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德国民法总论  第18版
德国民法总论  第18版

德国民法总论 第18版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德)本德·吕特斯,(德)阿斯特丽德·施塔德勒著;于馨淼,张姝译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9709495
  • 页数:5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德国学生修读法律专业基础教课书之一,在德国广受欢迎,本书所针对的是刚刚开始学习法律的大学生。因此本书包含大量的基础案例、案例解析概述以帮助初学者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Astrid Stadler,男,康斯坦茨大学教授,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促进协会主席,德国法学家大会常务代表团副主席。
《德国民法总论 第18版》目录
标签:民法 总论

文献目录及有关总论的教学参考书概览 1

第一章 民法的概念和意义 1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 1

一、民法和私法 1

(一)法律规范的划分 1

(二)民法与私法 2

二、《民法典》 4

三、总则在《民法典》和私法中的地位 6

四、《民法典》的效力范围 8

(一)空间上的效力范围 8

(二)实体和时间效力范围 10

第二节 私法和政治体系 11

一、私法和工业社会 11

二、作为调整手段的私法 12

三、受体系约束的私法职能 13

(一)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法 14

(二)社会主义民法 15

四、私法的保护功能 16

五、基本法下的私法 17

(一)自由—个人主义的价值基础和社会国家原则 17

(二)涉及私法的宪法规定 17

(三)宪法和私法的归类 18

(四)基本权利在私法中所谓的第三方作用 18

六、私法与经济制度 19

七、私法与欧洲法 20

(一)针对法律协调的欧盟法上的措施 20

(二)消费者保护 21

(三)欧洲民法典 22

第三节 私法自治和合同自由 27

一、私法自治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27

二、合同自由 29

(一)内容 29

(二)合同和市场:法律政策的目标设定 30

三、合同自由的边界 30

(一)竞争法 31

(二)缔结自由、缔约强制和缔结禁止 31

1.缔约强制 31

2.私法中的反歧视规定 34

3.缔约禁止 44

(三)形成自由和内容控制 44

1.形成自由的界限和根据一般原则的内容控制 45

2.一般交易条件和格式合同 46

(四)形式自由和形式义务 48

第二章 权利 51

第四节 权利的概念 51

一、权利与法律 51

二、权利、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 52

第五节 权利的形式 54

一、绝对权 55

(一)人格权 55

(二)个人家庭权 55

(三)支配权 56

1.对物的支配权 56

2.对无形财产的支配权 56

二、相对权 57

(一)请求权 57

(二)形成权 57

(三)抗辩权 58

三、法律关系 58

第六节 权利的取得和转让 60

一、权利的取得和消灭 60

(一)传来取得 60

(二)原始取得 62

二、可转让的界限 62

第七节 权利的界限 64

一、意定的限制 64

二、法定限制——权利滥用 64

(一)相互矛盾的行为(venire contra factum proprium) 66

(二)不正直的行为 67

(三)缺乏应受保护的有关权利行使的自身利益 68

第八节 权利的自力救济 69

一、基本原则 69

二、例外 69

(一)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70

1.正当防卫 70

2.紧急避险 71

(二)自助行为 74

第九节 消灭时效和除斥期间 76

一、请求权的存续和可实现性 76

二、消灭时效 77

(一)对象和目的 77

(二)由《债法现代化法》所带来的消灭时效法的新布局 79

1.消灭时效期间和消灭时效开始 79

2.消灭时效法和消灭时效届满中的合同自由 80

三、消灭时效期间及其考察 80

四、消灭时效期间的中止和重新计算 82

(一)效力 82

(二)中止事由 82

(三)消灭时效期间的重新开始 83

五、作为抗辩的消灭时效 84

六、除斥期间 84

第三章 案例分析的方法 86

第十节 归纳法和案例分析的结构 86

