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生物化学  第2版
生物化学  第2版

生物化学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英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17158787
  • 页数:413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是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此次编写是在第一版(2001年)的基础上的修改编写。总体编写思路是保证生物化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书中删掉第一版中与生物化学关系非必需的部分章节与内容;增添并改动部分章节结构和内容,使其趋于更加合理;在每章中加入“导学” 、“知识扩展”小模块、小结和思考题等有助于学习的要素。以期达到内容和结构的更加合理的同时增加其实用性。总之,在编写的过程中本着教材“可教、可学和可参考”的基本特性并注意适当编入科学发展中新的准确内容,以利了解生物化学的部分进展。
上一篇:生物化学下一篇:有趣的昆虫世界
《生物化学 第2版》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1

一、叙述生物化学时期 1

二、动态生物化学时期 3

三、功能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时期 3

第二节 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 5

一、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5

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5

三、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 6

第三节 生物化学与医药学的关系 6

第四节 学习生物化学的目的与意义 6

第二章 糖类化学 8

第一节 糖的概念、分类和命名 8

一、糖的概念 8

二、糖的分类 8

三、糖的命名 9

第二节 单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9

一、单糖的结构 9

二、单糖的主要化学性质 11

第三节 重要的双糖 13

一、麦芽糖 13

二、蔗糖 13

三、乳糖 14

第四节 多糖 14

一、同多糖 14

二、杂多糖 15

第五节 糖蛋白与蛋白聚糖 17

一、糖蛋白 17

二、蛋白聚糖 18

第三章 脂类化学 20

第一节 脂肪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20

一、脂肪的结构 20

二、脂肪的性质 24

第二节 类脂 25

一、磷脂 25

二、糖脂 27

三、类固醇 29

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 33

第一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33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33

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33

三、肽键与肽 37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39

一、维持蛋白质结构的化学键 39

二、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41

三、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41

四、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与结构域 44

五、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44

第三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5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5

二、蛋白质空间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46

第四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与应用 47

一、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47

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技术 49

第五节 蛋白质的分类 52

一、根据分子形状分类 52

二、根据化学成分分类 52

三、根据溶解度分类 52

四、根据功能分类 52

第五章 核酸化学 54

第一节 核酸的分子组成 54

一、核酸的元素组成 54

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54

三、多聚核苷酸链 58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59

一、DNA的分子结构 59

二、RNA的分子结构 62

第三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66

一、核酸的紫外吸收 67

二、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67

三、核酸分子杂交 68

第六章 维生素 71

第一节 概述 71

一、维生素的概念与特点 71

二、维生素的命名与分类 71

三、维生素缺乏与中毒 72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 72

一、B族维生素 72

二、维生素C 80

第三节 脂溶性维生素 82

一、维生素A 82

二、维生素D 84

三、维生素E 86

四、维生素K 87

第七章 酶 90

第一节 酶的分子组成与活性中心 90

一、酶的分子组成 91

二、酶的活性中心 92

第二节 酶促反应特点与机制 92

一、酶促反应的特点 92

二、酶促反应的机制 94

第三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95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95

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97

三、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98

四、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98

五、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99

六、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99

七、酶活性测定与酶活性单位 104

第四节 酶的调节 105

一、别构酶与别构调节 105

二、酶促化学修饰调节 106

三、酶蛋白含量的调节 106

四、酶原与酶原的激活 107

五、同工酶 108

第五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108

一、酶的命名 108

二、酶的分类与编号 109

第六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110

一、酶与疾病的发生 110

二、酶与疾病的诊断 110

三、酶与疾病的治疗 111

第八章 生物氧化 114

第一节 概述 114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 114

二、生物氧化的特点 114

三、二氧化碳的生成 115

第二节 线粒体氧化体系 115

一、呼吸链 115

二、呼吸链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116

三、呼吸链各组成成分在线粒体内膜上的分布 118

四、呼吸链各组成成分的排序依据 119

五、体内重要呼吸链的排列顺序 119

六、胞液中NADH+ H+的氧化 121

第三节 能量代谢 122

一、高能化合物的种类 122

二、ATP的生成 122

三、ATP的利用、转移和储存 128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128

一、微粒体氧化体系 128

二、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氧化酶类 129

三、超氧化物歧化酶 129

第九章 糖代谢 132

第一节 概述 132

一、糖的消化与吸收 132

二、糖代谢概况 133

第二节 糖的氧化分解 133

一、糖的无氧分解 133

二、糖的有氧氧化 137

三、磷酸戊糖途径 144

第三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146

一、糖原的合成 146

二、糖原的分解 147

三、糖原代谢的调节 148

四、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的生理意义 149

第四节 糖异生 149

一、糖异生的途径 149

二、糖异生的调节 150

三、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152

第五节 血糖 152

一、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52

二、血糖浓度的调节 153

第六节 糖代谢紊乱 155

一、低血糖 155

二、高血糖 155

三、糖尿病 155

四、糖耐量试验 156

五、糖原累积症 156

第十章 脂类代谢 159

第一节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分布 159

一、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159

二、脂类的分布 160

第二节 甘油三酯的代谢 160

一、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160

二、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165

第三节 类脂的代谢 169

一、甘油磷脂的代谢 169

二、胆固醇的代谢 170

第四节 血脂 172

一、血脂的组成和含量 172

二、血脂的来源和去路 173

第五节 血浆脂蛋白代谢与代谢紊乱 173

一、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173

二、脂蛋白代谢紊乱 177

第十一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181

第一节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181

一、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性 181

二、蛋白质的需要量 181

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与互补作用 182

第二节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腐败作用 183

一、蛋白质的消化 183

二、氨基酸的吸收和转运 183

三、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185

第三节 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185

一、氨基酸的来源 185

二、氨基酸的去路 186

第四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186

一、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186

二、氨的代谢 190

三、α-酮酸的代谢 195

四、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195

第五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197

一、一碳单位代谢 197

二、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200

三、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203

四、支链氨基酸的代谢 205

第十二章 核苷酸代谢 208

第一节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208

一、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208

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209

第二节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210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210

