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燕赵文化  中华地域文化大系
燕赵文化  中华地域文化大系

燕赵文化 中华地域文化大系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夏自正,刘福元主编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7543468955
  • 页数:738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中国陶瓷史下一篇:中国抗战史
《燕赵文化 中华地域文化大系》目录

总序 1

绪论 1

第一章 话说燕赵这一方土 19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21

一 燕赵地质的变迁 21

二特色显著的地貌 23

三 丰富的矿产和水利资源 27

四 大气和植被 28

第二节 人文历史沿革 29

一 远古 29

二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31

三 秦、西汉、东汉 33

四 三国、西晋 35

五 东晋十六国、北朝 36

六 隋、唐、五代 37

七 辽、宋、金 38

八 元、明、清 39

第二章 燕赵原始文化 41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文化 43

一 阳原泥河湾旧石器文化 44

二周口店“北京人”、新洞人和山顶洞人的旧石器文化 49

三 燕赵旧石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 54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 55

一 磁山文化 56

二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62

三 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 68

四 细石器文化 71

第三章 先秦燕赵地域文化 73

第一节 夏、商、周三代部族方国文化 75

一 夏代燕赵地域的部落 75

二 商代燕赵地域的部族方国 77

三 西周、春秋时燕赵地域的方国封国 85

第二节 燕、赵、中山国历史经济文化 92

一 燕国历史经济文化 92

二 赵国历史经济文化 98

三 中山国历史经济文化 104

第四章 燕赵地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 111

第一节 先秦时期华夏族和北方戎狄 113

一 燕赵在华夏族形成中的重要地位 113

二青铜时代燕赵地域的民族融合 115

第二节 秦汉时期匈奴族的兴衰及其与燕赵的关系 117

一 匈奴族的崛起及强大 117

二 秦王朝时燕赵与匈奴的关系 118

三 西汉前期与匈奴的和亲 119

四 汉武帝时期与匈奴的战争 121

五 王昭君出塞和亲 124

六 东汉时南匈奴附汉 125

第三节 两汉魏晋时乌桓的兴衰 126

一 西汉时乌桓的南迁 126

二 东汉建武时乌桓入居10郡塞内 127

三 东汉末曹操远征3郡乌桓 129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131

一 鲜卑慕容部建立前燕和后燕 132

二 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 137

三 冉闵灭后赵,前燕灭冉魏 140

四 前秦统治燕赵 141

五 拓跋鲜卑建立北魏 142

第五节 隋唐五代辽宋时期的突厥、契丹、奚和沙陀 146

一 隋唐时期燕赵与突厥的关系 147

二 契丹的崛起及南下燕赵 149

三 奚族在燕赵的活动 155

四 沙陀族的兴起及其在燕赵的统治 156

第六节 金元时期女真贵族和蒙古贵族对燕赵的统治 158

一 女真贵族建立金朝统治燕赵 159

二 蒙古贵族建立元朝及其在燕赵的统治 164

第七节 明清时期燕赵的民族关系 167

一 明朝时的蒙古族和回族 167

二 明成祖迁都北京与燕赵的移民 171

三 满族的兴起和后金的建立 173

四 清朝迁都北京后燕赵的民族关系 174

第八节 燕赵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的基本特征 179

第五章 燕赵都城文化 183

第一节 气势雄伟的历代都城 185

一 燕、赵、中山国都 185

二 曹魏、十六国时期的古都邺城 189

三 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 192

四 明朝的北京 196

五 清朝的北京 202

第二节 神功瑰丽的皇家园林 206

一 丛台、铜雀台、潭园、莲花池 206

二 颐和园 209

三 圆明园 214

四 香山、北海 216

五 承德避暑山庄 218

第三节 规模宏大、肃穆庄严的帝王陵 223

一 燕、赵、中山国王陵 223

二 西汉中山王陵 225

三 明十三陵 226

四 清朝的东陵、西陵 229

第六章 燕赵思想学术界的智慧之光 237

第一节 哲学 240

一 荀子和战国时期的赵国诸子 240

二 西汉儒学的燕赵双星——韩婴和董仲舒 244

三 在玄学和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时期的燕赵哲学 246

四 清代燕赵哲学的勃兴 251

第二节 经学 257

一 《韩诗》和《毛诗》 257

二 北魏时期燕赵的经学 258

三 隋朝经学双璧——刘焯和刘炫 261

四 孔颖达及《五经正义》 262

五 疑经惑古的经学家啖助 263

第三节 史学 263

一 先秦时期的燕赵史学 263

二 西晋及十六国时期的燕赵史学 264

三 北魏史的编撰 266

四 李德林、李百药父子及《北齐书》 267

五 贾纬及《唐年补录》 267

六 元代燕赵史学 268

七 有关明代史书的编撰 270

八 清代的燕赵史学家 272

第四节 地方志 275

一 燕赵古方志 275

二 明清直隶地区的方志 276

第五节 文献编纂 278

一 唐代编纂家魏征 278

二 宋代文献编纂家李防 278

三 宋绶、宋敏求及《唐大诏令集》 279

四 纪昀及《四库全书》 279

五 徐松及《宋会要辑稿》 280

六 王灏及《畿辅丛书》 281

第六节 语言文字及目录学 281

一 南北朝时期燕赵语言文字学的成就 281

二 陆法言及其《切韵》 283

三 李舟及其《切韵》 284

四 韩孝彦、韩道昭父子及其《四声篇海》和《五音集韵》 284

五 樊腾凤及其《五方元音》 285

六 张之洞及其《书目答问》 286

第七章 辉煌的燕赵自然科学、工艺技术 289

第一节 数学和天文、历法 291

一 祖冲之父子的数学、历法成就 292

二 僧一行测量子午线、编制《大衍历》 294

三 辽“中外合璧”星象图 295

四 郭守敬、王恂的天文历法和数学成就 296

五 李冶的天元术著作 298

六 集宋元数学之大成的朱世杰 298

第二节 地理学 300

一 郦道元及其名著《水经注》 300

二 贾耽的地图绘制成就 301

三 李吉甫及其《元和郡县图志》 302

四 郭守敬与海拔高程概念 303

第三节 医药学 303

一 神医扁鹊 304

二 北朝和唐宋时期的燕赵医药学 305

三 刘完素和河间学派 305

四 张元素、李杲和易水学派 307

五 窦默在针灸方面的贡献 309

六 王清任及其名著《医林改错》 310

第四节 农业科技和水利工程技术 311

一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311

二 耕作技术的发展 312

三 农作物品种优化、引进和推广 313

四 水利工程和农田改造 313

五 农学著作和农学试验 315

第五节 矿冶铸造技术 316

一 铜冶炼工艺技术 316

二 铁冶炼工艺技术 319

三 金银冶炼工艺技术 323

第六节 陶瓷制作工艺技术 324

一 制陶技术 324

二 青瓷、邢州白瓷的制作技艺 326

三 瓷中之冠——定窑瓷 328

四 瓷器装饰的杰作——磁州窑瓷器 330

五 反映契丹民族生活的辽瓷制品 330

第七节 纺织工艺技术 331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纺织技术 331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纺织技术 332

