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检察  第24卷
中国检察  第24卷

中国检察 第24卷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守安主编;向泽选,谢鹏程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0213878
  • 页数:503 页
图书介绍:中国检察(第24卷)延续既往推荐优秀检察理论研究成果的传统,立足于三大诉讼法修改与适用、检察改革、检察伦理与检察文化等主题,收录过去两年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的24篇优秀成果,与读者共享,是一本适合广大检察从业者或者学者研究的权威性资料。
《中国检察 第24卷》目录
标签:主编 检察

诉讼法修改与适用问题研究 3

刑事诉讼法修改与检察制度的发展完善 3

一、刑诉法修改与检察制度发展完善的关系 3

(一)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与循序渐进的立法节奏 4

(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兼顾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 4

(三)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既考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又坚持立足本国国情、从司法实际出发 5

(四)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强化问题意识,着重解决司法实践中突出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强化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 6

二、刑诉法修改与检察侦查制度的发展完善 8

(一)刑诉法的修改提升了检察侦查模式科学化水平 8

(二)刑诉法的修改提升了检察侦查程序规范化水平 10

(三)刑诉法的修改提升了检察侦查保障精细化水平 11

三、刑诉法修改与逮捕制度的发展完善 13

(一)刑诉法对逮捕制度的修改要点 13

(二)审查逮捕工作中落实修改后刑诉法存在的问题 14

(三)落实修改后刑诉法完善逮捕制度的对策 16

四、刑诉法修改与公诉制度的发展完善 18

(一)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的界分进一步充实了公诉制度的基本内涵 18

(二)证据制度的全面发展对检察机关强化客观中立义务提出新要求 20

五、刑诉法修改与检察管理的发展完善 22

(一)刑诉法修改对案件管理工作的主要影响 22

(二)落实修改后刑诉法完善案件管理工作的路径 24

六、刑诉法修改与检察组织的发展完善 25

(一)明确检察官主体地位,完善检察权运行机制 25

(二)规范内设机构设置,实行人员分类管理 27

(三)完善内部监控模式,改革检委会工作机制 28

刑事检察理念更新的博弈与突破 30

一、引言:刑事检察理念更新的应然与实然 30

二、博弈:刑事检察理念更新的障碍 33

(一)形而上的冲突:传统理念根深蒂固 33

(二)形而下的钳制:客观条件形成关卡 36

三、突破:刑事检察理念更新的途径 40

(一)在“破”中“立”:从思维定势上寻求突破 40

(二)在“转”中“变”:从保障条件上寻求突破 44

刑诉法新增证据种类研究 47

一、问题的提出 47

二、新增笔录类材料的实证考察 49

(一)司法机关高度甚至过度依赖笔录类材料 50

(二)立法对笔录类材料的证据种类界定模糊,外延不明确,导致笔录材料适用中比较混乱 50

(三)立法对笔录类材料准入法庭资格几乎不限制,法庭因“立法的不设防”而大门洞开,一些似是而非的材料涌入法庭,同时,大量笔录类材料成为规避、替代侦查行为的便捷外衣 51

(四)笔录类材料形成过程中的程序性保障不足,配套措施缺乏 53

(五)质证程序、证据调查程序过于粗糙 54

(六)“非法证据不排除、瑕疵证据不补正”现象时有发生 55

三、整体检讨笔录类材料的司法乱象 55

(一)现实及潜在的司法危害 55

(二)乱象背后的成因 57

(三)笔录类证据的独立是立法向实践的一种妥协 58

四、域外司法适用与制度经验之借鉴 59

(一)证据分类与证据资格问题 59

(二)证明力问题 60

(三)笔录类证据的质证程序与排除 60

(四)重视审判笔录的证据功能 61

(五)在确保笔录内容的客观真实性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程序性保障机制 62

五、基础问题:笔录类证据的独立意义及其范围 63

(一)笔录类证据独立于书证、人证的理由 63

(二)笔录类证据的范围 65

六、运用规则之构建:寻求笔录背后的真相 67

(一)笔录类材料准入法庭的资格底线要素 67

(二)证据调查的程序规则 68

(三)笔录类证据的程序性保障机制 70

七、引申的话题:庭审中心主义与证据法的发展 72

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研究 75

一、基础与起点:刑事诉讼法修改对简易程序带来的变化及影响 75

(一)刑事诉讼法修改前简易程序的历史发展 75

(二)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简易程序的现状考察 78

二、现状与评析: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的试行与展开 80

(一)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的目的及价值解析 80

(二)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运行的考察分析 82

三、实然与应然: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办案模式的现状考察与对比分析 84

(一)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办案模式的实践考察 84

(二)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办案模式的对比判断 87

四、规范与完善: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出庭程序的规范架构与完善建议 88

(一)简易程序案件公诉人出庭的意义及职能 88

(二)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出庭程序的规范与完善 91

五、衔接与延伸: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配套制度的机制构建与协调运行 94

(一)检察机关与相关机关配合协作机制的构建 94

(二)检察机关内部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96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基础理论研究 100

