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远缘杂交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少军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30420695
- 页数:358 页
第1章 动物远缘杂交及多倍体生物研究进展 1
1.1 动物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2
1.1.1 动物远缘杂交概况 2
1.1.2 鱼类远缘杂交品系的形成 6
1.1.3 鱼类远缘杂交品系的遗传变异特性 12
1.1.4 鱼类远缘杂交品系的应用 17
1.2 多倍体生物研究进展 18
1.2.1 植物中的多倍体 19
1.2.2 动物中的多倍体 21
1.2.3 多倍体的发生 23
1.2.4 多倍化的遗传效应和基因表达上的变化 26
1.2.5 人工多倍体育种 27
第2章 异源四倍体鲫鲤的形成 31
2.1 异源四倍体鲫鲤的亲本——红鲫和鲤 32
2.1.1 红鲫的生物学特征 32
2.1.2 鲤的生物学特征 32
2.2 红鲫(♀)×鲤(?)杂交后代F1、F2、F3的生物学特征 33
2.2.1 鲫鲤F1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33
2.2.2 鲫鲤F2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36
2.2.3 鲫鲤F3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40
2.2.4 鲫鲤F2与其他鱼的交配试验 43
2.2.5 鲫鲤F2产生不减数配子的意义 43
第3章 异源四倍体鲫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44
3.1 异源四倍体鲫鲤的生长和发育 45
3.1.1 异源四倍体鲫鲤的形态特征 45
3.1.2 异源四倍体鲫鲤的受精细胞学和胚胎发育 47
3.2 异源四倍体鲫鲤的倍性和育性 50
3.2.1 异源四倍体鲫鲤的倍性 50
3.2.2 异源四倍体鲫鲤性腺发育 52
3.3 异源四倍体鲫鲤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及二倍体配子的形成 55
3.3.1 鱼类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 55
3.3.2 异源四倍体鲫鲤进行减数分裂产生二倍体配子 56
3.4 异源四倍体鲫鲤性别决定机制 61
3.4.1 鱼类性别决定的研究进展 61
3.4.2 异源四倍体鲫鲤的性别遗传方式 64
3.5 异源四倍体鲫鲤群体形成在生物演化上的意义 68
3.5.1 多倍化在进化中的作用 68
3.5.2 异源四倍体鲫鲤形成为多倍体演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69
第4章 不育三倍体鱼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73
4.1 异源三倍体湘云鲫(鲤)的形成、形态和染色体倍性 74
4.1.1 异源三倍体湘云鲫(鲤)的形成及形态特征 74
4.1.2 异源三倍体湘云鲫(鲤)的染色体倍性 75
4.2 异源三倍体鱼的不育机制和快速生长机制 77
4.2.1 异源三倍体湘云鲫(鲤)的不育性 77
4.2.2 异源三倍体湘云鲫(鲤)的快速生长机制 89
4.3 异源三倍体湘云鲫(鲤)的应用 92
4.3.1 异源三倍体湘云鲫(鲤)的养殖特性 92
4.3.2 异源三倍体湘云鲫(鲤)推广应用 95
4.4 异源四倍体鲫鲤与其他鱼类交配形成的三倍体鱼 95
4.4.1 异源四倍体鲫鲤(?)×金鱼(♀) 96
4.4.2 异源四倍体鲫鲤(?)×红鲫(♀) 100
第5章 异源四倍体鲫鲤产生的二倍体配子的雌核发育和雄核发育 104
5.1 异源四倍体鲫鲤产生的二倍体卵子的雌核发育 105
5.1.1 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克隆体系建立 105
5.1.2 利用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克隆体系研制改良四倍体鲫鲤 111
5.2 异源四倍体鲫鲤产生的二倍体精子的雄核发育 113
5.2.1 人工诱导鱼类雄核发育研究概述 113
5.2.2 二倍体精子的雄核发育 115
5.2.3 雄核发育方法制备改良异源四倍体鲫鲤群体 120
5.2.4 雄核发育鱼的应用 123
5.3 从改良四倍体鲫鲤中选育出改良二倍体鲫 123
5.3.1 改良二倍体红鲫、青鲫和花鲫的基础生物学特征 124
5.3.2 新型高背型鲫形成的意义 128
5.4 人工双尾金鱼的形成 130
5.4.1 人工双尾金鱼的制备 130
5.4.2 人工双尾金鱼的生物学特征 131
