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综合研究卷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综合研究卷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综合研究卷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云鹤,唐启升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海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2790240
  • 页数:7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项目综合研究成果,包括国内发展现状、主要差距和问题、国家战略需求、国际发展趋势和启示、发展战略和任务、推进发展的重大建议及保障措施等;第二部分是海洋工程与科技6个重点领域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建议的综合研究,包括海洋探测与装备、海洋运载、海洋能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环境与生态和海陆关联等。本书对海洋工程与科技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可供科技界、教育界、企业界及社会公众等作参考。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综合研究卷》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 3

提要 3

第一章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 18

一、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18

(一)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18

(二)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19

(三)各地区发挥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产业空间布局趋于优化 23

(四)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建立,海洋经济进入科学发展新阶段 23

二、海洋重要领域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 25

(一)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技术取得较大进步 25

(二)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较快 28

(三)海洋能源工程与科技发展有所突破 31

(四)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发展形成较系统的技术体系 33

(五)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和科技发展受到重视 36

(六)海陆关联工程和科技发展进程加快 37

第二章 我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的主要差距与问题 41

一、国内外海洋工程与科技差距分析 41

(一)整体差距分析 41

(二)各重要工程领域差距分析 43

二、制约我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 52

(一)海洋强国战略的国家级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滞后,制约着海洋工程与科技的前瞻性战略安排 52

(二)海洋产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牵引力不足 53

(三)全国性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工程技术发展速度难以满足海洋强国战略需求 53

(四)标准与知识产权工作还未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主动作为,制约了海洋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54

(五)绿色发展形势严峻,综合统筹力度不足 55

第三章 中国发展海洋工程与科技的战略需求 56

一、发展海洋工程与科技是应对国际发展新形势,抢占海洋战略制高点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迫切需要 56

二、发展海洋工程与科技是提高海洋开发能力,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迫切需要 59

(一)勘探开发深海矿产资源,提高战略金属储备,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和科技 59

(二)开发利用海洋深水油气资源和海洋可再生能源,需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和科技 60

三、发展海洋工程与科技是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推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62

(一)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依靠科技进步 62

(二)培育和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大力发展海洋工程 62

(三)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发展海陆关联工程 63

四、发展海洋工程与科技是服务和保障民生,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64

(一)海洋生物资源持续、高效、多功能利用,保障海洋食品安全,迫切需要海洋工程和海洋科技的支撑和保障 64

(二)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优美洁净的海洋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65

第四章 世界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趋势与启示 67

一、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67

二、世界海洋工程与科技重要领域发展的主要特点 73

(一)海洋探测工程技术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 73

(二)海洋运载装备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74

(三)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已成为各海洋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 76

(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一直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 77

(五)海洋污染控制和防范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82

(六)海陆关联工程与技术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84

三、面向2030年的世界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趋势 85

(一)海洋意识普遍增强,海洋开发成为各海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 85

(二)海洋开发技术不断创新,人类利用海洋的步伐将全面推进 87

(三)海洋环境重要性被高度认识,海洋保护、监测和预警措施明显加强 90

(四)海洋管理理念逐渐成熟,但管理的矛盾将会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 91

四、发达国家海洋发展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94

(一)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提升海洋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95

