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人工生境创立与红树林重建
人工生境创立与红树林重建

人工生境创立与红树林重建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范航清,王欣,何斌源,潘良浩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3876721
  • 页数:122 页
图书介绍:丛书叙述了我国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植物和海岸植物四种典型滨海植被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方法体系及相关实践活动,可为滨海湿地修复工作者提供技术借鉴, 也可为滨海生态研究者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尤其对保障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政府合理保护与开发海陆交错带提供决策依据。《人工生境创立与红树林重建》提出了“盐沼草—红树林协同生态修复模式”,有效突破红树林造林技术的多项瓶颈;发明了整套高成活率移植天然大规格红树苗木的快速成林方法;创新和实施“低浓度、高频度、重点季节” 防治海洋污损动物的化学方法。
《人工生境创立与红树林重建》目录

第一章 中国红树林概况 1

1.1 中国红树植物种类多样性 1

1.2 中国红树林分布 2

1.3 中国红树林生态健康状况 2

1.4 中国红树林面临的主要胁迫因素 3

1.4.1 生境丧失和破碎化 3

1.4.2 过度利用,动物资源明显衰退,并持续隐性破坏红树林 4

1.4.3 环境污染 4

1.4.4 外来物种入侵 4

第二章 中国红树林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体系 7

2.1 中国红树林造林史 7

2.2 红树林生境特征 8

2.3 造林模式 10

2.3.1 按苗木性质划分的红树林造林模式 10

2.3.2 按滩涂性质划分的红树林造林模式 11

2.4 红树林宜林地指标 14

2.5 造林树种选择 14

2.5.1 依据温度单因子的造林树种选择 15

2.5.2 依据盐度单因子的树种选择 17

2.5.3 依据沉积物条件单因子的树种选择 18

2.5.4 依据抗淹水能力单因子的树种选择 19

2.6 造林密度设计 19

2.7 造林树种配置 20

2.7.1 纯林的树种配置 20

2.7.2 混交林的树种配置 21

2.8 造林地准备 22

第三章 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概况 25

3.1 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区域构成 25

3.2 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 26

3.3 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 27

3.3.1 海洋高等植物资源 27

3.3.2 海洋动物资源 28

3.3.3 陆地动物资源 28

3.4 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因素 28

第四章 北仑河口保护区生物多样生态恢复目标与规划 31

4.1 红树林恢复工程区生态现状 31

4.2 北仑河口保护区的相关规划 32

4.3 生物多样性恢复目标 33

第五章 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实施 35

5.1 实施计划 35

5.1.1 项目建设地点 35

5.1.2 项目建设规模 35

5.1.3 树种和草种选择及相关参数 37

5.2 苗圃建设和过冬设施 38

5.2.1 红树林苗圃建设 38

5.2.2 红树林苗圃过冬设施 38

5.3 竹山特种造林实施 39

5.3.1 特种造林区域的确定 39

5.3.2 封闭围栏建设 40

5.3.3 高程抬高试验 40

5.3.4 生境改造 42

5.3.5 树种选择 46

5.3.6 大苗移植 46

5.3.7 管护措施和警示标牌 49

5.4 山心新建造林实施 50

5.4.1 造林区域的确定 50

5.4.2 造林区域封闭围栏建设 50

5.4.3 生境改造 51

5.4.4 树种选择 51

5.4.5 移苗 51

5.4.6 专职人员管护和警示标牌 53

5.5 山心修复造林实施 54

5.5.1 砍灌整地 54

5.5.2 移苗 54

5.6 红树林生态恢复效果监测 57

5.6.1 生态监测站位分布 57

5.6.2 沉积物监测方法 58

5.6.3 红树植物监测方法 61

5.6.4 红树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监测方法 61

第六章 营林管理与协调 63

6.1 抚育 63

6.1.1 补苗 63

6.1.2 基肥和追肥 64

6.2 红树林有害生物及防治对策 65

6.2.1 污损动物及防治 65

6.2.2 鼠害和蟹类危害及防治 66

6.2.3 大型藻类及防治 67

6.3 社区沟通与协调 69

6.3.1 沟通 69

6.3.2 宣传 70

第七章 生态恢复效果监测与评估 73

7.1 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恢复参照系设定 73

7.1.1 参照系的区域选定 73

7.1.2 参照系的沉积物理化参数 74

7.1.3 参照系的红树群落参数 74

7.1.4 参照系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 75

7.2 沉积速率及变化 79

7.2.1 竹山恢复区沉积状况变化 79

7.2.2 山心新建造林工程区沉积速率 80

7.2.3 山心修复造林工程区沉积速率 81

7.3 沉积物理化因子变化 82

7.3.1 红树林生态恢复区沉积物理化因子 82

7.3.2 山心新建造林工程区沉积物理化因子变化 83

7.3.3 山心修复造林工程区沉积物理化因子变化 85

7.3.4 竹山特种造林工程区沉积物理化因子变化 87

7.4 红树植物生长和存活 89

7.4.1 竹山恢复区红树植物生长变化 89

7.4.2 山心恢复区红树植物生长变化 92

7.5 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变化 96

7.5.1 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 96

7.5.2 山心新建造林工程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变化 98

7.5.3 山心修复造林工程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变化 101

7.5.4 竹山特种造林工程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变化 103

7.6 修复效果评价 106

第八章 红树林恢复对策总结 107

8.1 技术总结 107

8.1.1 选择红海榄作为北仑河口保护区的造林树种存在一定风险 107

8.1.2 发展和完善填海形成红树林宜林地的集群技术体系 108

8.1.3 大龄红树苗木移植可实现快速成林 109

8.1.4 盐沼草—红树林协同生态修复体系 110

8.1.5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治大型藻类浒苔危害 111

8.2 管理总结 112

8.2.1 红树林造林地的林木和滩涂确权 112

8.2.2 封闭育林 113

8.2.3 注重对生态恢复工程周边社区的宣传和协调 113

8.3 探索扩展红树林造林面积的新途径 113

参考文献 1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