5.4.3 人工双尾金鱼形成的意义 134
5.5 改良三倍体鲫的形成 135
5.5.1 改良三倍体鲫的基础生物学特征 136
5.5.2 改良三倍体鲫形成的意义 142
第6章 不同倍性鱼生物学特征比较 144
6.1 不同倍性鱼的血液组成及特点 145
6.1.1 不同倍性鱼类的血液组成及其血细胞特点 145
6.1.2 异源四倍体鲫鲤血细胞的发生 152
6.2 不同倍性鱼垂体特征的比较 157
6.2.1 鱼类脑垂体研究进展 157
6.2.2 不同倍性鱼垂体结构 160
6.2.3 鱼类HPG轴相关基因的研究及比较分析 164
6.3 不同倍性鱼的分子遗传标记研究 175
6.3.1 RAPD方法分析异源四倍体鲫鲤的遗传特征 176
6.3.2 微卫星DNA方法分析异源四倍体鲫鲤的遗传特征 181
6.3.3 基于ISSR的异源四倍体鲫鲤进化分析 183
6.4 不同倍性鱼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186
6.4.1 异源四倍体鲫鲤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 187
6.4.2 三倍体湘云鲫的线粒体基因组的父系遗传特征 188
第7章 鲫鲂远缘杂交品系的形成及生物学特性 190
7.1 鲫鲂杂交F1中不同倍性后代的形成及主要生物学特性 191
7.1.1 鲫鲂杂交不同倍性后代的遗传组成特征 191
7.1.2 鲫鲂杂交F1中不同倍性鱼的外形和食性特征 196
7.1.3 鲫鲂杂交F1中不同倍性鱼的生殖特性 198
7.1.4 鲫鲂杂交F1中不同倍性鱼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特性 202
7.2 鲫鲂F1中异源四倍体鲫鲂的回交和雌核发育后代形成 211
7.2.1 回交后代的形成及遗传组成 211
7.2.2 异源四倍体鲫鲂的雌核发育后代的形成及遗传组成 215
7.3 同源四倍体鱼品系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18
7.3.1 遗传组成及变异分析 219
7.3.2 外形特征 221
7.3.3 育性和精子大小 222
7.3.4 同源四倍体鱼品系的建立及其应用 224
7.4 同源四倍体鱼雄核发育研究及全雄性四倍体鱼的制备 226
第8章 鲂鲌远缘杂交品系的形成及其生物学特性 227
8.1 鲂鲌、鲌鲂杂交品系的形成 228
8.1.1 杂交亲本介绍 228
8.1.2 鲂鲌、鲌鲂杂交F1制备 228
8.1.3 鲂鲌、鲌鲂杂交F2、F3的制备 229
8.2 鲂鲌、鲌鲂杂交品系的生物学特性 229
8.2.1 鲂鲌、鲌鲂F1、F2的倍性及核型分析 229
8.2.2 鲂鲌、鲌鲂F1、F2的外形、食性特征 232
8.2.3 鲂鲌、鲌鲂F1、F2的育性检测 234
8.2.4 鲂鲌、鲌鲂F1繁殖力 235
8.2.5 鲂鲌杂交品系的应用 235
8.2.6 鲂鲌及鲌鲂杂交品系的分子遗传特征 236
第9章 鲂鲴远缘杂交品系的形成及生物学特性 241
9.1 不同倍性鲂鲴、鲴鲂的形成 242
9.1.1 鲂鲴F1、鲴鲂F1的倍性检测 242
9.1.2 鲂鲴F1、鲴鲂F1外形特征 245
9.1.3 鲂鲴F1、鲴鲂F1的性腺显微结构观察和鲂鲴F2的形成 247
9.2 不同倍性鲂鲴F1、鲴鲂F1及其亲本的遗传关系分析 250
9.2.1 不同倍性鲂鲴F1、鲴鲂F1的Sox-HMG box序列分析 250
9.2.2 不同倍性鲂鲴F1、鲴鲂F1 5S rDNA重复序列分析 252
9.2.3 不同倍性鲂鲴F1、鲴鲂F1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254
9.2.4 二倍体、三倍体鲂鲴F1精巢转录组测序分析 256
第10章 其他鱼类远缘杂交研究 258
10.1 红鲫(♀)×黄尾密鲴(?) 259
10.1.1 多倍体鲫鲴的形成及倍性检测 259
10.1.2 多倍体鲫鲴的外形特征 261
10.1.3 性腺显微结构观察 261
10.2 红鲫(♀)×翘嘴红鲌(?) 262
10.2.1 不同倍性鲫鲌的形成及倍性检测 262
10.2.2 不同倍性鲫鲌的外形特征 264
10.2.3 性腺显微结构观察 265
10.3 草鱼(♀)×团头鲂(?) 265
10.3.1 草鲂的形成及倍性检测 265
10.3.2 草鲂及其亲本的红细胞核体积测量 268
10.3.3 草鲂及其亲本的5S rDNA特征 268
10.4 鲤鲫品系的形成及生物学特性 270
10.4.1 鲤鲫F1形成及倍性检测 270
10.4.2 鲤鲫F1外形特征 272
10.4.3 鲤鲫F1的性腺显微结构观察 272
10.4.4 鲤鲫F2的形成 273
第11章 人工雌核发育研究 275
11.1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鱼类研究概述 276
11.1.1 雌核发育诱导方法 276
11.1.2 异精效应的发现及意义 278