(二)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95

(三)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优化传统产业,推进海洋产业现代化进程 96

(四)健全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协调发展机制 96

(五)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97

第五章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和任务 100

一、发展原则、定位与思路 101

(一)发展原则 101

(二)发展定位 102

(三)发展思路 103

二、战略目标 106

(一)总体目标 106

(二)阶段目标 109

(三)海洋工程与科技各重要领域目标 110

三、战略任务与发展重点 113

(一)战略任务 113

(二)发展重点 116

四、发展路线图 122

(一)海洋工程与科技总体发展路线图 122

(二)海洋工程与科技各重要领域发展路线图 122

第六章 推进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的重大建议 132

一、实施海洋工程科技创新重大科技项目 133

(一)需求分析 133

(二)基本思路 133

(三)主要任务 134

二、实施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149

(一)必要性 149

(二)基本思路 150

(三)主要任务 150

三、保障措施建议 163

(一)制定和实施专项规划,加快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 164

(二)提升现代海洋产业的战略地位,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步伐 164

(三)建设海洋工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驱动发展能力 165

(四)加大对海洋工程装备和科技发展的财税支持 166

附录:论海洋强国战略 168

一、战略理论及对海洋战略的探讨 169

(一)战略的一般定义和内涵 169

(二)海洋战略的概念及发展 171

(三)海洋强国构成要素与指标体系 176

(四)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综合实力测评 180

二、美、英、日等国海洋战略及启示 183

(一)美国的海洋战略 183

(二)英国海洋战略的发展 185

(三)我周边国家的海洋战略 186

(四)世界海洋强国的经验与启示 189

三、中国海洋战略研究 193

(一)海洋的战略地位 193

(二)中国海洋战略的发展 194

(三)建设海洋强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97

四、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202

(一)和平建设海洋强国及特点 202

(二)确定战略目标与布局 204

(三)明确战略领域和任务 204

(四)对策措施与建议 205

五、结语 208

第二部分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点领域报告 213

重点领域一:中国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发展战略研究 213

第一章 我国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发展战略需求 213

一、捍卫国家海洋安全 214

(一)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214

(二)提升海洋维权执法能力 214

(三)增强海上防御能力 215

(四)确保海上航道安全 215

二、促进海洋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 216

(一)拓展海洋固体矿产资源 216

(二)探测深海生物基因资源 219

(三)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 220

(四)综合利用海水资源 220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221

(一)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221

(二)预防和控制海洋污染 221

(三)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222

(四)应对和评估海洋气候变化 222

四、推动海洋科学研究进步 224

(一)实现海洋观测内容和能力的提升 224

(二)促进深海环境与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 224

(三)推动重大海洋观测计划和海洋研究计划的实施 225

第二章 我国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发展现状 226

一、海洋探测传感器取得长足发展 226

(一)海洋动力环境参数获取与生态监测的传感器 226

(二)海底环境调查与资源探测传感器 227

二、海洋观测平台取得进展并呈现多样化 227

(一)卫星和航空遥感 227

(二)浮标与潜标 228

(三)拖曳式观测装备 228

(四)遥控潜水器 228

(五)自治潜水器 229

(六)载人潜水器 229

(七)水下滑翔机 230

三、深海通用技术刚刚起步 231

(一)作业工具 231

(二)深海动力源 231

(三)水下电缆和连接器 232

四、海洋观测网开始小型示范试验研究 232

(一)近岸立体示范系统 232

(二)近海区域立体观测示范系统 233

(三)海底观测网络建设 233

五、固体矿产资源探测技术初步实现系统体系化 233

(一)以船舶为平台的探测技术体系 233

(二)多类型固体矿产体系的探测能力 234

(三)建立中国大洋勘查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 235

六、深海生物资源探测已经起步 236

(一)深海微生物与基因资源调查进展 236

(二)中国大洋生物基因资源研究开发基地建设 236

(三)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237

七、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逐步走向成熟 237