一、引言 100

二、“强制医疗程序”的性质与特征 101

(一)“强制医疗程序”的性质 101

(二)“强制医疗程序”的特征 103

三、“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原则 107

(一)任意性原则 107

(二)强制性原则 108

(三)评价 110

四、强制医疗的(对象)条件 111

五、“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 115

(一)申请启动模式与决定启动模式 116

(二)效力待定启动模式与效力既定启动模式 118

(三)小结 120

常见酌定量刑情节影响死刑适用的若干思考 122

一、被害人过错 124

(一)被害人过错影响死刑适用的理论依据、实践价值以及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24

(二)被害人过错的界定 124

(三)被害人过错对死刑适用的影响 126

二、民间矛盾激化引发 127

(一)民间矛盾激化引发影响死刑适用的理论依据、实践价值以及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27

(二)民间矛盾激化引发案件的范围 128

(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情节对死刑适用的影响 130

三、民事赔偿 132

(一)民事赔偿影响死刑适用的理论依据及实践价值 132

(二)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33

(三)民事赔偿情节对死刑适用的影响 134

行政检察监督与行政诉讼法修改 138

一、行政检察监督主要是监督和控制行政权 138

(一)对行政检察监督的理解 138

(二)检察监督的对象是行政权 139

(三)要改变检察监督就是对司法权监督的认识误区 140

二、现行行政诉讼法难以发挥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监督的作用和功能 141

(一)行政诉讼法的现有条款没有体现出对行政权的监督 141

(二)行政诉讼法在内容上存在严重的对行政权监督的缺漏现象 143

(三)对违法行政行为没有检察机关通过行政诉讼进行检察监督的规定 144

三、以发挥行政检察监督权为视角行政诉讼法的修改 145

(一)赋予检察机关对立案的检察监督权 145

(二)赋予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权 146

(三)对被告胜诉的生效裁判进行检察监督 147

(四)对行政案件执行问题的检察监督 148

行政检察监督之检讨与重构——兼及行政诉讼法的修改 150

一、引言 150

二、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 152

(一)行政检察监督之“限制”与“扩张” 152

(二)行政检察监督范围之一——行政行为检察监督 155

(三)行政检察监督范围之二——行政诉讼检察监督 157

三、行政检察监督权之行使 159

(一)对行政行为的直接监督 160

(二)对行政行为的间接监督 162

四、行政检察监督权之效力 163

(一)责任追究机制 164

(二)效果保障机制 165

五、行政检察监督与行政诉讼法的修改 166

(一)审判独立与行政检察监督的冲突与协调 167

(二)总则规定的开放性与分则规定的有限性之间的冲突与解决 167

(三)参与诉讼权与行政检察监督 170

(四)管辖制度与行政检察监督 172

六、结语 173

检察改革问题研究 177

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研究——从上级检察院领导与下级检察院依法独立办案关系的视角 177

一、引言 177

二、上级检察院领导与下级检察院依法独立办案之间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78

(一)我国上级检察院领导与下级检察院依法独立办案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79

(二)我国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分析 184

三、世界主要国家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关系的考察与启示 185

(一)世界主要国家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关系的考察 185

(二)启发与借鉴 188

四、正确处理上级检察院领导与下级检察院依法独立办案关系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190

