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赵其国文集  土壤科学卷  下
赵其国文集  土壤科学卷  下

赵其国文集 土壤科学卷 下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其国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030512215
  • 页数:949 页
图书介绍:
《赵其国文集 土壤科学卷 下》目录

下册目录 3

第六部分 土壤改良与生态环境保护 3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我国耕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若干问题 3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 10

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土壤的肥力特点及其利用改良 19

我国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及其对土壤的影响 25

我国中低产土的类型分布与治理开发途径 32

南方低产水稻土的类型及改良 36

土壤退化及其防治 45

我国红壤的退化问题 50

菜地土壤剖面上重金属元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 55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质量退化的类型、驱动力与对策 63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研究——以江苏昆山市为例 66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变异特征——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 74

长江下游典型水域湿地近百年变化分析 82

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区农田土壤Cu、Zn、Pb、Cd污染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86

钙镁磷肥和石灰对受Cu、Zn污染的菜园土壤的改良作用 91

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其EDTA调控研究 Ⅰ.镉对富集植物印度芥菜的毒性 98

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其EDTA调控研究 Ⅱ.EDTA对镉的形态及其生物毒性的影响 103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06

排水采集器原状土柱中红壤元素淋溶的研究 114

红壤土柱中营养元素的淋失:NH4-N和NO3-N的淋失 118

基于空间变异分析的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研究 122

降水对海南省吊罗山季雨林及橡胶林土壤中元素迁移的影响 127

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重金属累积评价 135

潋水河流域生态修复过程中土壤速效钾的时空变异 146

闽西南及赣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52

江西兴国水土流失治理区土壤有机质动态变化 157

云南省的胶泥田及其改良 165

企业密集区土壤主要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其预测性初步探讨 173

人工杉木林地有机物和养分库的退化与调控 181

施用畜禽粪便和化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团聚体稳定性影响 188

苏南典型水稻丰产方施肥与地表水浓度动态变化——以苏州市旺山村为例 195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 200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化研究 208

太湖丘陵地区典型坡面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 215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分析:个案研究 220

土壤有效态Cd、Cu、Pb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27

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35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 Ⅰ.金属富集植物Brassica juncea对铜、锌、镉、铅污染的响应 244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 Ⅱ.金属富集植物Brassica juncea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48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 Ⅲ.金属富集植物Brassica juncea对锌镉的吸收和积累 252

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类型土壤中DDT残留及其潜在风险 257

第七部分 新技术、新方法与新进展 265

7Be在土壤侵蚀示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65

137Cs法估算南方红壤地区土壤侵蚀作用的初步研究 272

137Cs法估算宁镇山脉地区黄棕壤侵蚀作用的初步研究 277

137Cs技术对长江三角洲丘陵区小流域土壤侵蚀初步估算 283

137Cs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估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87

137Cs在耕作土壤中的均一性分布研究 295

“三S”技术在持续农业与山区土地利用中的应用 300

Al与F的络合作用对土壤吸附Al和F的影响 304

F-对Al在土壤中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 309

PSR模型及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314

长期土壤肥力因子变化及其与植被指数耦合关系 322

长三角典型区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的协同区域化分析、空间相关分析与空间主成分分析 329

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释放研究 Ⅰ.根际土壤溶液采样器在底泥氮释放研究中的应用 339

城市扩张过程对土壤重金属积累影响的定量分离 344

低丘红壤深层水分的CASCADE模型应用与管理 354

对多孔介质物体孔隙度-蜡封法改进的探讨——以土壤团聚体为例 359

关于土壤盐渍化问题的研究趋势 362

红黄壤黏土矿物的定量研究 365

红壤生态学 371

红壤退化中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380

红砂岩母质红壤侵蚀作用的137Cs法初步研究 388

砖红壤中Al和Pb的竞争吸附 394

磺酰脲除草剂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398

基于3S集成技术的土壤侵蚀图野外校核 403

基于137Cs地表富集作用的土壤侵蚀速率的定量模型 408

基于稻米摄入风险的稻田土壤镉临界值研究:个案研究 414

基于人体血铅指标的区域土壤环境铅基准值 420

基于中性盐提取的土壤重金属固液分配与自由态金属离子浓度测定 428

离子强度和SO?-对土壤吸附Al的影响 437

利用137Cs示踪农业耕作土壤侵蚀速率的定量模型 441

利用溶解度参数选择有机溶剂提取土壤中多种有机氯农药 448

去除氧化铁对Al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 453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Ni的形态分布影响因素——以昆山市为例 458

