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国民党史  下
中国国民党史  下

中国国民党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茅家琦,徐梁伯,马振犊等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7214211392
  • 页数:586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国民党史 下》目录
标签:国民党

第三编 败退台湾后,蒋介石、蒋经国与中国国民党 4

导言 4

第一章 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挣扎 4

第一节 国民党中央南迁 4

一“总统府”迁广州,李宗仁回桂林 4

二 蒋介石退台,建立“总裁办公室” 6

三 阎锡山“组阁”与银元券的发行 10

四 在广州成立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 11

第二节 国民党党政机关再迁重庆、成都 13

一 蒋介石与李宗仁在防御重点上的分歧 13

二“迁都”重庆,蒋李彻底决裂 14

第三节 国民党中央党部退台,蒋介石复职“总统” 16

一 蒋介石兵败西南 16

二 国民党政要的脱蒋运动 18

第二章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改造运动”与“七全大会” 20

第一节 蒋介石退台后发动国民党“改造运动” 20

一 退台前后的台湾局势 20

二 建立“中央改造委员会” 25

三 改造国民党的指导思想 28

四“改造”所起的作用 33

第二节 召开““七全大会” 35

一 蒋介石的“政治报告”和《反共抗俄基本论》 35

二 通过新的《中国国民党政纲》 38

三 通过新的《中国国民党党章》 39

四 建立新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 41

第三节 “七全大会”以后国民党的政策走向与蒋经国权位的上升 43

一“八全大会”到“十全大会”历次大会概况 43

二 政纲、党章方面的若干修正 44

三 蒋经国权位的上升 46

第三章 戒严体制与白色恐怖 50

第一节 戒严体制 50

一 全岛戒严与大屠杀 50

二 白色恐怖持久化一例 54

三 受害人总数的几种估计 56

第二节 打击不同政见者 57

一“吴国桢事件” 57

二“孙立人事件” 62

第三节 对思想舆论进行全面控制 65

一 党禁与报禁 65

二《自由中国》杂志事件与逮捕雷震 67

三《文星》事件与逮捕李敖 74

第四章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稳定财经与土地改革 79

第一节 稳定财经的努力 79

一 取得成就的关键:重用一批财经专家 79

二 几项具体措施 94

第二节 从“三七五减租”到““耕者有其田” 100

一 农村传统租佃制度概况 100

二 实施“三七五减租” 100

三 公地放领 101

四 实行“耕者有其田” 102

第三节 土地改革后的农业生产 103

一 农业的发展成长 103

二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105

三 农业的困局及纾解措施 108

第五章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 116

第一节 混合经济制度 116

一 一场争论 116

二 对公营企业的政策 118

三 对民营经济的政策 129

四 混合经济制度对台湾经济所起的作用 135

第二节 计划式的自由经济理论与经济建设计划 140

一 尹仲容与计划式的自由经济理论 140

二 第一至五期经济建设计划及其执行效果 144

三 第六期经济建设计划与世界石油危机 149

第三节 经济发展策略的演变 154

一“进口替代”发展策略 154

二“出口扩张”发展策略 156

三“三化”方针与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策略 165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 169

