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以社会各群体为视角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以社会各群体为视角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以社会各群体为视角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恩胜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7339680
  • 页数:232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提出、对该问题研究的价值、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综合论述,并阐释了本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思路、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尤其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理论分析,包括对这一问题的界定及其必要性、可能性、理论渊源。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以社会各群体为视角》目录

绪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价值 3

三、研究文献综述 6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28

五、主要研究内容 30

六、研究创新之处 32

第一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 34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分析 34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厘清 34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53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性 56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渊源 58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 58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62

三、当代中国社会群体的理论考察 70

(一)社会群体的内涵 70

(二)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群体 73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群体契合的理论解读 76

(一)两者研究的主体同一 76

(二)两者研究的目标一致 77

(三)两者研究的方法相同 78

第二章 党政领导干部群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79

一、党政领导干部群体及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79

(一)党政领导干部群体的界定 79

(二)党政领导干部群体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81

二、党政领导干部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82

(一)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吸引力建设悬空化 83

(二)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工具化 83

(三)少数党政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的式微 84

(四)个别党政领导干部具体行为的失范 84

三、党政领导干部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挑战的归因 85

(一)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发展力”不足 85

(二)党政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裂变 86

(三)党政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滞后 86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部体系的背离 87

四、党政领导干部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89

(一)抓住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关键 89

(二)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91

(三)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思想道德体系建设 93

(四)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部体系的弥合 94

第三章 知识分子群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96

一、知识分子群体及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96

(一)知识分子群体的界定 96

(二)知识分子群体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99

二、知识分子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主要困境 102

(一)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呈现复杂性 102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政治工具性 104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非彻底性 105

三、知识分子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困境的成因 107

(一)当代西方政治文化的消解 107

(二)知识分子学术环境的政治化 108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经院化玄学化 110

四、知识分子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111

(一)加强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建设 111

(二)建立科学的知识分子学术平台 113

(三)培养和造就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116

(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117

第四章 新生社会群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21

一、新生社会群体及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121

(一)新生社会群体的界定 121

(二)新生社会群体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24

二、新生社会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主要障碍 126

(一)新生社会群体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规避化 127

(二)新生社会群体的主流价值取向个人本位化 127

(三)新生社会群体中共产党员行为的复杂化 128

三、新生社会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障碍的原因 129

(一)新生社会群体话语权的缺失 129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真空态 130

(三)新生社会群体中党组织作用的悬置状 131

四、新生社会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133

(一)增强新生社会群体利益表达的话语权 133

(二)探索新生社会群体中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方式 135

(三)提升新生社会群体中党组织的作用 136

(四)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共生范式 139

第五章 大学生群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41

一、大学生群体及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141

(一)大学生群体的界定 142

(二)大学生群体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44

二、大学生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主要困惑 147

(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拒斥与冷漠 147

(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困惑与矛盾 148

(三)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游离与迷失 149

三、大学生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困惑的原因 151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边缘化 151

(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低效性 152

(三)西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渗透性 153

四、大学生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155

(一)切实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 155

(二)强化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 156

(三)丰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话语内容 159

(四)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式 161

(五)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络建设 164

第六章 企业员工群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66

一、企业员工群体及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166

(一)企业员工群体的界定 167

(二)企业员工群体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68

二、企业员工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69

(一)企业员工群体政治主体意识的淡漠 170

(二)企业员工群体阶级意识的消蚀 170

(三)企业员工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流失 171

三、企业员工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172

(一)企业员工群体社会地位整体性下移 172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运动式 173

(三)工会组织的维护和代表功能的弱化 175

(四)企业员工群体历史主动性的瓦解 176

四、企业员工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176

(一)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176

(二)完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 179

(三)改进新时期党对工会组织的领导 180

(四)继续发挥工人阶级的历史主动性 182

第七章 农民群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85

一、农民群体及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185

(一)农民群体的界定 185

(二)农民群体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86

二、农民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主要挑战 188

(一)农民群体思想观念多样化 188

(二)农村党支部和农民党员“贫血化” 189

(三)农民群体宗教信仰普遍化 190

三、农民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挑战的原因 191

(一)农民群体的“知识贫困”性 191

(二)农民经济社会地位的底层性 192

(三)农村干部表率作用的证伪性 193

(四)农村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断层性 194

四、农民群体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195

(一)提升农民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 195

(二)改变农村与农民小康水平的初始性 196

(三)加强农村干部素质和党组织的建设 198

(四)占领农村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阵地 200

(五)借鉴农村宗教世俗化本土化的经验 202

结论与展望 205

参考文献 220

后记 23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