(一)平衡上级检察院领导与下级检察院依法独立办案关系的必要性 190

(二)准确把握上级检察院领导与下级检察院依法独立办案关系应坚持的理念 191

(三)加强上级检察院领导与保障下级检察院依法独立办案关系的改革方向 197

五、上级检察院领导与下级检察院依法独立办案关系的制度完善 198

(一)明确上下级检察院之间宏观运行的职权范围 199

(二)建立双向制约机制 200

(三)建立完善的备案审查制度 201

(四)建立完善的请示汇报制度 202

(五)明确上级检察院指令的执行与撤销程序 204

(六)明确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涉及的责、权、利关系 206

(七)建立上下级检察院之间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制 207

(八)实行省以下地方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 208

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研究 211

一、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理论依据 212

(一)检察学理论基础:检察权的司法属性 212

(二)法学理论基础 213

(三)管理学理论依据 214

二、我国检察人员分类现状、困境与改革源流 215

三、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运行的实证透视 217

(一)受访人员概况 217

(二)问卷调查:受访人员对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认知 219

(三)实地调研:分类管理改革试点的实践概况 221

(四)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启示 223

四、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经验与借鉴 224

(一)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实践 224

(二)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经验借鉴 227

五、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制度设计 228

(一)准确把握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 228

(二)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基本架构与管理 229

检察办案组织研究 240

一、主任检察官制度探索的动因: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方式回归司法本位 241

(一)我国法律未对检察机关基本办案组织形式作出规定 241

(二)检察机关现行机构设置和办案方式与检察机关司法属性不相适应 242

(三)主诉(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探索未能形成符合检察办案规律特点的组织形式 243

二、建立符合检察机关司法性质的主任检察官制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245

(一)建立主任检察官制度的重要性 245

(二)建立主任检察官制度的可行性 246

三、建立主任检察官制度的意义 248

(一)主任检察官制度将进一步突出强化检察机关的司法属性 249

(二)主任检察官制度将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检察工作重心转移 249

(三)主任检察官制度将进一步形成检察机关扁平化、高效率的办案管理体系 250

(四)主任检察官制度将进一步促进高素质检察队伍的培养和形成 250

(五)主任检察官制度将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办案水平、树立监督权威 251

四、建立主任检察官制度的构想 251

(一)确认主任检察官在法律上的地位 251

(二)以主任检察官办案组取代科层制,实现扁平化、专业化管理 253

(三)探索不同模式主任检察官办案组织的办案责任制 255

(四)完善检察一体化的监督制约机制 258

(五)建立检察官的职务保障机制 260

主任检察官制度研究——以“闵检模式”为样本的近景观察 263

一、主任检察官制度“闵检模式”试点的全景呈现 264

(一)闵行区院主任检察官制度的基本内容 264

(二)“闵检模式”主任检察官制度的试点背景 268

二、主任检察官制度的法理基础与实践价值 270

(一)主任检察官制度的法理基础 270

(二)主任检察官制度的实践价值 273

三、“闵检模式”主任检察官制度面临的问题 275

(一)有待制定法层面的进一步立法确认 275

(二)主任检察官的独立地位与全局工作如何兼顾仍需探索 276

(三)主任检察官利益激励需要得到制度上的充分支撑 277

四、主任检察官制度的理想模式和未来发展 278

(一)主任检察官制度之核心架构 278

(二)主任检察官制度之保障机制 283

法律监督制度完善 293

人民监督员制度实证研究报告 293

一、引言 293

二、以往研究综述 295

(一)我国人民监督员案件监督数量情况 295

(二)以往关于人民监督员研究的综述 296

三、2010年《规定》实施情况 300

(一)2010年《规定》带来的制度发展 300

(二)2010年《规定》尚未解决的问题 302

四、人民监督员制度运行情况概貌 303

(一)关于制度施行效果 303

(二)人民监督员构成占比情况 304

(三)检察机关采纳人民监督员监督意见比例 305

(四)案件监督数量在不同地区及城市呈两极分化 307

(五)办案人员对“两类案件”的态度 307

(六)人民监督员制度针对“五种情形”案件的监督情况 308

五、人民监督员制度发展状况剖析 309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定位问题 309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问题 312

(三)人民监督员的选任问题 313

(四)人民监督员监督程序问题 317

(五)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问题 318

六、结论 320

诉讼监督模式研究——以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为视角 323

一、我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模式的价值 324

(一)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模式——追求正义的模式 324

(二)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模式——保障人权的模式 325

(三)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模式——维护秩序的模式 326

二、国内外侦查监督模式之比较 327

(一)国外侦查监督的模式 327

(二)对上述侦查监督模式的评析 328

(三)国内外侦查监督模式的比较分析 329

三、我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权的界定 331

(一)侦查监督权归属的界定 332

(二)侦查监督权范围的界定 335

四、我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模式存在的问题 337

(一)侦查监督权行使的方式比较单一 337

(二)侦查监督权的对象范围过窄,有些应纳入侦查监督视野的行为没有纳入 337

(三)侦查监督权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339

五、完善我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模式的对策 341

(一)监督观念的转变 341

(二)确立检察机关介入侦查活动的完善措施 343

(三)侦查监督法律权威性之确立 346

(四)侦查监督范围仍需进一步明确,并需加以扩充 350

(五)对于具体的侦查监督措施的立法完善思考 352

监所检察监督职能的衍伸性分析——以减刑假释案件的检察监督为视角 355

一、国内研究现状 355

(一)历史发展和定位 356

(二)面临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357

(三)进一步创新监督方式方法 358

(四)微观上关怀监所检察监督 358

二、监所检察监督职能应具有的基本品格 359

三、受刑人投诉检察监督机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减刑假释案件的检察监督为视角 361

