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大通史  3  春秋战国  上
中国大通史  3  春秋战国  上

中国大通史 3 春秋战国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晁福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7507753134
  • 页数:528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3 春秋战国 上》目录

综述 4

一、西周后期对春秋战国历史的影响 4

(一)诸侯势力兴起的标志——共和行政 4

(二)王权观念的变化 7

(三)西周后期宗法观念的变化与“本支百世”的动摇 9

(四)新时期的经济观念与地位、财富的悄然变迁 12

(五)精神面貌与社会心理状态——从安详到躁动 15

二、春秋战国社会制度的变迁 17

(一)分封制度 17

(二)宗法制度 22

(三)土地制度 24

三、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 28

(一)“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8

(二)历史大潮中的“霸权迭兴” 31

(三)等级制度的变迁及其对于社会观念的影响 34

(四)群星璀璨的时代与文化区域的形成 37

四、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 41

(一)从春秋霸主到战国七雄 41

(二)土地所有制变化引起的社会结构变革 44

(三)文化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51

(四)社会观念的变迁 54

五、辉煌的时代 57

治乱兴衰编 65

第一章 平王东迁与春秋时期的周王朝 65

一、平王东迁 65

(一)王室内部矛盾尖锐化与太子宜臼奔西申 65

(二)“周二王并立”局面的出现 67

(三)两周之际的周秦关系 70

二、春秋时期的周王朝 73

(一)周平王迁都雒邑 73

(二)日益衰弱的周王朝 75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 84

一、诸侯蜂起与小霸的出现 84

二、春秋中期的大国争霸 87

(一)“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87

(二)齐桓公的尊王和攘夷 89

(三)召陵之盟与齐楚争霸 91

(四)宋襄公的霸业和泓之战的败北 93

(五)晋文公的霸业和晋楚城濮之战 94

(六)晋国霸业的发展和楚庄王问鼎中原 96

(七)齐晋鞌之战和晋的复霸 99

(八)争霸形势的转变和弭兵大会 101

三、春秋后期的列国形势与吴越争霸 104

(一)春秋后期的中原诸侯国 104

(二)吴楚相争与阖闾的霸业 107

(三)夫差称霸与黄池之会 109

(四)吴越争霸与勾践的霸业 111

四、春秋战国之际的政治发展 114

(一)齐晋争霸 114

(二)鲁、吴、齐、楚、越等国的争衡 116

(三)田氏攫取齐政 118

(四)晋国卿族的内部斗争及其对于列国局势的影响 121

(五)三家分晋 124

(六)春秋历史的终结 127

第三章 战国局面的形成 131

一、田氏代齐后齐国的变化 131

(一)田氏代齐 131

(二)公孙会之乱 133

(三)浊泽之会与田和列为诸侯 136

二、三晋的强盛 138

三、秦楚两国的发展 140

四、战国前期的新格局 141

第四章 战国时期的周王朝 143

一、周王朝世系及其与秦国的关系 143

二、战国时期的东、西周分治 144

三、周的灭亡及其世系延续 146

四、传统的标志——周王朝的社会影响 147

第五章 群雄逐鹿——战国中期的社会政治与军事 150

一、魏国的强盛与称王 150

二、秦魏少梁之战 151

三、齐、魏、赵的竞争与桂陵之战 154

四、秦魏的竞争与安邑之役 157

五、秦国称霸的标志——逢泽之会 158

六、马陵之战 160

七、秦与东方诸国的政治军事斗争 162

(一)雕阴之战 162

(二)五国相王与五国攻秦 163

(三)岸门之战 167

八、张仪相秦及其外交活动 168

九、齐国的强盛与燕王哙的禅让 171

十、雍氏之役与战国中期政治格局的变化 173

(一)首次雍氏之役 174

(二)丹阳之战及其与雍氏之役的关系 175

(三)煮枣之战与第二次雍氏之役 177

(四)宜阳之战与战国中期政治格局的变化 180

十一、垂沙之役及其后的列国形势 181

第六章 战国后期的列国形势与秦的统一战争 186

一、秦齐对峙下的列国形势 186

(一)胡服骑射与赵国的强盛 186

(二)三国攻秦与伊阙之役 190

(三)齐、秦称“帝”与五国攻秦 193

(四)齐湣王灭宋与五国攻齐 195

(五)田单复国 198

二、列国争雄的激化 200

(一)白起拔郢与庄?入滇 200

(二)秦与三晋间的战争及其影响 201

(三)秦国政治的变化与长平之战 203

(四)邯郸之役 205

三、秦的统一 207

经济编 218

第一章 资源、环境与农牧副业的发展 218

一、资源与环境 218

二、农业生产水平 221

(一)农作工具的改进 221

(二)农耕技术的进步 223

(三)水利与灌溉 228

三、畜牧和养马技术的进展 234

四、蚕桑、植麻与果树栽培 238

第二章 土地赋税制度的演变 241

一、春秋时期土地赋税制度的变化 241

(一)齐国的“相地而衰征” 241

(二)晋国的“作?田” 243

(三)楚国的“量入修赋” 244

(四)郑国的“为田洫” 246

(五)鲁国的“初税亩” 247

(六)鲁国的“用田赋” 251

(七)土地所有权与赋税制度 253

二、战国时期的土地赋税制度 260

(一)李悝的“尽地力之教” 260

(二)商鞅对秦国井田制的变革 262

(三)授田制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266

(四)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 273

第三章 手工业的发展 278

一、手工业的生产方式 278

(一)列国的官营手工业 278

(二)私营手工业 286

二、采矿业 288

三、青铜铸造业与青铜铸造技术 291

四、冶铁业的发展 299

五、金器的制作 302

六、建筑业的繁荣 304

七、竹木器和漆器的制造 310

八、纺织业 314

第四章 商业与城市 320

一、私营商业与富商大贾 320

二、官府商业及商业政策 326

三、度量衡制度 332

四、货币的铸造及其流通 336

五、城市的繁荣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343

第五章 科学技术 348

一、天文与历法 348

(一)天象观察与天文学的发展 348

(二)历法的制定 353

(三)星相 354

(四)分野 357

二、地图和地理著作的出现 360

三、数学与物理学 362

四、医药学 365

社会结构编 375

第一章 婚姻与家庭 375

第二章 宗法制度与宗族组织 384

一、宗法制的变化 384

二、春秋时期的宗族组织 388

三、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发展 392

第三章 社会阶层与社会群体 396

一、社会阶层 396

(一)王室 396

(二)公室 397

(三)贵族 400

(四)国人、舆人与庶民 407

(五)奴隶 414

二、社会群体 424

(一)自耕农阶层的壮大 424

(二)士的兴盛 427

(三)妇女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地位 432

三、社会阶层、社会群体间的交往与礼仪 438

(一)朝觐与朝觐礼 438

(二)聘问与聘问礼 471

(三)士相见礼 497

四、社区 499

第四章 诸少数族 502

一、分布广泛的戎族 502

(一)犬戎与西戎 502

(二)山戎和北戎 504

(三)卢戎与戎蛮 505

(四)骊戎、大戎、草中之戎及允姓之戎 506

(五)伊雒之戎、陆浑之戎和茅戎 507

二、势力强盛的狄族 508

(一)狄族的影响 508

(二)白狄 510

(三)鲜虞、肥、鼓和中山国 511

(四)赤狄 516

(五)长狄 518

(六)匈奴与东胡 518

三、群蛮、巴蜀与诸越 519

四、东夷、徐夷、淮夷与群舒 522

五、华夏诸国对于诸少数族的政策 5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