一 社会弊端种种 169

二“经济进步,道德落伍” 177

第六章 地方自治与增补“中央民意代表” 180

第一节 台湾地方行政区划与县市地方自治 180

一 光复初期台湾地方行政区划 180

二 县市地方自治的筹办 181

三 调整行政区划 188

四 地方选举概况 188

第二节 增补“中央民意代表” 192

一 国民党面临的“宪政”难题 192

二“逼出来”的“中央民意代表”的增选与补选 196

第三节 选举与台湾社会 198

一 国民党与选举 198

二 地方派系与“党外势力” 198

三 公开选举与社会秩序 200

第七章 整顿和发展教育与科学研究事业 206

第一节 推行九年制国民义务教育 206

一 退台后加强对各级学校的控制 206

二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208

三 高级中学及高级职业学校的相应变化 211

四 师范教育受到重视 212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14

一 高等学校初步发展 214

二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高校改革 216

第三节 教育的成就与严重弊端 219

一 从一组统计数字看教育的成就 219

二 普通教育的严重弊端 221

三 大学教育的严重弊端 226

第四节 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232

一“中央研究院”与基础科学研究 232

二 应用科技研究与“应用科技研究发展小组” 235

三 军事科技研究与中山科学院 237

第八章 中国国民党与美国关系的演变 239

第一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对台政策 239

一“等待尘埃落定” 239

二 支持中国国民党,干涉中国内政 243

第二节 “康隆报告”与“尼克松冲击” 251

一“康隆报告”出台 251

二 美国开始修正对台政策 252

三 尼克松对中国国民党的冲击 256

第三节 美台断交及《与台湾关系法》 257

一 中美建交与美台断交 257

二 断交后的美台非官方关系 258

第九章 蒋经国担任国民党主席 265

第一节 蒋介石病逝,蒋经国接班 265

一 蒋介石疾病缠身 265

二 帝王式的丧礼 267

三 蒋经国担任中国国民党主席、“中华民国总统” 270

第二节 蒋经国主持的两次国民党代表大会——“十一全大会”与“十二全大会” 272

一 中国国民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72

二 中国国民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277

第三节 “党外势力”的凝聚与活动 282

一“党外势力”——反对国民党的势力 282

二“中坜事件” 283

三“高雄事件” 284

第十章 蒋经国发动政治改革 287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前期频繁的政治冲击 287

一“党外势力”的恢复与发展 287

二“香港冲击波” 290

三“江南命案” 291

四“十信弊案” 293

第二节 改革政治的呼声高涨 294

一 揭露台湾政治体制的弊端 294

二 赞成在现有体制内进行改革 295

三 呼吁“执政党”和反对派秉持理性、和平竞争 299

第三节 国民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政治改革的起点 300

一 蒋经国酝酿政治改革 300

二 国民党举行十二届三中全会 306

第四节 宣布“解严”和解除党禁、报禁 309

一 宣布“解严” 309

二 解除党禁、报禁 310

三 对大陆政策的若干变化 312

四 蒋经国病逝 313

第四编 李登辉与中国国民党 322

导言 322

第一章 国民党召开“十三全大会” 322

第一节 李登辉任国民党代主席 322

一 有惊无险,李登辉得任国民党代主席 322

二 李登辉面临的挑战及其巩固权力的策略 328

第二节 国民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330

一“十三全大会”召开,李登辉当选为国民党主席 330

二“十三全大会”后权力的分配与争夺 335

第二章 召开“国是会议”,推动第一、二次“修宪” 339

第一节 李登辉为实现“宪政改革”和逐步推行“台独”路线,打出所谓的民意牌 339

一 李登辉面临党内外的严重挑战 339

二 召开“国是会议”,整合国民党内外的亲李势力 348

三“国是会议”的严重影响 352

第二节 第一次““修宪”,“民意机构台湾化” 354

一 第一次“修宪”的过程 354

二 第一次“修宪”的严重影响 358

第三节 第二次“修宪”,“总统”由台湾地区人民选举产生 360

一 第二届“国代”选举 360

二 围绕“实质修宪”而展开的斗争 362

三 第二次“修宪”的内容及其严重影响 366

第三章 新国民党连线另立新党,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一次大分裂 372

第一节 新国民党连线的成立及其发展 372

一 新国民党连线的缘起及其政治主张 372

二“新连线”与“集思会”的“代理人战争” 375

三“十八标工程”关说案、土地增值税案与“倒王”风潮 378

四“新连线旋风” 383

第二节 新连线成为国民党内反李登辉的中坚力量 387

一“革新国民党、重整国民党” 387

二 新连线过不了浊水溪? 390

三 维护“内阁制”,从“反郝”到“护郝” 392

四“郝内阁”总辞 395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一次大分裂 396

一 新连线成员组建新党 396

二“快乐出帆”其实并不快乐 399

三 新党重绘了台湾的政治地图 401

第四章 “十四全大会”开始改变国民党的性质 404

第一节 “十四全大会”前的党内斗争 404

一 连战任“行政院长” 404

二 围绕召开“十四全大会”的斗争 406

第二节 国民党“十四全大会” 409

一 国民党“十四全大会”概况 409

二 国民党性质改变的开始 413

第五章 第三次“修宪”与台湾族群政治 416

第一节 国民党内围绕“修宪”方向的角力 416

一“府院”斗争与“宪改”方向 416

二 国民党版“修宪案” 419

第二节 “国民大会”第四次临时会进行第三次“修宪”,“总统”直选,权力扩大 422

一“一党修宪”“一人修宪” 422

二“垃圾”与“蟑螂”间的对骂 425

三“宪法增修条文”的主要内容及其严重影响 428

第三节 李登辉的族群政治宣言:“生为台湾人的悲哀” 433

一“国民党也是外来政权”? 433

二 族群政治的总动员 434

三1994年“省市长”选举与族群政治 437

第六章 1996年的“总统”直接选举,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二次大分裂 442