一、法治国与民法请求权基础 86

二、请求权基础的考察 88

三、案例分析的结构 91

第四章 权利客体 93

第十一节 权利客体——概念和形式 93

一、概念 93

二、物 94

(一)一般特征 94

(二)客体附和——组成部分和从物 96

(三)可替代物和不可替代物 97

(四)可消费物和不可消费物 97

三、权利 98

四、用益和孳息 98

第十二节 财产 100

第十三节 企业 101

一、概念 101

二、法律上的认可 102

第五章 权利主体和权利能力 104

第十四节 作为权利主体的自然人 104

一、权利能力 105

(一)概念和意义 105

(二)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的权利能力——权利能力和政治制度 107

(三)权利能力的开始和终止 109

1.权利能力的开始 109

2.权利能力的终止 112

二、人格权的保护 114

(一)姓名权 115

(二)个人肖像权 118

(三)一般人格权 121

第十五节 法人 122

一、法人的概念和意义 122

二、形式 123

三、权利能力的取得 124

第六章 法律行为 127

第十六节 法律行为的概念和形式 127

一、概念 127

二、单方和多方法律行为 129

(一)单方法律行为 129

(二)多方法律行为 130

三、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132

(一)负担行为 133

(二)处分行为 133

1.处分行为的功能 133

2.最重要的处分行为 134

四、分离原则和抽象原则 137

(一)分离原则 137

(二)抽象原则 139

1.内容 139

2.抽象原则的功能 142

(三)处分权 144

五、法律行为的其他分类 145

六、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145

(一)准法律行为 145

1.前提条件和举例 145

2.法律行为规定的适用 147

(二)事实行为 148

1.与准法律行为的区别 148

2.“自然的”意思 149

第十七节 意思表示 152

一、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 152

(一)客观构成要件 152

(二)主观构成要件 154

1.行为意思 154

2.表示意识 155

3.交易意思 158

(三)区分 159

1.事实行为和准法律行为 159

2.情谊关系 159

二、视为意思表示的沉默 167

(一)基本原则 167

(二)约定的沉默 169

(三)法律规定的情形 170

1.意思表示的假定 170

2.第151条的意义 171

(四)商人的确认函 172

三、意思表示的生效 178

(一)意思表示的做出 178

1.无需受领的意思表示 179

2.需受领的意思表示 179

3.非自愿脱离的意思表示 180

4.发出的意义 181

(二)不在场时意思表示的到达 183

1.前提条件 183

2.受领人的支配范围 184

3.知悉的可能性 187

4.中间人的介入 190

(三)在场时的意思表示到达 192

1.实体化的(书面的)表示 192

2.口头的表示 193

(四)到达阻碍 194

(五)特殊情况 196

(六)《民法典》规定的表示的撤回 198

1.为阻止生效的撤回 198

2.其他撤回的可能性 199

第十八节 解释 202

一、概念和意义 202

二、说明性解释的目的和标准 203

(一)原则和法律规定 203

(二)解释目的确定的基本依据 204

1.需受领的意思表示的解释 205

2.无需受领的意思表示的解释 209

(三)要式的表示的解释 209

三、解释的依据 212

(一)表示作为出发点 212

(二)表示的情境和交易习惯 212

四、补充性的合同解释 215

(一)适用范围 216

(二)漏洞 216

(三)漏洞填补:假设的当事人意思 216

第七章 合同缔结 219

第十九节 要约和承诺 219

一、基本原则 220

二、要约 221

(一)概念和内容 221

(二)要约人受法律约束的意思 222

(三)根据第145条的受约束的效果的排除 227

1.排除的前提条件 227

2.效果 227

(四)受约束效果的时间上的界限——要约的消灭 230

三、承诺 230

(一)基本原则 231

(二)法定的承诺期限 232

1.在场时 232

2.不在场时 233

(三)根据第148条的要约期限 235

(四)延误的承诺表示 236

(五)内容上背离的承诺 239

(六)第151条规定的承诺到达的非必要性 239

(七)要约人死亡后的承诺 240

1.法律规定 241

2.受领人的死亡 242

四、通过典型社交行为的合同订立 243