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与标准研究 Ⅰ.国际动态及中国的修订考虑 465

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与标准研究 Ⅱ.污染土壤的健康风险评估 473

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与标准研究 Ⅲ.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估 484

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与标准研究 Ⅳ.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苯并[a]芘的临界浓度 497

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与标准研究 Ⅴ.镉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富集规律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506

土壤颗粒的体积分形维数及其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 515

土壤酶活性及其对土壤质量的指示研究进展 522

土壤圈物质循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529

土壤溶液采样技术进展 535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539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546

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统计研究 552

土壤质量研究进展与方向 557

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 Ⅰ.土壤质量的定义及评价方法 562

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 Ⅱ.土壤质量评价的破氮指标 569

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 Ⅲ.土壤质量评价的生物学指标 576

土壤中13种有机氯农药超声波提取方法研究 585

土壤中磺酰脲除草剂降解机制研究进展 59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提取修复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596

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EDTA调控机理 601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学评价 606

模拟酸雨对土壤重金属镉形态转化的影响 611

遥感和GIS辅助下流域养分迁移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617

应用遥感技术研究余江县土壤侵蚀时空演变 624

有效探测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遥感图像融合方法 628

第八部分 港台土壤科学 635

香港土壤研究 Ⅰ.研究现状与展望 635

香港土壤研究 Ⅱ.土壤硒的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644

香港土壤研究 Ⅲ.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其来源初探 651

香港土壤研究 Ⅳ.土壤中有机氯化合物的含量和组成 656

香港土壤研究 Ⅴ.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662

香港土壤研究 Ⅵ.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668

香港土壤研究 Ⅶ.BCR提取法研究重金属的形态及其潜在环境风险 675

利用DEM建立香港土壤地体数据库 681

台湾的土壤科学研究与农业发展概况—访问台湾省的报告 686

第九部分 国外土壤科学 693

全球土壤变化 693

国际土壤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701

中美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基准研究:土类与美国系统分类土纲间的参比 709

万倍克教授谈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概况 714

麦克拉克教授介绍美国土壤分类概况 719

英国土壤学研究近况 721

联邦德国土壤科学研究近况 728

澳大利亚土壤及土壤科学研究近况 733

以色列的水土资源与农业概况——访以色列简况 738

丹麦及瑞典南部的土壤概况 740

南斯拉夫土壤分类、分布和森林土壤研究概况 745

罗马尼亚土壤科学研究概况 751

不丹的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概况 755

奋力开展土壤研究立志攀登世界高峰 760

灰土的特性分类及利用——第5届国际土壤分类会议论文综述 767

第九次国际土壤分类工作会议概况 771

“世界土壤政策”会议简况 776

参加“不良土壤分布、特性及利用的国际讨论会”情况 781

为人类生存及改善环境不断加强土壤科学研究——从第14届国际土壤学大会看土壤学的发展前景 784

为跨世纪土壤学的发展作出新贡献——第15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综述 792

土壤与环境问题国际研究概况及其发展趋向——参加第16届国际土壤学会专题综述 802

为21世纪土壤科学的创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参加第17届国际土壤学大会综述 811

为不断开拓与创新土壤学研究新前沿而努力奋进——第18届国际土壤学大会情况综合报道 828

第18届国际土壤学大会综述 829

对第18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召开的认识与体会 849

面向不断变化世界,创新未来土壤科学——第19届世界土壤学大会综合报道 854

第十部分 人物、机构与评价 873

马溶之 873

马溶之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创建与发展——纪念马溶之教授诞辰100周年 874

怀念马溶之教授——纪念马溶之同志逝世十周年 878

中国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的奠基人——祝贺李庆逵教授从事土壤科学研究60周年 886

熊毅教授与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缅怀熊毅教授 890

为发展我国土壤事业作毕生贡献 898

为繁荣我国土壤科学事业而继续努力——为庆祝建国40周年而作 90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40年 904

四十年的回顾与前瞻—序言— 910

艰苦创业,催人奋进的五十年——庆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 912

艰苦创业,改革发展,开拓创新,催人奋进的六十年——庆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建所60周年 918

回顾参加工作60年——纪念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建所60周年有感 925

开拓资源优势,创新研发潜力,为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纪念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建站30周年 933

加强管理,办好开放实验室 940

为《土壤》期刊改版致读者 944

土壤学微观研究与地理学宏观分析相结合——朱鹤健著《土壤学与地理学交叉研究》评价 945

《土壤生态系统》专著评述 946

后记 94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