三 唐代燕赵纺织贡品 332

四 宋金和辽丝织技艺 333

五 元代“纳失失”锦的纺技 334

六 明清时期的棉纺技术 334

第八章 燕赵地域的教育 337

第一节 先秦至北朝的燕赵教育 340

一 战国时期的养士教育与荀子的教育思想 340

二 董仲舒的教育主张与两汉的官学、私学 342

三 魏时社会教育家——田畴 344

四 学者私学授业 345

五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燕赵的汉化教育 345

第二节 唐至明清的燕赵官学和书院 347

一 燕赵官学 347

二 燕赵书院 349

第三节 清末的新式学堂和留日运动 358

一 清末新式学堂的建立 358

二 留日运动 377

第九章 从初始辉煌到特色形成的燕赵文学 379

第一节 燕赵文学初始的辉煌 382

第二节 两汉燕赵籍文学家和诗苑奇葩 385

一 韩婴、毛亨等传授《诗经》的大家 386

二 董仲舒和同期燕赵籍文学家 387

三 安平崔氏、涿县卢氏作家群 388

四 张衡在燕赵的文学活动 389

五 诗苑奇葩开放在燕赵 390

第三节 邺下文人集团和魏晋燕赵文学 392

一 邺下文人集团及其核心——“三曹” 392

二 “建安七子”和蔡琰等名家 396

三 张华和西晋燕赵籍作家 397

四 刘琨和两晋之交、东晋燕赵籍作家 399

第四节 郦道元与北朝燕赵文学的成就 400

一 郦道元及其全面发展的文化因素 401

二 杨衒之和北魏燕赵籍作家 403

三 活跃于邺都文坛的东魏、北齐作家 404

四 北朝乐府民歌中的燕赵民歌 406

第五节 隋唐五代燕赵籍诗文名家和李白、杜甫在燕赵的文学活动 408

一 隋和初唐的燕赵籍诗文名家 408

二 高适等盛唐边塞诗人 411

三 李白、杜甫在燕赵的文学活动 413

四 燕赵籍盛唐文名家 414

五 “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中的燕赵籍成员 415

六 中唐其他燕赵籍诗文名家 416

七 晚唐、五代燕赵文学 418

第十章 燕赵文学的全盛前后 421

第一节 全盛之前的两宋燕赵文学 424

一 诗文革新运动前的北宋燕赵籍文学家 424

二 “灵寿三韩”和同时的燕赵籍文学家 426

三 王令和北宋中、后期燕赵籍文学家 427

四 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在燕赵的文学活动 427

五 文天祥等人在燕赵的文学活动 428

第二节 辽金燕赵文学的趋于全盛 429

一 初具规模的辽诗文创作群体 429

二 真定作家群和金代燕赵籍文学家 431

三 蔡松年、党怀英与初、中期中都文坛 434

四 赵秉文、元好问与晚期中都文坛 435

五 王若虚及《滹南诗话》 436

六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437

七 金院本 438

第三节 关汉卿与燕赵文学在元代的全盛 439

一 大都——初期杂剧活动中心 441

二 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 442

三 王实甫及《西厢记》 447

四 真定——大都之外的初期杂剧活动中心 449

五 大都、真定籍之外的燕赵籍杂剧作家 450

六 马致远、卢挚等前期散曲作家 451

七 张养浩、贯云石等后期散曲作家 453

八 刘因、虞集、萨都剌等与大都诗坛 455

九 燕赵籍元词人群体 458

第四节 燕赵文学在明代的徘徊 459

一 于谦与永乐至成化年间的京师诗坛 459

二 活动于京师的前、后七子中的作家 460

三 马中锡及《中山狼传》 462

四 冯惟敏和薛论道、赵南星等人的散曲创作 463

五 燕赵籍词人和活动于燕赵地域的全明非燕赵籍词人 465

六 李贽、袁宏道和活动于燕赵的其他非燕赵籍作家 465

第五节 曹雪芹与燕赵文学在清代的重振 467

