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史稿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史稿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史稿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申凡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0965727
  • 页数:3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破冰筹办期、红火初创期、艰辛探索期、迎风起飞期和发展壮大期五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人、事、科研项目、获得的成就。图文并茂,客观、真实、丰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发愤图强30年,办学特色鲜明的华中大新闻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史稿》目录

第一章 破冰筹办期(1981—1983) 1

第一节 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筹办的背景 1

一、20世纪中期的华中工学院 1

二、20世纪80年代的新闻界和新闻教育界 4

三、朱院长办文科首选新闻系的缘由 5

第二节 新闻系筹办的各项工作 8

一、新闻系创办的机缘与设想 8

二、向教育部申报新闻学专业 9

三、成立筹建新闻系的工作班子 11

四、实施“以招生促建设” 13

五、新闻系办公室开始工作 14

第二章 红火初创期(1983—1991) 17

第一节 华中工学院新闻系成立 17

一、隆重的开学典礼 17

二、干部专修班的招生与入学 18

三、新闻干部专修班的教学探索 19

四、新闻干部专修班的后续 21

五、突出实践经验的提高式教学活动 22

第二节 迅速到位的硬件建设 26

一、快速建成的资料室 26

二、工科学校的气派:实验室 29

第三节 走特色之路的本科生培养 31

一、文理交叉的课程设置 32

二、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35

第四节 新闻事业管理班与其他成人教育 38

一、国内首创的超前专业:新闻事业管理干部专修班 38

二、成人教育的其他办学层次 41

第五节 面向社会的学术与教学活动 43

一、建系第一会:“史沫特莱在中国”学术研讨会 43

二、学生“海疆万里行”旅行报道 46

三、学生航拍《绿园曲》 47

四、创办《改革信息报》 50

五、举办全国首届新闻新学科学术研讨会 53

六、创办《新闻探讨与争鸣》 56

第六节 起步的科研、教研与著述 58

一、从无到有的科研 58

二、摸索中的教研 59

三、异军突起的著作 61

第七节 新闻系的行政管理 64

一、行政机构的沿革 65

二、师资的管理与培养 67

三、与学校管理部门的磨合 70

第三章 艰辛探索期(1992—1997) 76

第一节 文理交叉教学的推进 76

一、报纸编辑课率先使用计算机 76

二、课程调整与特色的推进 77

三、成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79

第二节 教学管理经验的积累 81

一、教学管理日趋完善 81

二、试行本科生导师制 83

三、教材建设基本配套 84

四、教学研究的推进 85

第三节 拓展学科发展空间 87

一、打开对外交流的渠道 87

二、举办华文报刊国际学术研讨会 89

三、走上正轨的科研 94

第四节 姗姗来迟的硕士点 97

一、艰难的“挂靠招生”之路 97

二、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98

三、努力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 101

四、招收在职研究生 102

第五节 行政管理与师资的变动 103

一、机构与干部变动 103

二、师资的变动 104

三、与学校机关的再磨合 106

第四章 迎风起飞期(1998—2005) 109

第一节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成立 109

一、学校成立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决策 109

二、两次学科研讨会与“十五”规划 112

三、学校文科工作会议 114

四、以多媒体网络实验室为代表的硬件建设 115

五、院庆20周年庆典 116

六、陆续召开的学科研讨会 118

第二节 教学特色进入网络时代 119

一、开办网络新闻班 119

二、建立广告学专业 123

三、从新闻评论团到新闻评论方向班 124

四、精品课与创意团队 126

五、教材的修订 127

六、获三种教学奖励 128

第三节 进入收获期的教改 128

一、教学研究的新议题 129

二、级别提升的教改立项 130

三、第一个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近20年办学特色的总结 131

四、又一个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20年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提炼 133

第四节 由硕士教育到博士教育 136

一、获得传播学硕士点 136

二、获得新闻学博士点 141

三、影响深远的全国博士生教育研讨会 142

四、获得新闻传播博士一级学科授予权 146

五、新闻学院的博士生教育 149

第五节 活跃的学术活动 152

一、科研项目大增 152

二、论文与著作分量的加重 154

三、新世纪新闻策划学术研讨会 155

四、两届品牌传播论坛 157

五、新世纪首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 158

六、全国首届电子与网络出版发展暨学术研讨会 160

七、首届新媒体与传播革新论坛 162

第六节 行政管理的改革 164

一、机构与干部变动 164

二、师资的变动 169

三、关于师资建设的两次学科建设研讨会 172

四、与学校机关的融合 173

第五章 发展壮大期(2006—2013) 175

第一节 教学迈上新台阶 175

一、“网络新闻班”列入传播学专业(新媒体技术方向)招生 176

二、新闻评论方向班列入学校招生目录 177

三、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178

四、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79

五、全面调整教学计划 181

六、省级、校级精品课 182

七、再次修订与增补教材 184

八、成批的教改项目与教学获奖 185

九、多维创新基地与创新团队 186

十、《新闻青年》和《新青年时代》 188

十一、再次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培养模式的创新 195

十二、省级、校级优秀本科论文的指导 197

第二节 国家级的特色专业与课程 198

一、新闻学国家级特色专业 198

二、广电新闻国家级特色专业 200

三、国家级精品课:外国新闻传播史 202

四、国家视频公开课程:传播的历程 204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项目 205

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06

第三节 学科建设的新发展 207

一、学科建设的5次研讨会 208

二、设立广播电视博士点 211

三、设立广播电视传播学硕士点 212

四、设立广告公关硕士点 213

五、设立广告公关博士点 213

六、设立编辑出版硕士点 214

七、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 214

八、增设公共关系学博士点 215

九、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216

十、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17

十一、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 218

第四节 跨越式的科研与学术活动 219

一、学术著作大丰收 219

二、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琳琅满目 221

三、丰硕的国家课题 223

四、三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 227

五、文理交叉社会服务项目的突破 229

六、科研获奖的升级 229

七、召开首届公关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 231

八、召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术会 233

九、持续召开学术会议的多个论坛 236

第五节 行政管理的成熟 239

一、机构与干部变动 240

二、人事的变动 242

三、管理制度的配套 244

四、聘任制的推进 244

五、青年教师群体的崛起 246

六、再提学院文化建设 246

附录 253

附录A 新闻学院(系)大事记 253

附录B 新闻学院(系)行政机构演变 267

附录C 新闻学院(系)30年人事变动统计表 288

附录D 新闻学院(系)历年科研、著作统计表 313

附录E 新闻学院(系)历年本科招生统计表 331

附录F 新闻学院(系)历届本科生、专科生被评为校级各类优秀学生名单 333

附录G 新闻学院(系)历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统计表 338

附录H 1983年学校给教育部关于设置新闻学专业的报告 340

附录I 教育部批准华工等校设置新闻学等专业的批复 343

附录J 84级本科培养计划 344

附录K 《湖北日报》1987年9月25日对新闻系办学特色的报道 347

附录L 《湖北日报》1984年“史沫特莱在中国”会议报道 349

附录M 《改革信息报》停刊“致读者”信 350

附录N 90年代新闻系给学生提供的阅读书目 351

附录O 《武汉晚报》2000年6月28日报道的网络班毕业 355

后记 35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