(一)潮汐能 237

(二)波浪能 237

(三)潮流能 238

(四)海洋温差和盐差能 238

(五)海洋生物质能 238

八、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已进入产业化示范阶段 239

(一)海水淡化 239

(二)海水直接利用 240

(三)海水化学资源利用 241

九、深海采矿装备尚处在试验研究阶段 242

(一)多金属结核开采技术研究 242

(二)富钴结壳开采技术研究 242

(三)多金属硫化物开采技术研究 242

(四)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 244

第三章 世界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 245

一、世界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 245

(一)海洋探测传感器及深海通用技术已实现了产品化与商业化 245

(二)海洋观测平台已实现系列化与产品化 246

(三)海底观测网朝着深远海、多平台、实时与综合性等方面发展 250

(四)海底固体矿产资源探测以国家需求为主导 255

(五)深海生物探测与研究方兴未艾 257

(六)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初露端倪 259

(七)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已产业化且发展迅速 261

(八)深海采矿装备与系统已初步具备商业开发能力 262

二、面向2030年的世界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发展趋势 265

(一)国家需求导向更加突出 265

(二)深海探测仪器与装备朝着实用化发展,功能日益完善 265

(三)无人潜水器产业雏形出现,新技术不断涌现 266

(四)立体化、持续化的实时海洋观测将成为常态化 266

(五)深海海底战略资源勘查技术趋于成熟,已进入商业化开采前预研阶段 267

(六)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将成为未来焦点之一 268

(七)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日趋成熟,未来国际市场潜力巨大 268

第四章 我国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269

一、国内外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发展现状比较 269

二、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当前面临的问题 270

(一)海洋探测技术与装备基础研究薄弱 270

(二)海洋传感器与通用技术相对落后 271

(三)海洋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缺乏核心技术 271

(四)海洋探测装备工程化程度和利用率低 272

(五)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需求 272

第五章 我国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与重点 274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 274

(一)满足捍卫国家海洋安全的战略需求 274

(二)满足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 274

(三)满足促进海洋科学进步的战略需求 274

二、战略目标 275

(一)总体目标 275

(二)分阶段目标 275

三、战略任务与重点 276

(一)总体任务 276

(二)近期重点任务 277

四、发展线路图 278

第六章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280

一、经费保障 280

(一)加大投入,重点支持海洋观测网建设与海洋探测技术发展 280

(二)财政扶持,鼓励海洋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280

(三)成立国家层面海洋开发与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海洋仪器设备研发 280

二、条件保障 281

(一)建立海上仪器装备国家公共试验平台 281

(二)建立海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 281

(三)成立国家级海洋装备工程研究与推广应用中心 281

(四)建立国家深海生物资源中心 281

三、机制保障 282

(一)制定海洋探测技术与装备工程系统发展的国家规划 282

(二)扶持深海高技术中小企业,健全海洋装备产业链条 282

四、人才保障 282

(一)加强海洋领域基础研究队伍建设 282

(二)完善海洋领域人才梯队建设 282

(三)健全海洋领域人才机制建设 283

第七章 重大海洋探测装备工程与科技专项建议 284

一、国家海洋水下观测系统工程 284

(一)需求分析 284

(二)总体目标 285

(三)主要任务 285

二、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公共支撑平台工程 287

(一)需求分析 287

(二)总体目标 288

(三)主要任务 288

三、海洋可再生资源与国际海底开发工程 290

(一)需求分析 290

(二)总体目标 291

(三)主要任务 292

重点领域二:中国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298

第一章 中国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的战略需求 298

一、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是我国提升海洋空间拓展能力的基础 298

二、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是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强国的前提 299

三、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是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海洋权益的保证 299

