模型 668

29.4.2 8类模型 668

29.4.3 12类模型 668

29.5 其他与平台相关的QoS设计选项 671

29.5.1 RSVP 671

29.5.2 AutoQoS SRND4 671

29.5.3 控制层面限速 671

29.6 小结 671

29.7 扩展阅读 672

第30章 WAN和分支QoS设计的案例研究 673

30.1 策略1:ASR 1000的内部(PLIM)QoS 675

30.1.1 策略la:基于SIP的PLIM QoS 675

30.1.2 策略lb:基于SPA的PLIM QoS 675

30.2 策略2:LAN边界QoS策略 676

30.3 策略3:WAN边界QoS策略 678

30.4 小结 681

30.5 扩展阅读 682

第7部分 MPLS VPN QoS设计 683

第31章 MPLS VPN QoS设计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683

31.1 MPLS VPN基础设施 684

31.2 MAN和WAN以太网服务的演变 685

31.3 亚线路速率以太网设计的启示 686

31.4 QoS思考模式的转变 690

31.5 运营商的服务类别模型 691

31.6 MPLS DiffServ隧道的模式 692

31.6.1 统一模式 692

31.6.2 短管道模式 693

31.6.3 管道模式 694

31.7 企业到运营商的映射 695

31.7.1 映射实时语音和视频 696

31.7.2 映射控制和信令流量 696

31.7.3 将TCP和UDP分隔开 697

31.7.4 重新标记和恢复标记 697

31.8 MPLS VPN的QoS角色 698

31.9 小结 699

31.1 0扩展阅读 700

第32章 企业客户边界(Cisco ASR 1000和ISR G2)的QoS设计 701

32.1 QoS设计步骤 702

32.2 入站方向的QoS模型 703

32.3 出站的QoS模型 703

32.3.1 亚线路速率以太网:分层整形与队列模型 703

32.3.2 企业-服务供应商的映射模型 706

32.4 小结 714

32.5 扩展阅读 715

第33章 服务供应商边界(Cisco ASR 9000)的QoS设计 717

33.1 QoS的体系结构 718

33.2 QoS的设计步骤 722

33.3 MPLS差分服务的隧道模型 722

33.3.1 统一模式的MPLS差分服务隧道 723

33.3.2 管道模式的MPLS差分服务隧道 733

33.3.3 短管道模式的MPLS差分服务隧道 740

33.4 总结 748

33.5 扩展阅读 748

第34章 服务提供商核心(Cisco CRS)的QoS设计 749

34.1 QoS的体系结构 750

34.2 QoS设计步骤 753

34.3 运营商核心的CoS QoS模型 753

34.3.1 4-CoS的SP模型 753

34.3.2 6-CoS的SP模型 757

34.3.3 8-CoS的SP模型 760

34.4 总结 762

34.5 扩展阅读 762

第35章 MPLS VPN QoS设计的案例研究 763

35.1 策略1:CE路由器的入向QoS(Cisco ASR 1000) 764

35.2 策略2:CE路由器的局域网边界QoS策略 764

35.3 策略3:CE路由器的VPN边界QoS策略 765

35.4 策略4:PE路由器的内部QoS(Cisco ASR 9000) 767

35.5 策略5:PE路由器的客户边界QoS 767

35.6 策略6:PE路由器的核心边界QoS 768

35.7 策略7:P路由器的内部QoS(Cisco CRS-3) 769

35.8 策略8:P路由器的接口QoS 769

35.9 总结 769

35.10 扩展阅读 770

第8部分 lPSec QoS设计 771

第36章 IPSec VPN QoS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771

36.1 lPSec VPN拓扑 771

36.1.1 标准的IPSec VPN 772

36.1.2 GRE IPSec 773

36.1.3 远程接入VPN 774

36.2 IPSec数据包的QoS分类 775

36.3 IOS预分类特性 776

36.4 MTU的注意事项 779

36.4.1 GRE如何解决MTU的问题 780

36.4.2 IPSec如何解决MTU的问题 780

36.4.3 运用TCP MSS调整特性 782

36.5 对VPN上的数据执行压缩 784

36.5.1 使用WAAS对TCP进行优化 784

36.5.2 在VPN连接上使用语音编码器 785

36.5.3 CRTP和IPSec的不兼容性 786

36.6 反重放的启示 786

36.7 总结 789

36.8 扩展阅读 790

第37章 DMVPN的QoS设计 791

37.1 DMVPN网络中QoS的作用 792

37.1.1 DMVPN的构成 793

37.1.2 如何在DMVPN中实施QoS 793

37.2 DMVPN QoS配置 794

37.2.1 下一跳路由协议 794

37.2.2 在DMVPN环境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QoS策略 796

37.2.3 DMVPN的每隧道QoS特生(Per-Tunnel QoS For DMVPN Feature) 797

37.3 DMVPN QoS设计实例 798

37.3.1 DMVPN QoS设计步骤 800

37.3.2 在中心路由器配置每隧道QoS(Per-Tunnel QoS) 800

37.3.3 在分支路由器上配置每隧道QoS 807

37.3.4 验证DMVPN的QoS配置 809

37.4 分支路由器间的每隧道QoS 813

37.5 总结 814

37.6 扩展阅读 815

第38章 GET VPN的QoS设计 817

38.1 GET VPN QoS概述 818

38.1.1 组域的概念 819

38.1.2 GET VPN的搭建 819

38.1.3 IP头部保留 821

38.2 GET VPN配置概述 823

38.2.1 密钥服务器的配置 823

38.2.2 GM的配置 824

38.3 GET VPN的QoS配置 826

38.3.1 使用4类的模型配置GM路由器 826

38.3.2 使用8类的模型配置GM路由器 827

38.3.3 使用12类的模型配置GM路由器 828

38.3.4 确认QoS策略 830

38.3.5 何时、如何使用QoS预分类特性 833

38.4 将GET VPN与DMVPN结合起来的案例 833

38.5 在部署GET VPN时,需要与服务提供商合作 834

38.6 小结 835

38.7 扩展阅读 835

第39章 家庭办公环境VPN网络中的QoS案例分析 837

39.1 构建技术解决方案 837

39.2 QoS的应用需求 838

39.3 QoS配置 839

39.3.1 前端路由器的配置 839

39.3.2 家庭办公环境的路由器(Spoke)配置 841

39.4 小结 845

39.5 扩展阅读 84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