11.1.3 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鉴别 278
11.2 红鲫、日本白鲫的雌核发育 279
11.2.1 雌核发育红鲫、雌核发育日本白鲫的形成 279
11.2.2 雌核发育红鲫、雌核发育白鲫的生物学特征及应用前景 280
11.2.3 异源精子(团头鲂精子)作为刺激源的优势 281
11.3 金鱼的雌核发育 282
11.3.1 人工雌核发育金鱼的形成 283
11.3.2 人工雌核发育金鱼的意义 284
11.4 团头鲂的雌核发育 285
11.4.1 雌核发育团头鲂的研制 285
11.4.2 雌核发育团头鲂的外形特征 285
11.4.3 雌核发育团头鲂的倍性和育性 286
11.4.4 雌核发育团头鲂微卫星DNA分析 286
11.5 性反转鲫及全雌二倍体鲫和全雌三倍体鲫的制备 287
11.5.1 性反转鲫的制备 287
11.5.2 全雌二倍体鲫的制备 289
11.5.3 全雌三倍体鲫的制备 289
第12章 转基因四倍体、三倍体鱼 290
12.1 国内外转基因鱼技术研究概况 291
12.1.1 常用的转基因技术 291
12.1.2 转基因鱼类的研究 293
12.2 转基因四倍体鲫鲤 294
12.2.1 “全鱼”转植基因的构建 294
12.2.2 转基因鱼的体重及体长 295
12.2.3 转植基因的整合与转录 296
12.3 转基因三倍体鱼 297
12.3.1 转基因三倍体鲤的获得 297
12.3.2 转基因三倍体鲤的相关生物学检测 298
12.3.3 转基因三倍体鲤性腺败育及快速生长的分子机制研究 302
第13章 染色体倍性检测、FISH原位杂交等生物学技术在鱼类远缘杂交研究中的应用 304
13.1 人工催产、鱼苗孵育技术 305
13.1.1 常见催产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305
13.1.2 催产的技术程序 305
13.2 育性检测技术 306
13.2.1 石蜡切片技术 306
13.2.2 电镜技术 307
13.3 染色体倍性检测技术 307
13.3.1 PHA体内诱导肾细胞制片法 308
13.3.2 胚胎染色体制片法 308
13.3.3 流式细胞检测细胞DNA含量 308
13.3.4 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 309
13.4 鱼类分子遗传标记检测及其他辅助检测技术 312
13.4.1 源于5S rDNA的FISH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12
13.4.2 源于BAC文库构建的FISH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14
13.4.3 长片段PCR在异源四倍体鲫鲤基因扩增中的应用 316
第14章 不同倍性鱼中的Sox-HMG DNA特征 318
14.1 分子标记概述 319
14.1.1 遗传标记 319
14.1.2 分子标记 319
14.1.3 DNA条形码与生物系统学 320
14.2 Sox基因家族概述 321
14.2.1 性别决定基因SRY/Sry 321
14.2.2 SOX/Sox基因家族 323
14.3 基于Sox基因HMG盒保守序列的分子标记方法 328
14.4 Sox-HMG分子标记与遗传育种 332
14.4.1 Sox-HMG分子标记方法与遗传关系研究 332
14.4.2 Sox-HMG分子标记方法的生物学机制 334
参考文献 337
致谢 358
- 《单季杂交稻 双低油菜》徐立军,许寿增主编 2015
- 《罗杜杂交犬训练使用教程》刘少辉,刘书明著 2015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鱼类保护(栖息地专题)技术研究与实践》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水电环境研究院编 2015
- 《渔场多发疾病防控手册》高春生,赵红月,司丽芳著 2012
- 《南海鱼类检索 上》孙典荣,陈铮主编 2013
- 《松花江流域生态演变与鱼类生态》于宏兵,周启星主编 2013
- 《DNA编码序列的设计与优化》王延峰,崔光照著 2013
- 《广西洞穴鱼类》蓝家湖,甘西,吴铁军,杨剑著 2013
- 《海水养殖技术问答》林国清,蔡良候主编;林国清,蔡良候,陈月忠等编写人员 2012
- 《民众生产指导 下》江蝶庐著 1934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美国小学分级阅读 二级D 地球科学&物质科学》本书编委会 2016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编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进化论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