一 康熙年间的京师文坛 468

二 乾隆、嘉庆年间的京师文坛 472

三 清代前、中期燕赵籍诗人 475

四 曹雪芹及《红楼梦》 477

五 纪昀及其文言短篇小说 482

六 李汝珍及《镜花缘》 483

七 鸦片战争前夕的京师文坛 484

第十一章 燕赵艺术家的书法、绘画、雕塑、音乐成就 487

第一节 燕赵书法 489

一 先秦的汉字和青铜器铭文 489

二 两汉燕赵隶书、草书家 491

三 遗迹宏富的北朝书法和名家崔、卢 493

四 书学鼎盛时的唐代燕赵书法 494

五 宋、辽、金著名碑刻 497

六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鲜于枢 497

七 明清时期的碑刻和燕赵籍书法家 499

第二节 燕赵绘画 500

一 燕赵壁画艺术 500

二 魏晋至北朝时燕赵画家及其作品 507

三 展子虔等隋唐五代著名画家及作品和元代名家画作 508

四 燕赵名窑瓷器装饰绘画 511

第三节 燕赵石雕艺术和金玉雕塑、金铜造像等 513

一 燕赵石雕艺术发展的文化背景 513

二 燕赵石雕艺术的瑰宝 515

三 元代石雕家杨琼 518

四 燕赵金玉雕塑、金铜造像等 519

第四节 燕赵音乐 522

一 先秦燕赵音乐 522

二 汉乐府中的燕赵民歌和汉代相和歌 523

三 魏晋至北朝时期的燕赵乐人 524

四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525

五 元代的杂剧、散曲音乐 525

六 近代京剧 527

第十二章 燕赵地域的民间艺术 529

第一节 民间歌曲、器乐、舞蹈 531

一 民间歌曲 531

二 民间器乐 536

三 民间舞蹈 538

第二节 民间戏曲、皮影戏、曲艺 542

一 民间戏曲 542

二 乐亭皮影戏 549

三 民间曲艺 551

第三节 民间年画、剪纸 556

一 武强年画 556

二 天津杨柳青年画 559

三 蔚县剪纸 562

第四节 民间工艺 565

一 曲阳石雕 565

二 天津“泥人张”彩塑 566

三 普及民间的各类手工艺品 566

第五节 吴桥杂技 568

一 历史久远 569

二 绝艺纷呈 569

三 “杂技之乡” 571

第十三章 燕赵地域的宗教信仰 573

第一节 多元宗教 576

一 道教 576

二 佛教 580

三 伊斯兰教 584

四 基督教 589

五 民间宗教 591

第二节 燕赵宗教的古文化胜迹 595

一 舍利塔基 595

二 石造像 596

三 石窟 597

四 碑刻——石经、经幢 598

五 佛教名塔 601

六 宗教寺院、道观 603

第十四章 燕赵民俗 609

第一节 经济的民俗 611

一 物质生产的民俗 611

二 交易流通的民俗 614

三 消费生活的民俗 618

第二节 社会的民俗 626

第三节 信仰的民俗 634

第四节 岁时节日的民俗 637

第十五章 燕赵的路和桥 645

第一节 燕赵古道 647

一 燕赵古道的源头 648

二 商周时的燕赵古道 651

三 秦汉至北朝的燕赵古道 655

四 隋唐至明清的燕赵古道 658

第二节 燕赵古桥 665

一 燕赵梁式桥 666

二 燕赵拱式桥 670

三 独步千载的赵州安济桥 677

四 安济桥之后的燕赵敞肩拱桥 685

第十六章 长城在燕赵的绵延 691

第一节 战国燕、赵、中山长城 696

一 燕长城 697

二 赵长城 700

三 中山长城 704

第二节 秦汉至元代长城 706

一 秦长城——第一条万里长城 706

二 汉长城——第二条万里长城 709

三 西晋至元代的长城 714

第三节 雄伟壮观的明代万里长城 721

一 明长城的修建及其建筑技术特色 722

二 明长城的九镇 727

第四节 燕赵雄关甲天下 729

后记 7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