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朱陆·孔佛·现代思想  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
朱陆·孔佛·现代思想  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

朱陆·孔佛·现代思想 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志强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6114414
  • 页数:300 页
图书介绍:在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势下,中国思想不得不经由自我改造来不断适应历史需要,以期能够继续引领旧的体制实现新的转换。最早体现中国思想自我改造和自我转换意识的正是佛教。正是首先经由佛学资源的运用,中国传统以儒学为中心的结构开始松动,同样具有传统面貌的佛学逐渐位移到一个似乎可以替代儒学的位置,开始承载为旧思想增添新动力的角色。因此,探究近代佛学兴起的学术、思想和历史的逻辑与脉络,是深入理解中国思想现代转换的必要一环。
《朱陆·孔佛·现代思想 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目录

绪论 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现代转换中的几个议题 1

第一章 从“理学别派”到士人佛学——由明清思想史的主题演进试论近代唯识学的思想特质 18

第一节 前言 18

第二节 朱陆与经史:新理观的发生与“浙东”“浙西”的学术分野 19

第三节 新义理学:是社会理论,还是成德之学? 27

第四节 近代唯识学:如何在“现实性”的基盘上重建成德之学? 31

第二章 王阳明《大学》论与“朱陆”问题的展开——兼论王学流衍与“朱陆”问题在晚明背景下的重构 35

第一节 前言 35

第二节 “朱陆”问题的深化与阳明学的成立 36

第三节 “良知”解释的歧义与王学流衍的分途 42

第四节 阳明学基盘上的“朱陆”问题重构 46

第三章 从“朱陆”到“儒释”:清代思想史的另一种可能性——以彭绍升的“儒释”观为中心 48

第一节 前言 48

第二节 长洲彭氏家学的特质与彭绍升的理学抉择 50

第三节 彭绍升理学抉择的佛学化转化及其思想史意义 58

第四章 生死·道德·革命——晚清“志士”理想中的个体、社会与道德 61

第一节 前言 61

第二节 “有欲以成其公”的道德如何可能? 62

第三节 从“无生主义”到“生生主义” 68

第四节 “无我以建立群体”的理想如何落实? 72

第五节 “依自不依他”与“以他为自” 75

第五章 “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论章太炎“齐物”哲学的形成及其意趣 80

第一节 前言:哲学的突破与人格的“回心” 80

第二节 “见谛”的内涵:何谓真?何谓俗? 87

第三节 《齐物论释》的结构:齐物哲学的三个层次 89

第六章 方法与宗旨之间——试论现代学术嬗变中哲学、义理学、经史之学的离合及现代佛学对其的导引 108

第一节 前言 108

第二节 哲学:“义理”与“真理”之间 110

第三节 方法与宗旨之间的体系与知识 119

第七章 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以《儒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观念的特质 127

第一节 前言:“源流互质”视野下的“大儒学”观 127

第二节 何谓“经学”:“治经之法”还是“治子之法”? 130

第三节 何谓“史学”:“察势观风”还是“损益发展”? 136

第四节 何谓“义理学”:“反本复性”还是“革新发展”? 139

第五节 经、史、义理学相资为用的“批判儒学”之确立 143

第六节 余论:另一种经学向另一种史学的过渡 146

第八章 “哲学”、“史学”与“量论”——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真理”、“知识”与“价值”问题 149

第一节 前言 149

第二节 “真际”与“实际”之间的“逻辑”与“价值” 151

第三节 “现证”还是“预设”?“虚构”还是“实证”? 156

第四节 一种展现“义理性”的“史学”如何可能? 164

第九章 哲学·文明·现代性——“古今中西”之争中的“中国哲学” 166

第一节 前言 166

第二节 “哲学革命”与“中国哲学”:从自在走向自为的传统 168

第三节 “哲学”的希腊起源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性:一种哲学社会学的观点 176

第四节 中国与雅典之间的“儒家哲学”:“儒家的”是否同时也是“哲学的”? 180

第十章 “法相”与“唯识”何以分宗?——试论“法相、唯识分宗说”在欧阳竟无佛学思想中的奠基地位 183

第一节 前言 183

第二节 “无著学”中之“唯识、法相分宗”——以造论体例为中心论唯识、法相所以分宗之根据及旨趣 188

第三节 “五法三自性”与“八识两无我”:“世尊义”中的“唯识、法相分宗”——兼论“唯识、法相分宗”原理中的“校雠学”方法 197

第四节 “法相画龙,唯识点睛”:如何重构唯识与法相关系?——以欧阳竟无与太虚关于“唯识、法相分宗”原理之辩难为中心 208

第五节 “法性、法相是一种学”:“龙树法相学”如何可能?——试论“法相学”模式之拓展性运用与“两圣一宗”大乘学的建立 226

第六节 “增上学”与“道相智”:唯识、法相分宗之最后判准——试论唯识、法相分宗与“全体佛教”原理之建设 247

附录一 时代·传统·中国哲学——时代课题与中国哲学史研究三十年来的演进逻辑 267

第一节 前言 267

第二节 是日丹诺夫,还是列宁?——“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讨论与“哲学”观念的解放 268

第三节 “传统”的重估与“哲学”的解释学转向——八十年代“文化讨论”影响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275

第四节 是哲学史?还是学术史、思想史?——“学术史”热与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281

附录二 传统与当代中国——近十年来中国内地传统复兴现象的社会文化脉络分析 286

第一节 传统复兴现象及其背后 286

第二节 能否将“传统复兴”看做一种社会运动? 289

第三节 传统复兴现象发生的社会文化脉络:是当代虚无主义的症候还是克服? 291

第四节 何种“传统观”为今时所需? 29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