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证效结合中医药研究思路与实践
病证效结合中医药研究思路与实践

病证效结合中医药研究思路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117253963
  • 页数:3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提出了有创新价值的中医药研究思路:证候病机、疾病、方剂的相关性是中医现代化研究思路的关键,疗效、物质基础、效应机制是科学评价的重点,病证效结合的综合评价是凸显中医临床优势的重要指征,并结合疑难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对该方法的具体运用作了示范。本书对中医科研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病证效结合中医药研究思路与实践》目录

总论 病证效结合研究思路与中医学发展 2

第1节 病证效结合的概念与内涵 2

第2节 病证效结合研究思路与中医理论的继承发展 2

一、发展传统理论,拓展临床优势 3

二、基于治疗效应,发展中医病机理论 4

三、应用评价技术,汇聚实践证据 5

第3节 病证效结合研究思路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基础建设 8

一、病证结合与两种医学思维方法的聚焦 8

二、病证效结合研究思路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9

三、应用数理信息技术,建立疾病证候分类的临床科学基础 10

第4节 病证效结合研究思路与中药研发的创新 14

一、病证效结合研究思路与中药复方创新研发实践 14

二、病证效结合研究思路与中药创新研发体系的构建 15

三、病证结合中药复方效应基础研究与理论发展 16

第1章 疾病中医证候分类基本原理、方法与应用 26

第1节 疾病中医证候分类方法与原理 26

一、疾病证候分类的方法 26

二、疾病中医证候分类的基本原理 27

第2节 疾病中医证候分类的科学基础 31

一、主观症状在疾病证候分类中的客观地位 31

二、疾病证候分类的科学依据 32

第3节 疾病中医证候分类的应用 37

一、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更合适的方法学支持 38

二、有助于中医临床客观标准的规范 40

三、有利于对中药药效进行正确评价 40

四、有利于客观评价中医药安全性 41

五、有利于创新新药研发模式 43

六、有助于促进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分类 44

第2章 复杂疾病的中医证候不确定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 51

第1节 信息熵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1

一、熵的起源及其概念 51

二、信息熵的度量 51

三、基于信息熵的中医临床证候研究 52

四、基于信息熵的中医证候与季节关联性分析 57

第2节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60

一、灰色信息和灰色系统 60

二、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 61

三、灰色关联分析 61

四、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65

第3节 粗糙集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70

一、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 71

二、属性约简 72

三、粗糙集属性约简方法在中医诊断学研究中的应用 72

四、信息熵与灰色系统及粗糙集理论在脉象关联量化分析中的综合应用 75

第3章 方证相应在病证效结合研究中的运用与发展 82

第1节 方证相应的概念与内涵 82

一、方证相应学说的学术源流 82

二、方证相应的概念及其内涵 82

三、方证相应研究的意义 84

第2节 方证相应研究的现代科学设计 85

一、中医理论的指导原则 85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参照体系 85

三、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原则 87

第3节 方证相应研究与证候疗效评价 89

一、证候疗效评价标准问题 89

二、证候的定性与定量问题 91

三、证候疗效评价的主客观问题 93

第4节 典型方证的研究和应用 96

一、典型经典方证的文献研究 96

二、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临床研究 98

三、方证相应的实验研究 98

第4章 血管-神经-内分泌-免疫(VNEI)网络在病-证-效研究中的应用 103

第1节 VNEI网络的提出及其方法学研究 103

一、VNEI网络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前景 104

二、VNEI网络指标选择 105

三、VNEI网络指标的检测 108

四、VNEI网络多指标数据分析 108

第2节 基于VNEI网络的病-证-效研究实例 111

一、VNEI网络病证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11

二、基于VNEI网络的药效学研究 124

第5章 慢性乙型肝炎“病证效”结合临床研究 137

第1节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研究思路 137

一、中医证候研究意义和现状 137

二、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研究的现状 139

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141

第2节 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142

一、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142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实践 146

