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北京文化史
北京文化史

北京文化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建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10138879
  • 页数:386 页
图书介绍:《北京文化史》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承担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北京专史集成》的系列著作之一,由王建伟主编、王岗、赵雅丽、程尔奇、许辉等撰写。北京文化源远流长。北京文化和北京城市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蓟城,到隋唐时期的幽州,一直是燕地的区域文化中心。在辽南京、金中都时期,逐渐从区域文化中心向全国文化中心过渡。元朝建立之后,大都成为国家统一政权的首都,初步奠定了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历经明代的积淀,至清代,北京文化以其包容而引多方交错汇聚京城,以其敏锐而汲众方精华存异求同,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已经完全确立。清末以至民国时期,北京成为近代中华文化转型之先声。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国都北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也是人才教育、学术研究、文学艺术、科技引领以及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促进并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对于多国家的统一与文化认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维系作用。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时间为断限,对北京的文化发展源流与演进脉络进行整体考察与系统分析,注意归纳每个时段北京地区的文化环境、文化特质、文化结构等,重点关注城市
《北京文化史》目录

概论 1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燕文化 14

第一节 燕文化的源头 14

第二节 燕文化的演进脉络 19

第三节 燕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25

第二章 秦汉至唐五代时期的幽州文化 33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幽州文化 33

第二节 魏晋北朝时期的幽州文化 38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幽州文化 44

第三章 辽金时期的都城文化 54

第一节 辽南京文化发展脉络及其特点 54

第二节 金中都文化发展脉络及其特点 60

第三节 辽金时期北京都城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67

第四章 元代大都的京师文化 75

第一节 元代京师文化的发展脉络 76

一、蒙古国时期燕京文化发展状况 76

二、元朝统一全国前京城文化发展状况 80

三、元朝统一全国后京城文化发展状况 83

四、元朝中后期京城文化发展盛况 86

第二节 元代京师文化的主要特点 91

一、京师文化的多元化特色 91

二、元大都的宫廷文化 94

三、元大都儒学的发展变化 98

四、元大都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 101

五、元大都道教文化的发展变化 104

六、其他宗教文化的传入与发展 106

七、少数民族文化的大量涌入与融合 108

八、元大都科技文化的发展变化 110

九、大都城内商业文化的繁荣发展 113

十、大都城内市井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 116

第三节 元代京师文化的重要影响 120

一、全国文化中心的形成 120

二、文化中心的凝聚与扩散作用 123

三、京师文化的传承及对后世的影响 125

第五章 明代的北京文化 130

第一节 明代北京文化的发展脉络 131

一、明朝定都南京时期的北平文化 132

二、明朝定都北京对京师文化发展的影响 133

三、南北两个文化中心的并立 135

四、北京文化的繁荣发展 137

第二节 明代北京文化的主要特点 139

一、北京文化回归传统特色 139

二、宫廷文化的确立与进一步发展繁荣 141

三、儒学的发展变化及其产生的社会作用 144

四、士大夫群体的形成与士大夫文化的发展 147

五、民族关系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表现 149

六、宗教文化格局的变化及其发展状况 152

七、文学创作的繁荣 154

八、园林文化的兴盛 159

九、商业文化的发展 164

十、民俗文化的发展状况 167

第三节 明代北京文化的重要影响 170

一、全国文化中心的再次形成 170

二、文化中心的凝聚与扩散作用 175

三、文化中心的传承作用及其影响 183

第六章 清代前期的北京文化 191

第一节 封建政治文化与首善地位的巩固 191

一、政治大一统的实现 191

二、塑造文化走向 193

三、繁荣的商业贸易与消费中心 195

四、多民族、多宗教、多地域文化的交融与扩散中心 197

五、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中心 200

第二节 满族文化的融入与京师新文化的形成 203

一、满汉分城而居 203

二、满族文化在京城的影响 204

三、国语骑射的衰落以及汉文化传统对满族的影响 206

四、旗籍学者的学术文化 208

第三节 中西文化交流的舞台与西方文化元素的初步进入 209

一、接踵而至的京城传教士 209

二、西洋生活元素的进入 211

第四节 京师新文化中的日常生活与娱乐 214

一、剃发蓄辫 215

二、马褂旗袍 217

三、满汉交融的饮食 218

第五节 京畿学术文化的发展 219

一、易代之际降臣的学术 219

二、遗民子弟的经世致用之学 221

三、顺应统治者需要的理学 224

四、士大夫宏奖风流与乾嘉学风的倡导 226

第六节 京籍著名藏书家 229

一、孙承泽藏书及其学术交游 230

二、黄氏万卷楼与四库全书纂修 231

三、朱筠“椒花吟舫”藏书及其命运 233

第七章 清代后期的北京文化 237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北京文化的“思变”与“未变” 237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思想界 237

二、思变:中国知识人对鸦片战争的反应 239

三、震动后的“未变”:鸦片战争与京师的应对 242

第二节 英法联军之役与京师的“自强”潮流 245

一、英法联军之役对京师的冲击 245

二、京师教育事业的变化 248

三、城市近代化的早期步伐 253

第三节 戊戌维新时期的文化震荡 256

一、甲午战争与京师舆论 256

二、维新思想与北京的社团及活动 258

三、北京教育的新发展 262

四、京城社会生活的新动向及其趋势 266

第四节 清末十年北京文化变局 269

一、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对北京文化的冲击 269

二、北京教育格局的变化 273

三、西学加速传播与报刊的新发展 279

四、日常社会生活的遽变 283

第八章 民国时期的北京文化 302

第一节 民国肇建与北京文化新气象 303

一、民国初年的北京文化版图 303

二、现代大学的兴起与北京文化中心地位的强化 315

三、北京的地缘环境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19

四、“荒凉的古战场”:“五四”之后文化阵线的分裂与文人南下 322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文化格局的自我调适 326

一、国都南迁与北平文化面貌的重塑 327

二、自由主义、学院派与左翼:北平知识分子的聚合形态与文化立场 335

三、“京派”与通俗文学:30年代北平的文学世界 340

第三节 从抗战到国共对峙:北京文化发展的断裂与传承 348

一、“七七”事变后北平城市形态与文化环境的变动 348

二、日本对北平的“文化侵略” 354

三、沦陷时期的北平文学 360

四、抗战胜利之后的北平文化界 363

参考文献 373

一、古籍与史料 373

二、著作 378

三、论文 379

后记 3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