(一)与减刑假释有关的投诉处理及检察监督的调查 361

(二)减刑假释检察监督相关规定的内在紧张性——基于法律文本的透视 366

四、监所检察职能的良性运行 372

(一)受刑人自护教育和投诉途径 373

(二)检察机关能动检察监督 373

民事申诉制度改革与检察监督 377

一、民事申诉与检察监督的关系 378

(一)目标的统一性 378

(二)程序的关联性 379

(三)功能的互补性 380

(四)法律后果的独立性 380

二、民事申诉制度影响检察监督的表现 381

(一)民事申诉制度对于检察监督理念的影响 382

(二)民事申诉制度对于检察监督模式的影响 383

(三)民事申诉制度对于检察监督格局的影响 385

(四)民事申诉制度对于检察机关处理争议问题的影响 386

三、2012年民事申诉制度改革实施后民事检察监督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389

(一)改革关于检察监督的基本内容 389

(二)改革在检察监督实践中引发的问题 390

(三)改革实施后检察监督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393

四、民事检察监督视野下民事申诉制度的结构性问题反思 394

(一)民事申诉制度关于民事检察监督的立场反思 395

(二)民事申诉制度与民事检察监督的程序规定反思 397

(三)民事申诉制度要求与民事检察监督权能配置的对应性反思 398

五、系统论思想基础之上改革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构想 399

(一)落实民事检察监督宪法定位 399

(二)促进民事检察监督权能的优化配置 401

(三)强化检察机关内部机制改革 402

六、结语 405

检察伦理与检察文化 409

检察官职业伦理研究 409

一、检察官职业伦理的研究路径 409

二、检察官职业伦理的属性分析 411

(一)检察官职业伦理是一种专业伦理 411

(二)检察官职业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 412

(三)检察官职业伦理是一种程序伦理 413

(四)检察官职业伦理是一种身份伦理 414

三、检察职业惩戒与职业伦理的养成 415

(一)现行检察职业惩戒的框架 415

(二)我国检察职业惩戒体系的反思 417

(三)检察职业惩戒的司法化 419

(四)惩戒体系中的内部职务监督 421

(五)惩戒体系中的纪律惩戒 424

(六)结语——兼论检察职业惩戒建构的时代意义 425

四、控辩对抗、底线伦理及合作规制——基于诉讼模式的伦理反思 426

(一)“对抗制/非对抗制”模式 426

(二)对抗制模式下的“角色伦理” 429

(三)作为最低共同限度的底线伦理 430

(四)“对抗/合作”伦理关系的新视角 431

(五)“斗而不破/和而不同”的伦理规制 433

(六)结语 437

中外检察文化比较研究 438

一、中外检察文化概述 439

(一)检察文化诠释 439

(二)中外检察文化发展历史比较 440

二、中外检察文化的特征 444

(一)域外检察文化的特征 444

(二)我国检察文化的特征 448

三、中外检察文化的比较 454

(一)权力制衡性与法律监督性之比较 454

(二)检察官角色定位的单一性与多元性 455

(三)服务公益的有限性与广泛性 456

(四)客观公正义务内涵的单一性与丰富性 457

(五)注重人权保障与强调惩罚犯罪和人权保障相统一 458

(六)检察官独立与检察机关独立 460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文化的建构 46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文化的定位 461

(二)中国检察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462

(三)中国检察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 464

五、结语 466

中西检察文化比较研究论纲 467

一、引言:是谁出了错? 467

二、检察文化及其三重面相 468

(一)检察文化概念的廓清 469

(二)检察文化概念的重构 472

(三)小结:检察文化的三重面相 476

三、检察文化比较之前序 478

(一)“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检察文化比较之背景 479

(二)检察文化比较的方法论——分析工具与研究范式 482

四、中西检察文化差异的类型学判析 485

(一)封闭性与开放性检察文化 485

(二)支配性与平等性检察文化 490

(三)监督性与控诉性检察文化 495

五、结语:融合的可欲与可能 5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