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  精华版  英文版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  精华版  英文版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 精华版 英文版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秦大河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30434852
  • 页数:377 页
图书介绍:报告分析了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的特点,评估了其影响以及灾害风险管理和适应相关问题,反映了国内外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总结并提出了中国灾害风险管理的行动方向和策略选择。目的是增进社会各界应对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管理的认识,以期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企业采取行动提供科技支撑,为全社会提升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提供基础信息。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 精华版 英文版》目录

第一章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概述 1

执行摘要 3

1.1 目的和意义 4

1.1.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的概念 4

1.1.2 背景 5

1.1.3 目的 8

1.1.4 意义 9

1.1.5 主要评估内容 10

1.2 评估的基础 11

1.2.1 国际相关重要评估报告的核心评估结论 11

1.2.2 国内相关重要评估报告的核心评估结论 17

1.2.3 本报告与相关评估报告的关系 20

1.3 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 21

1.3.1 灾害风险理论 21

1.3.2 灾害风险管理 25

1.3.3 灾害风险适应 27

1.4 政策与实践 29

1.4.1 国际重大策略及行动 29

1.4.2 其他国家相关的战略动向 32

1.4.3 中国政策与实践 35

参考文献 40

第二章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的内涵 45

执行摘要 46

2.1 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 47

2.1.1 气候变化 47

2.1.2 极端事件 49

2.1.3 指标和方法 51

2.2 灾害风险管理 58

2.2.1 灾害风险管理 58

2.2.2 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 61

2.2.3 政策体系与风险转移 63

2.3 灾害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66

2.3.1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 66

2.3.2 灾害风险管理与社会经济转型 69

2.3.3 灾害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71

参考文献 76

第三章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及其成因 81

执行摘要 82

3.1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基本特征 83

3.1.1 单要素事件 84

3.1.2 多要素事件 94

3.2 近两千年历史时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 104

3.2.1 极端干旱与大涝 105

3.2.2 极端寒冷与高、低温 108

3.3 1951~2013年以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 110

3.3.1 单要素事件 110

3.3.2 多要素事件 120

3.4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成因 131

3.4.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气候系统内部成因 131

3.4.2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归因 133

3.5 挑战与展望 138

参考文献 140

第四章 领域和区域影响及脆弱性 151

执行摘要 152

4.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的影响 153

4.1.1 影响特征 153

4.1.2 社会经济损失 156

4.2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致灾影响阈值 161

4.2.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161

4.2.2 各灾种致灾影响阈值 163

4.3 承灾体的暴露度 167

4.3.1 暴露度特征 167

4.3.2 不同领域暴露度变化 172

4.3.3 不同区域暴露度变化 178

4.4 承灾体的脆弱性 184

4.4.1 脆弱性特征 184

4.4.2 不同领域脆弱性变化 189

4.4.3 不同区域脆弱性变化 198

4.5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影响综合分析 203

4.5.1 暴雨洪涝影响案例 203

4.5.2 干旱影响案例 204

4.5.3 台风影响案例 206

4.5.4 高温影响案例 209

4.5.5 低温冷害影响案例 210

4.5.6 雾霾影响案例 212

4.6 挑战与展望 213

参考文献 215

第五章 天气气候灾害风险管理与实践 225

执行摘要 226

5.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的国家管理体系 227

5.1.1 管理体制 228

5.1.2 管理机制 229

5.1.3 法制建设 232

5.1.4 应急预案 233

5.2 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区划、规划与实践 234

5.2.1 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灾害风险管理区划 234

5.2.2 综合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政策与规划 239

5.2.3 国家和地方管理政策的协同 241

5.2.4 综合风险防范的作用 245

5.3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实践和经验 248

5.3.1 新风险管理 249

5.3.2 水安全领域 250

5.3.3 粮食安全领域 252

5.3.4 生态安全领域 254

5.3.5 健康安全领域 255

5.3.6 能源安全领域 257

5.3.7 交通安全领域 258

5.4 综合防灾减灾的作用 259

5.4.1 监测预警措施和成效 259

5.4.2 信息管理措施的作用和成效 262

5.4.3 风险管理措施的作用和成效 263

5.4.4 区域和城乡基层综合防灾减灾措施的作用和成效 265

5.4.5 提高综合防灾减灾社会意识和文化的作用和成效 270

5.5 国际经验与合作实践 272

5.5.1 国外的实践经验 272

5.5.2 国际合作机制的实践 277

5.6 案例分析 280

5.6.1 2006年重庆特大旱灾 280

5.6.2 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281

5.6.3 2010年“凡亚比”热带风暴 284

5.6.4 2012年北京“7·21”暴雨灾害 287

5.6.5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290

5.7 挑战与展望 292

参考文献 294

第六章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的策略选择 299

执行摘要 300

6.1 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趋势和灾害风险 301

6.1.1 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 302

6.1.2 未来致灾天气/气候条件和致灾阈值的可能变化 306

6.1.3 未来天气气候灾害、暴露度、脆弱性和致灾风险的变化趋势 308

6.1.4 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及灾害风险 313

6.2 降低气候风险与保障国家总体安全的策略设计 314

6.2.1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是气候安全的重要保障 314

6.2.2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的机遇与挑战 315

6.2.3 降低灾害风险和保障气候安全的长期应对策略 317

6.3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协同策略 319

6.3.1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协同 319

6.3.2 国际与国内政策机制的协同 320

6.3.3 领域协同 322

6.3.4 区域协同 337

6.4 提升恢复力的能力建设策略 344

6.4.1 提升政策和机制创新的能力建设 344

6.4.2 天气气候灾害风险防护能力建设 346

6.5 综合风险治理策略 348

6.5.1 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治理体系 348

6.5.2 社会参与机制 349

6.5.3 风险分担机制 351

6.5.4 协同治理机制 353

6.6 挑战与展望 354

参考文献 356

附录一:常见问题 360

附录二:名词解释 367

附录三:缩略语 37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