五、合意和不合意 246

(一)合意 247

(二)不合意 247

1.明显的不合意 248

2.隐蔽的不合意 250

六、特殊情形:选择权和预约 252

(一)预约 252

(二)选择权合同 253

七、欧洲邻国法律体系中的合同订立 255

第二十节 条件和期限 259

一、概念和含义 259

二、条件 260

(一)条件的定义和形式 260

1.延缓条件和解除条件 261

2.随意条件 262

3.真正的和虚假的条件 263

(二)可允许性 265

(三)法律后果 267

1.条件成就 267

2.条件不成就 268

(四)附条件之权利人的保护 268

1.未决状态 268

2.中间处分 269

三、期限 271

第二十一节 纳入一般交易条件的合同缔结 272

一、一般交易条件的意义 272

(一)实践意义 273

(二)法律上的新规定 275

(三)在使用一般交易条件时典型的危害情形 275

二、一般交易条件的概念和一般交易条件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 276

(一)概念 276

1.合同条件 276

2.为大量合同而预先拟定 277

3.由使用人单方“提出” 278

4.在合同订立时 279

(二)一般交易条件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 279

1.客观适用范围 279

2.对人的适用范围 280

三、一般交易条件在合同中的纳入 281

(一)对一般交易条件的提示 281

1.明确的提示 281

2.布告 282

(二)合理知悉的可能性 283

(三)合同相对人的同意 286

(四)意外条款 286

(五)没有纳入的法律后果 287

四、一般交易条件的内容控制 288

(一)解释和内容确定 288

(二)第307~309条规定的内容控制的对象 288

(三)第308条和第309条规定的禁止条款以及一般规定 289

(四)无效的后果 293

五、司法上的执行 296

第二十二节 在合同订立时的消费者保护 299

第八章 法律行为生效的前提条件 302

第二十三节 行为能力 302

一、概念和意义 303

二、无行为能力 304

(一)前提条件 304

(二)法律后果 304

(三)关于成年的无行为能力人的特别规定 305

三、限制行为能力 306

(一)前提条件 307

(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有效法律行为和交易 307

1.法律上的获益 308

2.法律上的中性行为 316

3.特殊法律行为 318

(三)单方法律行为 318

(四)悬而未决地无效的法律行为 319

1.同意的范围 320

2.法定代理人的追认 324

(五)对未成年人履行合同义务 326

(六)未成年人的责任 328

(七)未成年人的部分行为能力(第112条、第113条) 333

(八)其他法律体系中的未成年人保护 334

四、照管 336

(一)照管法的基本结构 336

(二)对被照管人的行为能力的影响 337

1.概述 337

2.同意之保留的命令 337

第二十四节 要式法律行为 340

一、法律上的形式规定 340

(一)法律行为形式要求的功能和保护目的 340

1.证明功能 341

2.警告作用 341

3.澄清功能 342

4.控制功能 342

(二)法定形式的类型 342

1.书面形式 343

2.电子形式 347

3.文本形式 350

4.制作公证证书 351

5.公证人的(公开)认证 352

6.法院调解 352

(三)违反形式要求的法律后果 353

1.一般后果 353

2.根据第242条的形式无效性原则的例外 353

(四)违反形式要求的补正 355

(五)其他法律体系 358

二、合同约定的形式强制 359

(一)意思自治 359

(二)约定的书面形式和约定的电子形式 360

第二十五节 意思瑕疵 364

一、概念 364

二、无效理由 364

(一)真意保留(第116条) 365

1.单方的保留 365

2.被辨认出的保留 366

(二)虚假行为(第117条) 367

1.彼此同意的虚假表示 367

2.隐藏交易 368

(三)戏谑行为(第118条) 369

三、可撤销性的原则 371

(一)可撤销性的目的 372

(二)撤销的解释 372

(三)可被撤销的法律行为 374

(四)撤销表示(第143条) 376

(五)撤销理由概览 377

(六)撤销期限 380

(七)撤销的排除 380

四、因为错误而撤销 381

(一)表示错误和内容错误 382

1.表示错误 382

2.内容错误 383

3.缺失的表示意识 391

(二)计算错误 391

1.隐藏的计算错误 392

2.公开的计算错误 393

(三)性质错误 396

1.性质 396