第3节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类与中医药的免疫调控作用 149

一、HBV感染的免疫应答分期和免疫特点 149

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类规律与HBV免疫应答 152

三、中医药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反应的影响 156

第6章 基于正虚血瘀病机的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效应与药理基础 162

第1节 肝纤维化、肝硬化中医基本病机理论的认识与发展 162

一、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沿革 162

二、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候病机特点 162

第2节 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治疗的效应评价 164

一、临床治疗效应评价 164

二、实验动物模型的效应评价 165

三、效应机制 166

第3节 肝纤维化正虚血瘀病机深入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171

一、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虚损生积”假说 171

二、肝肾阴精虚损可能是“正虚”的关键点 172

第7章 原发性肝癌的证候与疗效评价 178

第1节 对原发性肝癌证候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178

一、对原发性肝癌证候研究的回顾 178

二、对原发性肝癌证候分类研究的思考 179

三、对肝癌证候的研究思路 183

第2节 原发性肝癌证候研究的实践 184

一、原发性肝癌证候研究的文献分析 184

二、构建原发性肝癌常见基本证候的定性诊断模型 185

三、构建原发性肝癌常见基本证候的量化评价模型 187

四、癌毒与肝癌证候研究 190

第3节 原发性肝癌的“证-效”结合研究 194

一、以证候为中心的原发性肝癌疗效评价方法 194

二、肝动脉栓塞联合解毒方药对肝癌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197

三、中药解毒方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与TACE术预防肝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病例对照研究 204

第8章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证效结合研究 211

第1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分类 211

第2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证效结合的研究实践 212

第3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证效结合研究的效应评价 214

一、清热解毒尿毒宁、降氮汤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证效结合的研究 214

二、活血化瘀抗纤灵冲剂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证效结合的研究 216

三、清热化湿健脾清化方对慢性肾衰病证效结合的研究实践与评价 218

四、扶正泄浊肾衰冲剂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证效结合的研究 224

五、活血温阳抗纤灵2号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证效结合的研究 227

第4节 慢性肾衰病证效结合研究的发展前景 231

第5节 治疗慢性肾衰的治法与方药 233

一、维护肾元,治病求本 233

二、调理脾胃,升清降浊 233

三、辨证施治,不泥于肾 233

四、平补平泻,慎用温补 234

五、泄浊和络,贯穿始终 234

六、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 234

七、病变后期的治疗 235

第6节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236

第9章 基因表达谱在脾气虚病证研究中的应用 241

第1节 基因差异表达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241

一、基因差异表达在疾病诊疗研究中的应用 241

二、基因差异表达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245

第2节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基因差异表达研究(应用实例) 253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差异表达基因的芯片筛选研究 254

二、脾气虚证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实时定量PCR检验 261

三、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差异表达基因RPS20的体外功能鉴定 262

第10章 代谢组学在中医病证方效研究中的应用 273

第1节 代谢组学与中医病证方效研究的结合 273

一、利用代谢组学进行中医“证”的研究 273

二、利用代谢组学进行中医脏象理论的研究 275

三、利用代谢组学进行中医方剂整体疗效和毒理的研究 276

四、利用代谢组学进行中药复方与肠道菌相互作用的研究 278

第2节 代谢组学在中医病证方效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278

一、代谢组学在中医“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278

二、代谢组学在中医方剂整体疗效和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283

三、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与肠道菌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287

第3节 代谢组学在中医病证方效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287

第11章 活血化瘀与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 295

第1节 慢性肝病中医血瘀证候理论的历史沿革 295

第2节 慢性肝病血瘀病机的病理基础 297

一、肝脏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 297

二、慢性肝病的肝脏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物学基础 300

三、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血瘀证与肝脏微循环障碍 309

第3节 活血化瘀法与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 310

一、活血化瘀法调控肝脏微循环障碍的生物学基础 310

二、活血化瘀中药纠正肝脏微循环的效应特征 318

第4节 扶正化瘀方预防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效应 322

第12章 方剂组成及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与应用 330

第1节 中药配伍的理论与应用 330

一、中药配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30

二、中药配伍的基本原则、规律和意义 331

三、经典配伍方式的临床应用 331

第2节 中药配伍的现代研究 333

一、中药的物理配伍 333

二、中药的化学配伍 334

三、中药的药理药效配伍 335

四、展望 33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