四、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 299

五、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思路的重要抓手 300

第二章 中国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的发展现状 301

一、中国海洋运输装备与科技发展现状 301

(一)世界第一的产业规模 301

(二)日益增强的开发能力 304

(三)不断完善的产品谱系 305

二、中国渔船装备与科技发展现状 306

(一)近海渔船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306

(二)近海渔船装备逐步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306

(三)远洋渔船装备设计建造能力不断增强 308

(四)高端渔船装备研制刚刚起步 308

三、中国海上执法装备与科技发展现状 309

(一)小吨位执法船数量众多,大吨位远洋执法船数量有限 309

(二)海上特种执法装备正在开展研究 309

四、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装备与科技发展现状 309

(一)海洋调查船经历了建造高峰和平稳期,正进入新的建造时期 309

(二)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取得突破,深海空间站研发已取得重要进展 310

(三)具有自主设计建造自主无人潜水器等深海作业装备的能力 311

第三章 世界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312

一、世界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 312

(一)世界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的现状 312

(二)世界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315

(三)各类运载装备与科技发展现状 318

二、面向2030年的世界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趋势 328

(一)绿色化 328

(二)集成化 330

(三)智能化 331

(四)深远化 333

三、国外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334

(一)欧洲:欧盟提出“LeaderSHIP2015”和LeaderSHIP2020”欧盟造船计划 334

(二)日本:40年三阶段科研计划(2008—2020年,2021—2040年,2041—2050年) 335

(三)韩国:提出“绿色增长计划” 336

(四)美国:“综合深水技术” 337

第四章 中国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面临的主要问题 340

一、中国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发展的主要差距 340

(一)缺乏核心关键技术 340

(二)关键配套能力薄弱 340

(三)高端产品总体设计能力偏低 340

(四)系统集成能力较差 341

(五)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 341

二、中国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 341

(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341

(二)前瞻性的技术开发欠缺 341

(三)标准建立和品牌建设重视不够 342

(四)产业链发展不均衡 342

(五)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大联盟 342

(六)没有充分发挥军民融合的国家优势 343

三、各类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 343

(一)我国海洋运输装备与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 343

(二)我国渔船装备与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 346

(三)我国海洋执法装备与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 354

(四)我国海洋科考装备与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 356

第五章 中国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与重点 360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 360

(一)战略定位 360

(二)战略原则 360

(三)发展思路 360

二、战略目标 361

(一)2020年 361

(二)2030年 362

(三)2050年 363

三、战略任务与重点 364

(一)总体任务 364

(二)近期重点任务 365

四、发展路线图 365

(一)海洋运输装备与科技发展路线图 367

(二)我国渔船装备发展路线图 368

(三)我国海洋执法装备发展路线图 369

(四)我国海洋科研运载装备发展路线图 369

第六章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372

一、做好战略统筹,启动重大工程 372

二、自主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 372

三、以南海开发为契机,实现陆海统筹发展 372

四、搭建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平台 373

五、加大海洋运载装备基础科技的投入力度 373

六、加强标准研究和品牌能力建设 374

第七章 重大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专项建议 375

一、深海空间站工程 375

(一)深海空间站工程的必要性与意义 375

(二)深海空间站工程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技术 376

(三)预期目标 377

二、海洋绿色运载装备科技专项 378

(一)海洋绿色运载装备科技专项的必要性 378

(二)海洋绿色运载装备科技专项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技术 379

(三)海洋绿色运载装备科技专项的预期目标 380

重点领域三:中国海洋能源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382

第一章 我国海洋能源工程战略需求 382

一、国家安全的需要 382

(一)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在遭受侵犯,保护国家利益迫在眉睫 382

(二)我国海上生命线面临巨大的安全挑战 383

(三)南海周边国家资源争夺态势日趋严峻 384

二、能源安全的需要 389

(一)人均资源量不足 389

(二)能源供需矛盾突出 390

(三)海洋石油已经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的主要增长点 391

三、海洋能源自主开发迫切需要创新技术 391

(一)深水是未来世界石油主要增长点,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大 391

(二)近海边际油气田和稠油油田需要高效、低成本创新技术 392

(三)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为世界前沿技术领域 393

(四)海上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体系 394

第二章 我国海洋能源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 395

一、我国海洋能源资源分布特征 395

(一)我国海域油气资源潜力 395

(二)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 397

二、海上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研究现状 399

(一)“三低”油气藏 399

(二)深层油气勘探技术尚有差距 399

(三)高温高压天然气勘探技术现状 400

(四)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现状 400

(五)勘探井筒作业技术现状 400

三、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402

(一)初步形成了“十大技术系列” 402

(二)用6年时间实现由对外合作向自主经营的转变 403

(三)具备国际先进的海上大型FPSO设计和建造能力 403

(四)形成了近海稠油高效开发技术体系 403

(五)形成了以“三一模式”和“蜜蜂模式”为主的近海边际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体系 409