第一节1996年“总统”选举,国民党内的提名角逐 442

一 林洋港宣布参选第九任“总统” 442

二“炙热”的8月 445

三林、郝结盟参选“总统” 448

第二节 “总统”选举前的第三届““立委”选举 451

一“三党不过半”? 451

二林、郝“违纪”为新党助选 453

三 国民党保住“立法院长”的职位 455

第三节 李登辉当上“直选总统” 457

一“台独教父”充当民进党“总统”候选人 457

二“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 459

三“李连配”的政经优势 461

四“民选总统”也无法建构“台湾生命共同体” 462

第七章 “国发会”、第四次“修宪”与国民党“十五全大会”李登辉逐步登上权力顶峰 465

第一节 国民党与民进党联手召开“国家发展会议”抛弃原有“法统” 465

一 召开“国发会”的历史背景 465

二 进一步扩大“总统”权力,大幅度削弱“立法院”的权力,“冻省” 467

三“国发会”的后续影响 470

四 落实“国发会”达成的共识,“国大”三届二次会议进行第四次“修宪” 473

第二节 “冻省”引起政坛震撼 475

一 李登辉策划“废省”,被迫改为“冻省” 475

二 宋楚瑜“请辞待命” 476

第三节 国民党召开“十五全大会”,李登辉登上权力顶峰 478

一 国民党召开“十五全大会” 478

二 李登辉登上权力顶峰 480

第八章 “两国论”的出笼与中国国民党的蜕变 483

第一节 “十五全大会”以后,国民党选情起伏 483

一 第十三届“县市长”选举空前失利 483

二1998年基层选举稳住颓势 488

三1998年“三合一”选举“大胜小输” 489

第二节 李登辉提出“新台湾人主义” 491

一“新台湾人主义”的由来 491

二“新台湾人主义”的内容 492

三“新台湾人主义”出台的原因 494

第三节 “两国论”与中国国民党的蜕变 497

一“两国论”的出笼及其原因 497

二“十五全大会”二次会议与中国国民党的蜕变 501

三 李登辉分裂祖国的思想渊源 502

第九章 宋楚瑜自行参选“总统”与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三次大分裂 507

第一节 宋楚瑜与李登辉 507

一从“情同父子”到视若寇仇 507

二李、宋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508

第二节 宋楚瑜独立参选与国民党失去“执政党”地位 510

一 宋楚瑜自行参选,国民党伤筋动骨 510

二 国民党失去“执政党”地位 512

三 国民党败选的主要原因 518

第三节 李登辉主持的第五、六次“修宪”,“国大”虚级化,“五权宪法”成为历史 524

一 第五次“修宪” 524

二 第六次“修宪” 526

第四节 宋楚瑜组建亲民党,继续冲击国民党 527

一 亲民党的建立 527

二 亲民党的政策、原则及其对国民党的影响 529

第十章 撤销李登辉党籍,中国国民党力图“东山再起” 533

第一节 国民党““东山再起”的努力 533

一 启动改造工程,力图“东山再起” 533

二 清除李登辉分裂路线,回归“一个中国”原则 542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召开“十六全大会”,连战继任主席 548

一“十六全大会”的背景与目的 548

二“十六全大会”的主要内容 549

三“十六全大会”的成果与影响 551

四 国民党撤销李登辉党籍 554

第三节 被撤销党籍后的李登辉继续伤害国民党 556

一 第五届“立委”选举与第十四届“县市长”选举,国民党再次受挫 556

二 李登辉的破坏活动是国民党败选的重要因素 558

三 基层选举及“立法院院长”选举,国民党稳住局面 559

四 台北、高雄“市长”与“市议员”选举,国民党止跌成功;“回天乏力”,李登辉影响式微 561

第十一章 李登辉“未盖棺而论定”——中国国民党主席背叛了中国国民党 564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主席将中国国民党蜕变为台湾国民党 564

一 蒋经国“征召本省俊彦,担任重要政务”,并未提出“本土化”一词 564

二 李登辉将“本土化”演绎为“台湾化”“去中国化” 566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主席诬蔑中国国民党政权为“外来政权” 567

一 司马辽太郎的荒诞观点 567

二 李登辉诬蔑中国国民党政权为“外来政权” 568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主席将中国国民党政权“移交给民进党” 570

一将“中华民国总统”奉献给民进党人陈水扁 570

二将“立法院”第一大党奉献给民进党 572

附录 参考书目举要 574

后记 58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