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213

三、脱氧核苷酸的生成 215

第三节 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216

一、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216

二、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217

第十三章 物质代谢的调节 220

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220

一、糖与脂类代谢的相互联系 221

二、糖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221

三、脂类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221

四、核苷酸与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221

第二节 细胞水平的调节 222

一、代谢酶系的亚细胞分布与关键酶 223

二、酶结构调节 224

三、酶量的调节 227

第三节 激素水平的调节 228

一细胞膜受体激素的调节 228

二、细胞内受体激素的调节 232

第四节 整体调节 232

一、饥饿 233

二、应激 234

第十四章DNA的生物合成 236

第一节DNA的生物合成概况 236

一、DNA复制的特征 236

二、参与DNA复制的主要酶类 239

三、DNA复制的过程 244

四、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 246

五、端粒与端粒酶 247

第二节 逆转录 249

一、逆转录酶催化合成cDNA 249

二、逆转录酶与病毒 250

第三节DNA的损伤与修复 250

一、DNA突变 250

二、突变的类型 250

三、DNA的修复 251

第十五章RNA的生物合成 256

第一节 参与转录的主要物质及作用 256

一、DNA模板 256

二、合成RNA的原料 257

三、RNA聚合酶 257

第二节 转录的过程 257

一、转录的起始 258

二、转录的延长 260

三、转录的终止 260

第三节 转录后加工修饰 261

一、真核生物mRNA的转录后加工修饰 261

二、前体tRNA的转录后加工 263

三、前体rRNA的转录后加工 263

四、核酶在转录修饰中的作用 263

第十六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66

第一节 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 266

一、mRNA——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直接模板 266

二、核糖体——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 269

三、tRNA——结合并运载氨基酸的工具 270

四、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其他成分 271

第二节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 272

一、原核生物的肽链合成过程 272

二、真核生物的肽链合成过程 276

第三节 蛋白质生物合成后的加工和靶向输送 278

一、多肽链的折叠 278

二、一级结构的修饰 279

三、空间结构的修饰 280

四、蛋白质的靶向输送 281

第四节 影响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 281

一、抗生素类 282

二、毒素与干扰素类 282

第十七章 基因表达调控 286

第一节 基因表达的基本规律 286

一、基因表达的特异性 286

二、基因表达的方式 287

三、基因表达受调控序列和调控蛋白共同调节 287

四、基因表达调控是多层次的复杂调节 287

第二节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288

一、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288

二、转录水平的调控 288

三、翻译水平的调控 292

第三节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292

一、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292

二、DNA水平的调控 293

三、转录水平的调控 293

四、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297

五、翻译水平的调控 297

六、翻译后水平的调控 298

第十八章 重组DNA技术 300

第一节 概述 300

一、重组DNA技术相关概念 300

二、目的DNA与载体 301

三、工具酶 303

第二节 重组DNA技术基本原理 305

一、目的DNA的制备 305

二、目的DNA与载体的连接 306

三、重组DNA分子导入靶细胞 307

四、重组DNA的筛选与鉴定 308

五、重组体在靶细胞中的表达 311

第三节 重组DNA技术在医学和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312

一、疾病基因的发现 313

二、生产蛋白或多肽类药物 313

三、改造物种特性 313

第十九章 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315

第一节基因诊断 315

一、基因诊断的概念和特点 315

二、基因诊断常用技术 315

三、基因诊断的应用 321

第二节 基因治疗 322

一、基因治疗的概念 322

二、基因治疗的主要策略 323

三、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323

四、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24

第二十章 肝胆生化 326

第一节 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326

一、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326

二、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327

三、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327

四、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329

五、肝脏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329

六、肝脏在水盐代谢中的作用 329

第二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330

一、肝脏的生物转化的概念及意义 330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330

三、生物转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334

第三节 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 335

一、胆汁 335

二、胆汁酸的种类 335

三、胆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 336

四、胆汁酸的代谢 337

五、胆汁酸代谢的调节 338

第四节 胆色素的代谢 338

一、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 338

二、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代谢 339

三、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及胆色素的肠肝循环 341

四、影响尿胆素原排泄的因素 342

五、血清中胆红素与黄疸 342

第五节 肝功能试验及其意义 343

第二十一章 水盐代谢 345

第一节 体液的分布、组成及其交换 345

一、体液的含量与分布 345

二、体液的电解质组成 345

三、体液的交换 346

第二节 水和无机盐的生理功能 347

一、水的生理功能 347

二、无机盐的生理功能 348

第三节 水和钠、钾、氯的代谢 349

一、水代谢 349

二、钠和氯的代谢 350

三、钾的代谢 350

四、水、钠、钾代谢的激素调节 351

五、水、钠、钾代谢紊乱 352

第四节钙、磷代谢 354

一、钙和磷的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354

二、钙、磷的吸收与排泄 354

三、血钙与血磷 355

四、钙磷代谢的调节 355

五、骨质疏松症 357

第二十二章 酸碱平衡 359

第一节 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 359

一、酸性物质的来源 359

二、碱性物质的来源 360

第二节 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360

一、血液缓冲系统的调节 360

二、肺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363

三、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363

第三节 酸碱平衡紊乱 365

一、酸碱平衡失调的基本类型 366

二、酸碱平衡失调的生化指标 368

附录 课堂实验部分 371

主要参考书目 4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