(六)深水油气田开发已迈出可喜的一步 409

(七)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研发取得初步进展 411

四、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现状 422

五、我国海洋能源工程装备发展现状 424

(一)我国海域油气资源潜力和海上勘探装备的发展现状 424

(二)海上施工作业装备的发展现状 426

(三)海上油气田生产装备的发展现状 439

六、海上应急救援装备的发展现状 449

(一)载人潜水器 449

(二)单人常压潜水服 450

(三)遥控水下机器人 450

(四)智能作业机器人 451

(五)应急救援装备以及生命维持系统 454

第三章 世界海洋能源工程与科技发展趋势 456

一、世界海洋能源工程与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456

(一)深水是21世纪世界石油工业油气储量和产量的重要接替区 456

(二)海洋工程技术和重大装备成为海洋能源开发的必备手段 456

(三)边际油田开发新技术出现简易平台和小型FPSO 463

(四)海上稠油油田高效开发新技术逐步成熟 463

(五)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已有3个计划 465

(六)海上应急救援装备发展迅速 469

二、面向2030年的世界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趋势 474

(一)深水能源成为世界能源主要增长点 474

(二)海上稠油采收率进一步提高,有望建成“海上稠油大庆” 474

(三)世界深水工程重大装备作业水深和综合性能不断完善 475

(四)建立海洋能源开发工程安全保障与紧急救援技术体系 478

(五)探索出经济、安全、有效的水合物开采技术 478

(六)海上应急救援与重大事故快速处理技术 478

第四章 我国海洋能源工程与科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481

一、挑战 481

(一)海洋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面临的挑战 481

(二)海洋能源开发工程技术面临的挑战 48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484

(一)海上勘探技术差距大 484

(二)深水油气开发存在的问题:中远程补给 486

(三)海上稠油和边际油气田开发面临许多新问题 488

(四)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面临的问题 489

(五)海洋能源工程战略装备面临的主要问题 490

(六)海洋能源开发应急事故处理技术能力 503

(七)我国海洋能源工程战略装备技术与世界总体的差距 503

第五章 我国海洋能源工程的战略定位、目标与重点 505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 505

