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民事立法的观念变革  民法法典化反思
中国民事立法的观念变革  民法法典化反思

中国民事立法的观念变革 民法法典化反思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铁军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7519712075
  • 页数:181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民事立法的观念变革 民法法典化反思》目录

绪论 1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二、研究综述 2

三、研究方法 9

四、本书框架 9

第一章 近代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民事立法的法典化观念 12

一、近代法国民事立法的法典化观念 12

(一)大革命前法国民事立法的发展 12

(二)法国民法系统形成与演进 13

(三)近代法国民事立法的法典化观念产生 16

(四)近代法国民事立法的法典化观念的成因 22

二、近代德国民事立法的法典化观念 24

(一)近代德国民法学的成熟 24

(二)德国民事立法的法典化观念形成 28

(三)近代德国民法系统的形成 30

(四)影响近代德国民法系统进化的外部环境 31

三、近代法国与德国民事立法的观念对我国的启示 35

(一)近代法国与德国民事立法的观念总结 35

(二)近代法国与德国民事立法的观念变革的启示 38

第二章 当代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的危机及其民事立法观念的变化 42

一、当代大陆法系各国民法典面临危机 42

(一)司法判例与单行法对民法典的冲击 42

(二)民法系统中目的程序作用增加 45

(三)解法典化对民事立法的法典化观念冲击 47

(四)超国家立法不断侵蚀民法典的存留空间 49

二、各国应对民法典危机的措施 50

(一)将分散的法律整合到民法典中 50

(二)创制新民法典 54

三、现行措施的局限性 55

第三章 民事立法的法典化观念对旧中国民事立法的影响 57

一、清末中国选择了民事立法的法典化观念 57

(一)选择法典化观念的原因 57

(二)法典化观念的立法实践 60

(三)引入民事立法的法典化观念的意义 61

二、民国民事立法采纳法典化的立法观念 62

(一)法典化民事立法的观念采纳原因 62

(二)民国民事立法的法典化观念实践 64

(三)民国民法典之后的发展 66

三、清末及民国民事立法的法典化观念实施启示 68

第四章 民事立法的法典化观念与新中国民事立法的勾连 70

一、新中国的民法法典化之路 70

(一)废除旧法统,建立新秩序 70

(二)四次民事立法的法典化之路 71

二、中国民法典难产原因分析 73

(一)民法法典化与民法学的关系 74

(二)民法法典化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 76

(三)民法法典化与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 77

(四)民法法典化与国家哲学的关系 79

第五章 当代中国民事立法之体系化观念转向的理据 82

一、英美法系民事立法体系化观念及对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影响 83

(一)英国民事立法的体系化观念形成、原因及发展 84

(二)美国民事立法的体系化观念形成、原因及发展 89

(三)对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影响 95

二、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现状是体系化观念转向的现实基础 96

(一)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现状 96

(二)通过法律实施来补充中国民事立法 105

(三)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体系化观念转向初步形成 107

三、外部环境是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体系化观念转向的推力 110

(一)中国道路是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体系化观念转向的主推力 110

(二)经济系统是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体系化观念转向的直接推力 112

(三)政治系统是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体系化观念转向的重要推力 115

四、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法典化观念自身不足 116

(一)当代中国民事法律的演进趋势疏远了民法法典化的道路 116

(二)对法典化的反思有利于民事立法的体系化观念发展 122

第六章 当代中国民事立法之体系化观念变革的展开 125

一、当前中国民事法律体系存在的不足 125

(一)现有民事法律对未来预期不明确 125

(二)有待提升的民法系统的认知性功能 128

(三)现有民事法律体系内部不和谐 131

(四)最高人民法院的功能错位 132

二、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体系化观念的阐释 136

(一)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体系化观念的含义 136

(二)当代中国采纳民事立法的体系化观念的意义 142

三、民事立法的体系化观念下的民事立法思想实践 145

(一)民事立法的体系化观念下的民事立法目标 145

(二)对《民法通则》的修订 146

(三)其他民事法律的完善 152

(四)应然的民事法律体系 155

四、民事立法的体系化观念对民法学的影响 156

(一)对民法教义学的影响 156

(二)对民法的渊源的影响 159

结论 162

参考文献 164

后记 1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