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武术思想史
中国武术思想史

中国武术思想史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祥全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37754613
  • 页数:4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第一部中国武术思想史著作,作者站在学科发展的角度,统观武术发展的历程,概述了从先秦到现代的武术思想演变,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填补了相应学术空白,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史学参考价值。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中国武术思想史》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何谓武术 1

一、中国武术:一个观念的历史形成 2

二、武术与体育:相异、交叉与包含 16

三、武术:保存、保养和体认生命的学问 29

第二节 中国武术思想史的研究畛域 42

一、关于武术价值取向和功能的认识 44

二、武术的选材、教育与训练、用武思想 44

三、武德思想 45

第三节 武术思想史的研究意义 46

一、具有“导游”和建立学科的意义 47

二、具有文化和现代意义 48

第四节 武术思想史研究的二重证据法 50

第二章 起步辉煌——先秦武术思想的探索成果 53

第一节 武术思想萌生的社会条件 54

一、艰苦的生活环境、频发的战争 54

二、使力尚武的历史现实 56

三、文武分离、武侠竞起 58

四、丰富多彩的武术思想源头 60

第二节 早熟的军事武术思想 69

一、军事武术选材思想的萌动 70

二、军事武术教育与训练的双轨制 77

三、军事武术“能击善舞”风格的形成 86

四、重视谋略的军事武术用武思想 90

五、“长兵短用”理念的出现 99

六、军事武德对身体的规劝与管控 100

第三节 剑、射、御之道的探索及以巧取胜思想的萌芽 103

一、尚剑的社会风气 103

二、《庄子·说剑篇》的剑术思想 105

三、“射之道”的探讨 115

四、“御”之道的总结 123

五、以巧取胜思想的萌芽 124

第三章 空谷足音——秦汉至隋唐武术思想的曲折发展 128

第一节 秦汉至隋唐武术思想发展的社会条件 129

一、尚武风气的延续与沦丧 129

二、玄学、道教的出现和佛教的中国化 131

三、姜太公成为“武圣” 136

第二节 军事武术的训练及唐武举的选材思想 139

一、军事武术的教育和训练制度、场所 139

二、军事武术的训练内容与方法 142

三、唐武举选材思想的前期准备 147

四、唐武举制的选材思想 148

第三节 秦汉至隋唐民间武术思想的发展 150

一、秦汉——可贵的探索,可惜的结局 150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异风吹入,民族大融合背景下武术思想的新变 155

三、隋唐五代十国——武术思想的继续演进 160

第四节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女故事”的武术思想 165

一、越女故事是汉代流传不广的故事,所反映的是汉代的情形 167

二、汉代妇女的地位及越女故事的武学思想成就 170

三、猿公——传统武术神授思维的鼻祖 174

第四章 轴心降临——宋元明清的武术思想(上) 176

第一节 宋元明清武术思想发展的社会条件 177

一、火器逐渐配备部队 177

二、宋明理学的出现与发展 178

三、统治阶级的“抑武”“禁武”与民间武术活动的兴盛 181

四、宗法社会对传统武术传承的影响 183

五、关羽取代姜公成为新的武圣 189

第二节 军事武术教育训练的一般情形及选材思想的完善 196

一、宋代军事武术的教育和训练 196

二、元代军事武术的教育和训练 197

三、明代军事武术的教育和训练 197

四、清代军事武术的教育和训练 198

五、军事武术选材思想发展的一般状况 199

六、武举制度的继续发展及最终废除 201

第三节 专门军事武术教育场所——武学的军事武术培养策略 206

一、作为武举附庸的宋代武学 207

二、作为武官子弟学校的明代武学 208

三、面向大众的清代武学 210

第五章 轴心降临——宋元明清的武术思想(下) 211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武臣好文”与“文士论兵”现象 212

一、左肘能教置杯水,右手引弓轻发矢——明清之际的文士论兵现象及其武学成就 212

二、松兮人兮奈尔何,摇笔且放奇松歌——明清之际的武臣好文现象及其武学成就 216

三、“文武缺一岂道乎”——明清之际的“颜李学派”及其武学成就 223

四、传统武术对古典哲学思想的吸纳 225

第二节 传统武术“打练合一”“内外兼修”思想的形成 230

一、何意百练钢,化为绕指柔——武术套路的产生 234

二、贵柔、重“内功”的“内家拳”出现 240

三、女性对武术思想的贡献 246

四、武术徒手套路出现的思想史意义 251

第三节 武德对身体的浸润 252

一、“技进乎道”的追求 253

二、“德艺双馨”的武术偶像崇拜 265

三、“八打八不打”的武德要求 272

四、各传统武术门派及文学作品对武德的诠释 276

五、传统武术的用武思想 277

第四节 苗刀——武术民族性与个性化的张扬 281

一、明代的“双砍手” 282

二、独流苗刀 285

三、万胜苗刀 289

四、沧州苗刀 290

第六章 峰回路转——近代武术思想的延续与新变 294

第一节 近现代武学思想发展的社会条件 294

一、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会 295

二、军事武术的衰亡 298

三、武术成为国术,习武热潮兴起 301

第二节 “土洋体育之争”的思想史意义 303

一、兵操废存之争,体育理性认识的加深 304

二、“土洋体育之争”第一阶段的争论 305

三、“土洋体育之争”第二阶段的争论 309

第三节 武术体育思想的积极探索 312

一、中西体育的对抗与初步融会 314

二、“新武术”的诞生 316

三、竞赛规则的初步形成 319

第四节 对武术套路、师徒制、内外家之分的反思 325

一、大成拳/意拳反套路思想 326

二、王芗斋解除师徒制的商榷意见 329

三、对拳分内、外家的批判 330

第七章 柳暗花明——新中国武术思想的快速发展 332

第一节 武术认识的深化 332

一、武术性质问题的讨论 334

二、由散手到散打 337

三、武术学的确立 339

四、武术多重本质论的出现 341

第二节 武术体育思想的强势发展 343

一、竞技武术“打练分离”竞赛模式的形成 343

二、养生武术的出现 346

三、艺术武术——新的武术增长点 351

第三节 传统武术“打练合一”思想的自觉确认 354

一、对竞技武术的批判和对传统武术的重视 354

二、少北拳的“打练合一”思想 357

三、《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对“打练合一”的回归 361

第八章 张扬个性——李小龙武学思想的历史形成 362

一、李小龙武学思想的发展轨迹 363

二、李小龙武学思想的特点 377

三、对拳派束缚的突破 381

第九章 本书小结 384

一、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 384

二、“能击善舞”的军事武术——武术之根,武术进取精神的重要体现 385

三、“打练合一”的传统武术——武术运动之源,文化保守主义的精神家园 386

四、“击舞分家”的武术运动——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388

五、兼和、宗吾:传统武术门派众多的思想启迪 390

六、军事武术、传统武术和武术运动的对比 393

七、并不遥远的传统 396

八、中国武术发展的二元互补结构 398

附录 武化教育——历史的遗憾 时代的呼唤 402

后记 4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