(一)战略定位 505

(二)发展思路 505

二、战略目标 506

(一)海上能源勘探技术战略目标 506

(二)海上稠油开发技术战略目标 506

(三)深水工程技术战略目标 506

(四)深水工程重大装备战略目标 507

(五)应急救援装备战略目标 507

(六)天然气水合物战略目标 508

三、战略任务与发展重点 509

(一)深水勘探与评价技术 509

(二)近海复杂油气藏勘探技术 510

(三)海洋能源工程技术 510

(四)深水工程重大装备 511

(五)深水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 511

(六)天然气水合物目标勘探与试验开采技术 511

四、发展路线图 511

第六章 海洋能源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任务 513

一、突破深水能源勘探开发核心技术 513

(一)深水环境荷载和风险评估 514

(二)深水钻完井设施及技术 514

(三)深水平台及系泊技术 515

(四)水下生产技术 515

(五)深水流动安全保障技术 515

(六)深水海底管道和立管技术 515

(七)深水施工安装及施工技术 516

二、形成经济高效海上边际油田开发工程技术 516

(一)推进以“三一模式”和“蜜蜂模式”为主的近海边际油气田开发技术,探索深水边际油气田开发新技术 516

(二)加快中深水、深水简易平台、简易水下设施研制和开发力度 516

三、建立海上稠油油田高效开发技术体系 516

四、建立深水工程作业船队 516

(一)目前已建成的重大装备 516

(二)目前在建的重大装备 517

(三)在研究的重大装备 517

五、军民融合建立深远海补给基地 518

(一)永兴岛 518

(二)美济礁或永暑礁 520

(三)黄岩岛 520

六、稳步推进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目标勘探和试采 520

(一)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探测与资源评价 521

(二)海上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 521

(三)天然气水合物环境效应 521

七、逐步建立海上应急救援技术装备 522

第七章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523

一、保障措施 523

(一)加大海洋科技投入 523

(二)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523

(三)扩大海洋领域的国际合作 523

(四)营造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环境 524

(五)培育高水平高技术的人才队伍 524

(六)发展海洋文化和培育海洋意识 524

(七)健全科研管理体制 524

二、政策建议 524

(一)成立海洋工程战略研究机构 524

(二)建立国家级深水开发研究基地 524

(三)出台海洋能源开发的优惠政策 525

(四)建设有利于我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的海洋国际环境 525

第八章 重大海洋工程和科技专项 526

一、重点领域和科技专项 526

(一)海洋能源科技战略将围绕“三大核心技术”领域 526

(二)开展“七大科技专项”攻关 526

二、重大海洋工程 527

(一)“一支深海船队” 527

(二)“三个示范工程” 527

(三)“三个深远海基地”——深海远程军民共建基地 527

重点领域四:中国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529

第一章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 529

一、多层面开发海洋水产品,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530

二、加强蓝色生物产业发展,推动海洋经济增长 532

三、强化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533

四、重视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534

五、“渔权即主权”,坚决维护国家权益 536

第二章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 538

一、我国海水养殖工程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 538

(一)遗传育种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分子育种成为技术发展趋势 538

(二)生态工程技术成为热点,引领世界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发展 540

(三)病害监控技术保持国际同步,免疫防控技术成为发展重点 541

(四)水产营养研究独具特色,水产饲料工业规模世界第一 541

(五)海水陆基养殖工程技术发展迅速,装备技术日臻完善 542

(六)浅海养殖容量已近饱和,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为产业特征 543

(七)深海网箱养殖有所发展,蓄势向深远海迈进 543

二、我国近海生物资源养护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545

(一)渔业监管体系尚待健全,渔业资源监测技术手段已基本具备 545

(二)负责任捕捞技术处在评估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示范应用 545

(三)增殖放流规模持续扩大,促进了近海渔业资源的恢复 545

(四)人工鱼礁建设已经起步,海洋牧场从概念向实践发展 546

(五)近海渔船引起重视,升级改造列入议程 547

(六)渔港建设受到关注,渔港经济区快速发展 547

三、我国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548

(一)远洋渔业作业遍及“三大洋”,南极磷虾开发进入商业试捕 548

(二)远洋渔船主要为国外旧船,渔业捕捞装备研发刚刚起步 549

(三)远洋渔船建造取得突破,技术基础初步形成 549

四、我国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550

(一)海洋药物研发方兴未艾,产业仍处于孕育期 550

(二)海洋生物制品成为开发热点,新产业发展迅猛 552

五、我国海洋食品质量安全与加工流通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554

(一)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技术 554

(二)海洋食品加工与流通工程技术 557

第三章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560

一、世界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与特点 560

(一)世界海水养殖工程技术与装备 560

(二)世界近海生物资源养护工程技术 563

(三)世界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工程技术 566

(四)世界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工程技术 568

(五)世界海洋食品质量安全与加工流通工程技术 570

二、面向2030年的世界海洋生物工程与科技发展趋势 572

(一)海水养殖工程技术与装备发展趋势 572

(二)近海生物资源养护工程与技术发展趋势 575

(三)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工程与技术发展趋势 577

(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工程与科技与发展趋势 578

(五)海洋食品质量安全与加工流通工程与技术发展趋势 579

三、国外经验:7个典型案例 580

(一)新型深远海养殖装备 580

(二)挪威南极磷虾渔业的快速发展 583

(三)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 584

(四)日本人工鱼礁与海洋牧场建设 585

(五)挪威的鲑鱼疫苗防病 586

(六)食品和饲料的快速预警系统 586

(七)美国的海洋水产品物流体系 588

第四章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面临的主要问题 590

一、起步晚,投入少,海洋生物资源的基础和工程技术研究落后 590

二、创新成果少,装备系统性差,关键技术装备落后 591

三、盲目扩大规模,资源调查与评估不够 592

四、过度开发利用,生态和资源保护不够 593

五、产业发展存在隐患,可持续能力不够 594

六、政府管理重叠,国家整体规划布局不够 595

第五章 我国海洋生物工程与科技发展的战略和任务 597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 597

