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辛田著
  • 出 版 社: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50908338
  • 页数:2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生态足迹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了旅游业与环境的关系,以湖南娄底市为例,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定量评估了该市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与环境背景,计算了旅游生态足迹,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视角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本书可供相关人员在旅游项目开发环境评价时阅读参考。
上一篇:新编纳税筹划下一篇:项目时间管理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目录

1 生态足迹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

1.1 生态足迹理论产生的背景 1

1.2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特点 3

1.3 全球生物生产性面积的类型及状况 8

1.4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研究思路 11

1.5 生态足迹计算的基本方法 12

1.6 生态足迹理论模型优点及应用价值 16

1.7 生态足迹理论的局限性 19

1.8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 22

1.9 生态足迹理论作为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依据 29

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与内涵 31

2.1 可持续发展概念 31

2.2 可持续发展产生与兴起的原因 33

2.3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原则 40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足迹理论的关系 43

3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47

3.1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兴起 47

3.2 旅游可持续发展内涵 49

3.3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51

3.4 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 52

3.5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层次类型 55

3.6 旅游生态足迹测度目标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功能目标具有一致性 56

3.7 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动态 58

4 旅游业与生态环境 61

4.1 旅游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61

4.2 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62

5 旅游生态系统与生态承载力 72

5.1 旅游生态系统内涵及其组成 72

5.2 旅游生态系统的特点 73

5.3 旅游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特点 75

5.4 旅游生态承载力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 77

5.5 旅游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 78

6 旅游地生态安全与生态补偿 84

6.1 生态安全内涵 84

6.2 生态安全的本质和特点 86

6.3 旅游地生态安全内涵 87

6.4 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88

6.5 生态补偿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89

7 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意义与计算方法 97

7.1 旅游生态足迹概念 97

7.2 旅游生态足迹特征 99

7.3 旅游生态足迹功能 101

7.4 旅游生态足迹计算方法与步骤 103

7.5 旅游生态足迹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启示 108

8 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109

8.1 旅游生态足迹评价模型 109

8.2 旅游生态承载力 113

8.3 旅游生态安全指数 114

8.4 万元旅游GDP 115

8.5 旅游生态效率 115

9 旅游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承载力相互作用的旅游生态效应 117

9.1 资源性旅游生态承载力是旅游生态足迹产生的制约条件 118

9.2 环境性旅游生态承载力是旅游生态足迹释放的容纳条件 119

9.3 资源性旅游生态承载力和环境性旅游生态承载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19

10 娄底市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与环境背景 121

10.1 区位条件 121

10.2 自然地理环境 122

10.3 人文地理环境 135

10.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141

11 娄底市旅游发展概况 144

12 娄底市旅游生态足迹计算 149

12.1 数据与资料来源 149

12.2 旅游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149

12.3 娄底市旅游生态承载力及生态效率计算 159

1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160

13 娄底市旅游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 162

13.1 总体发展态势分析 162

13.2 旅游生态足迹消费结构动态分析 169

13.3 旅游生态足迹的生产性土地类型分析 174

14 旅游生态足迹方法与传统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方法比较 179

14.1 传统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方法 179

14.2 娄底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 192

15 旅游生态足迹视角下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194

15.1 围绕旅游调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94

15.2 转变传统旅游规划观念,加强旅游生态安全控制 195

15.3 发展低碳交通,减少旅游交通生态足迹 197

15.4 细化成本控制,发展绿色酒店,控制旅游住宿生态足迹 201

15.5 调整旅游餐饮结构,减少旅游餐饮生态足迹 208

15.6 加强生态教育,培育参与旅游活动主体环境意识 209

15.7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将生态赤字作为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 210

15.8 加强生态管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承载力提升 210

15.9 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开展生态旅游认证和等级评价 213

15.10 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214

15.11 构建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两型旅游”发展模式 214

15.12 挖掘地域文化,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220

参考文献 22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