2.交易上的重要性 397

(四)传达错误 399

(五)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可撤销性 401

(六)撤销的法律后果 403

1.法律行为的无效性 403

2.根据第122条的损害赔偿 407

(七)竞合 409

五、因为恶意欺诈和违法胁迫而撤销 413

(一)恶意欺诈 413

1.欺诈行为 414

2.恶意 416

3.因果关系 417

4.通过第三人的欺诈 417

(二)违法的胁迫 420

1.胁迫 420

2.非法性 421

3.因果关系 422

4.胁迫人的意思 423

(三)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可撤销性 423

(四)撤销的法律后果——合同上的排除 424

(五)竞合 424

六、双方错误 427

(一)解释 428

(二)交易基础的丧失以及瑕疵 429

1.前提条件 429

2.法律后果 430

第二十六节 不合法的法律行为 432

一、法律上的禁止 432

(一)违反禁止性法律 433

(二)违反的法律后果 434

1.相对禁止 434

2.绝对禁止 436

3.部分无效 439

4.对处分行为的影响 440

(三)规避行为 441

二、让与禁止 442

(一)让与禁止的类型 443

(二)让与禁止或处分禁止——处分限制 444

1.绝对的和相对的处分禁止 444

2.根据第135条第2款的善意取得人的保护 446

三、违反善良风俗的法律行为 447

(一)作为私法自治限制的第138条 448

(二)违反善良风俗的一般规则 448

1.法官的“规范设定权” 449

2.一般规定的法律政策上的意义 450

(三)违反善良风俗的内涵 451

(四)根据第138条第1款的主观前提条件 454

(五)案例类型 455

1.滥用力量或者垄断地位 455

2.束缚合同 455

3.危害债权人和信贷欺诈 456

4.法律行为的工具化或隐私的商业化 456

5.婚姻和家庭秩序 459

6.诱使违约 460

7.贿金—约定 460

8.购买公职、头衔或者贵族称号 460

9.类暴利行为 461

(六)违反善良风俗的法律行为的法律后果 462

1.无效性 462

2.违反善良风俗和恶意欺诈或者胁迫 463

3.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分离 463

(七)暴利行为 466

四、外国法 469

第二十七节 有瑕疵的法律行为的维持 472

一、部分无效 472

(一)概述 472

(二)部分无效的前提条件 472

1.一体的法律行为 472

2.可分性 473

(三)法律后果 474

(四)第139条的排除 475

二、转换 476

(一)概述 477

(二)转换的客观前提条件 477

(三)转换的主观前提条件 478

三、确认 479

(一)区分 479

(二)前提条件 479

(三)法律后果 480

第二十八节 需要同意的法律行为 482

一、意义和概念 482

二、一般规定 483

三、允许 484

四、追认 485

五、无权利人处分时的同意 487

(一)概述 487

(二)允许和追认 488

(三)事后变为有效的情形 488

(四)负担授权 489

第九章 代理 490

第二十九节 意义、概念和界定 490

一、意义 490

二、概念 491

三、界定 492

(一)间接代理 492

(二)信托人 493

(三)缔约中介人 494

(四)委托 494

(五)传达人 494

(六)非法律上行为的归属 494

第三十节 代理的构成要件 496

一、代理的合法性 497

二、代理人自己的意思表示 497

三、公开 499

(一)公开原则 499

(二)例外 500

(三)冒用他人姓名行事 501

四、代理权 505

(一)意定代理权 505

1.意定代理权的授予 505

2.意定代理权的范围 510

3.复代理权 513

4.意定代理权的消灭 515

5.权利外观代理权 519

(二)法定代理权 528

(三)代理的界限 530

1.代理权的特殊法定限制 530

2.对己行为(第181条) 531

3.代理权的滥用 535

(四)在其他法律体系中的代理规定 540

第三十一节 代理的效力 542

一、有利于和对抗被代理人的效力 542

二、知道、应当知道和意思瑕疵 542

三、代理人的责任 546

第三十二节 无权代理 548

一、通过被代理人的追认 548

(一)合同 549

(二)单方法律行为 550

二、代理人的责任 550

三、复代理人的责任 553

附录 555

带有标准答案的案例分析 555

词汇表 562

术语索引 56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