(一)战略定位 597

(二)发展思路 597

二、基本原则与战略目标 598

(一)基本原则 598

(二)战略目标 598

三、战略任务与重点 606

(一)总体战略任务 606

(二)近期重点任务 607

四、发展路线图 609

第六章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615

一、制定国家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615

二、加强海洋生物基础研究,突破资源开发关键技术 616

三、大力挖掘深海生物资源,加快布局极地远洋生物资源开发 616

四、注重基本建设,提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整体水平 617

五、保护生物资源,做负责任的渔业大国 618

六、拓展投资渠道,促进海洋生物新兴产业发展 619

第七章 重大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专项建议 620

一、蓝色海洋食物保障工程 620

(一)海水养殖现代发展工程 620

(二)近海生物资源养护工程 622

(三)远洋渔业与南极磷虾资源现代开发工程 623

(四)海洋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624

二、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开发关键技术 625

重点领域五:中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研究 630

第一章 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的战略需求 630

一、改善近海环境质量,维护海洋生态安全的需求 630

二、促进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631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需求 631

第二章 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现状 633

一、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现状 633

(一)水质总体有所改善,但污染形势仍不容乐观 633

(二)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污染 634

(三)海洋垃圾污染不容忽视 636

(四)海岸带生态遭到破坏,渔业资源衰退 639

(五)典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 639

(六)海洋生物入侵严重 642

(七)生态灾害频现且呈加重趋势 644

(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649

(九)海洋健康指数偏低 649

二、海洋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发展现状 651

(一)实施陆源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缓解海洋环境压力 651

(二)开展海洋垃圾污染控制 654

(三)积极稳妥地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 654

三、海洋生态保护工程发展现状 655

(一)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建设初显成效 655

(二)海岸带生态修复与治理逐步开展 655

四、海洋环境管理与保障工程 656

(一)基于功能区划的海域使用管理和环境保护 656

(二)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657

(三)海洋环境与生态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建设逐步启动 658

第三章 世界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 660

一、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660

(一)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理念 660

(二)污染控制工程发展现状与特点 660

(三)海洋生态保护工程发展现状与特点 665

(四)管理与保障工程发展现状与特点 668

(五)重大涉海工程的环境保护工程发展现状及特点 674

二、面向2030年的世界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趋势 679

(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海洋环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679

(二)海洋经济的绿色增长将成为沿海各国首选之路 680

(三)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信息化趋势 681

(四)海洋环境保护全球化趋势 682

三、国外经验教训(典型案例分析) 682

(一)美国切萨皮克海湾的TMDL方案 682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生态环境保护 684

(三)荷兰临港石化生态产业园 687

(四)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应急响应 688

第四章 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691

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给近海环境与生态带来巨大压力 691

(一)我国沿海地区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691

(二)我国沿海地区污染物排放预测 693

二、“陆海统筹”的环境管理仍存在机制障碍和技术难度 694

三、海洋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有待提升 696

(一)海洋生态保护系统性不强 696

(二)工程及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696

(三)对区域及国家层面的综合考虑不足 696

四、涉海工程的技术水平、环境准入、环境监管等方面问题 697

(一)海洋油气田开发工程监管不力,溢油管理制度不完善 697

(二)沿海重化工产业环境准入门槛不高,环境风险高 700

(三)围填海工程缺乏科学规划,监督执法体系不完善 703

(四)核电开发工程安全形势不乐观 705

五、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尚不健全,环境风险应急能力较差 707

(一)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系统尚不健全,监测技术不完善 707

(二)海洋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参照国外研究成果制定,无我国海洋环境质量基准研究的支持 709

(三)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能力薄弱 710

六、我国海洋环境与工程发展差距分析 711

第五章 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战略和任务 712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 712

(一)战略定位 712

(二)战略原则 712

(三)发展思路 713

二、战略目标 713

(一)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 713

(二)到2030年的战略目标 714

(三)到2050年的战略目标 715

三、战略任务与重点 715

(一)总体任务 715

(二)发展路线图 715

(三)重点任务 716

(四)保障措施 721

第六章 中国海洋生态与环境工程发展的重大建议 723

一、建立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723

(一)必要性 723

(二)主要内容 724

二、实施国家河口计划 724

(一)必要性 724

(二)总体目标 725

(三)主要任务 725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726

(一)必要性 726

(二)发展目标 727

(三)重点任务 727

四、构建海洋环境质量基准标准体系 728

(一)必要性 728

(二)主要内容 729

重点领域六:中国海陆关联工程发展战略研究 733

引言 733

第一章 我国海陆关联工程与科技的战略需求 736

一、增强深海远洋开发能力的需求 736

二、有效维护管辖海域权益的需求 737

三、科学利用近岸空间资源的需求 737

四、优化海陆关联交通体系的需求 738

五、强化沿海安全管理与防灾减灾的需求 739

第二章 我国海陆关联工程与科技的发展现状 740

一、工程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740

(一)港口建设出现新高潮 740

(二)跨海通道建设步伐加快 741

(三)沿海重大能源设施建设启动 743

二、工程技术总体水平达到新高度 743

(一)跨海通道设计施工技术大幅提升 743

(二)深水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745

(三)河口深水航道技术进行了新探索 746

三、沿岸空间开发成为发展新热点 747

(一)围填海工程成为沿海开发的重要形式 747

(二)海岛开发与保护工程发展加快 749

四、海陆关联工程在沿海经济发展中发挥新作用 750

(一)港口建设带动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发展壮大 750

(二)港口、桥隧等重大工程对区域经济格局产生明显影响 751

(三)海岛开发与保护工程推动海岛经济结构优化 752

第三章 世界海陆关联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753

一、世界海陆关联工程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 753

(一)沿海港口工程 753

(二)跨海大桥工程 755

(三)海底隧道工程 756

(四)海岛开发与保护工程 757

二、面向2030年的世界海陆关联工程发展趋势 759

(一)沿海产业涉海工程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759

(二)现代化沿海港口体系日趋完善 760

(三)跨海通道技术发展迅速 761

(四)可持续的海岛开发与保护模式逐步确立 762

(五)沿海工程防灾减灾体系正在加强 763

三、国外经验教训 765

(一)发展海陆关联工程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求 765

(二)发展海陆关联工程要完善利益相关方参与协调机制 766

(三)发展海陆关联工程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766

第四章 我国海陆关联工程与科技面临的主要问题 768

一、海陆关联工程发展的协调性和系统性不强 768

二、各层次、各领域工程发展不平衡 768

三、支撑陆海统筹的能力不足 769

四、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769

五、海陆关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引起重视 770

六、防灾减灾和安全管理体系尚需完善 771

七、我国海陆关联工程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的比较 771

第五章 我国海陆关联工程与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与重点 774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 774

(一)战略定位 774

(二)战略原则 774

(三)发展思路 775

二、战略目标 775

(一)2020年目标 775

(二)2030年目标 776

三、战略任务与重点 776

(一)总体任务 776

(二)近期重点任务 776

四、发展路线图 778

第六章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781

一、完善海陆关联工程统筹和协调机制 781

二、创新海陆关联工程管理体制 781

三、提升国家涉海工程技术水平 782

四、启动深海大洋开发综合支撑体系建设 783

五、加快海岛基础设施建设 783

六、推动沿海港口协调发展 784

七、夯实沿海重大工程防灾减灾基础 785

第七章 重大海陆关联工程与科技专项建议 787

一、面向深海大洋开发的综合性海洋基地工程 787

(一)必要性 787

(二)重点内容 788

(三)预期目标 792

二、南海岛礁综合开发工程 7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