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  2000-2010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  2000-2010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 2000-2010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安国启,邓希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1226396
  • 页数:273 页
图书介绍:2011年是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启之年。全面总结新世纪以来中国青年的发展状况、成就与不足,深入分析“十二五”期间青年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促进青年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本书从青年人口、青年健康、青年思想、青年教育、青年就业创业、青年参与、青年消费与闲暇、青年婚恋与家庭、青年流行文化、青年与信息化、青年组织与青年社团、青少年违法犯罪及其预防、女性青年、少数民族青年以及回归以来香港青年发展状况等方面,对我国青年发展状况作出全面的总结与展望。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 2000-2010》目录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主报告 1

一、青年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更趋优化 1

二、新青年世代的时代特征 3

三、新青年世代发展的进展与不足 11

第一章 青年人口 31

第一节 青年人口总量与年龄构成的发展变化 32

一、青年人口总量和占总人口比重均有所下降 32

二、城镇青年人口总量略有增长但占城镇人口比例持续降低 33

三、农村青年人口总量和占农村人口比重均大幅下降 35

第二节 青年人口性别构成的发展变化 37

一、青年人口的性别比呈下降态势且低于总人口的性别比 37

二、城镇青年人口的性别比呈“W”型发展且有女多男少的特征 38

三、农村青年人口的性别比呈现高位态势且与农村人口性别比最为接近 39

第三节 青年人口生育状况的发展变化 40

一、青年人口的生育率高于社会整体生育率且稳中有降 40

二、城镇青年人口生育率保持平稳 43

三、农村青年人口的生育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45

第四节 青年人口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48

一、青年人口总量与比重齐降且与快速老龄化的重合 48

二、青年人口的性别构成波动较大且城乡差异明显 48

三、青年人口生育率仍维持较高水平 48

第五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年人口发展趋势 49

一、青年人口总量的平稳增长与青年人口比重的小幅下降并存 49

二、青年人口的性别比整体趋于平稳与农村青年人口性别比起伏较大并存 49

第二章 青年健康 50

第一节 青年健康发展的社会条件与政策保障 50

一、青年健康发展的社会条件 50

二、青年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 54

第二节 青年健康的进展 55

一、青年膳食结构及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55

二、青年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 56

三、青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升 56

四、青年心理健康教育与青年心理健康不断取得进展 57

第三节 青年健康的主要问题 58

一、运动素质持续下降 58

二、视力不良居高不下且日益低龄化 59

三、营养过剩导致青少年超重与肥胖者增多 59

四、乡村青年高血压及糖尿病死亡率增长迅速 60

五、青年艾滋病死亡数增加 60

六、青年职业病患病人数大幅增加 61

七、吸烟低龄化现象日趋明显 61

八、“亚健康”状态者增多 62

九、神经系统疾病状况不容乐观 62

第四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年健康的发展趋势 63

一、青年休闲体育与健身体育的发展 63

二、青年健康面临的隐忧 63

第三章 青年教育 65

第一节 青年教育的进展与特征 65

一、国家教育投入持续增长 65

二、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67

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67

四、教育公平取得进展 68

五、适龄青年的受教育面扩大 68

六、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 69

七、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规模增大 70

八、出国留学生数量持续增长 71

第二节 青年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1

一、青年教育公平的缺失仍未有效缓解 71

二、教育成本增大且导致家庭负担过重 73

三、青年职业教育亟待健康发展 74

第三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年教育的发展趋势 75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出现拐点 75

二、职业教育将会有较大发展 75

三、民办教育面临整合与挑战 75

四、教育经费继续加大投入并积极促进教育公平 76

第四章 青年就业创业 77

第一节 青年就业创业的环境与特征 77

一、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77

二、政府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78

三、市场化导向的就业制度初步形成 80

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成为就业主体 81

五、制造业等成为增加青年就业的主要领域 83

六、非公企业是吸纳青年劳动力的主渠道 83

七、青年创业活动日趋活跃 85

第二节 青年就业创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85

一、就业刚性需求强烈,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85

二、经济增长对青年就业的拉动有所放缓 86

三、青年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88

四、非正规就业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及就业质量亟待提高 88

五、劳动力就业市场依然被分割 89

六、青年创业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89

七、新的不就业群体值得关注 90

第三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年就业创业的发展趋势 90

一、劳动力的总体供给依然大于需求 90

二、“人口红利”趋于减少且劳资关系进一步调整 90

三、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就业需求结构相对稳定 91

四、中部地区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就业增长点 91

五、青年就业形式将更加灵活 92

六、劳动关系在博弈中将逐步趋向和谐 93

第五章 青年思想 94

第一节 青年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心理 94

一、青年政治心态的发展简史 94

二、青年对未来的积极预期 95

第二节 青年的思想特征与组织能力 96

一、当代青年的新爱国现象 96

二、“新爱国现象”中“80后”的精神得以升华 96

三、青年对西方的态度更成熟和自信 97

四、青年自组织在青年思想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97

五、推动微博舆论的“平衡生态”建设和自净机制的完善 98

第三节 青年政治思潮的激荡 99

一、“自由主义” 100

二、“新左派” 100

三、“民族主义” 101

第六章 青年组织与青年参与 102

第一节 青年组织的发展与特征 103

一、覆盖面日趋广泛且组织架构呈现趣缘性、小型化和多样化 104

二、青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且参与领域不断扩大 104

三、组织人员流动多变中涌现青年社团领袖和社会活动精英 105

四、网络青年组织成为青年组织创新的主导趋势 105

五、青年组织和青年社团的国际化趋势愈益明显 106

六、共青团与青年社团组织之间新的合作机制和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106

第二节 青年参与的发展与特征 107

一、青年的政治参与趋向理性化和务实化 107

二、青年社会参与正在从一元向多元化参与转变 109

第三节 青年组织与青年参与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 112

一、改善与优化青年组织和青年社团发展的社会环境 112

二、在发挥共青团的主导和服务作用基础上有效凝聚青年组织和青年社团 113

三、完善参与机制以提升青年的参与质量 113

四、进一步拓展青年参与的社会空间 113

五、积极推动青年参与的能力建设 114

第七章 青年闲暇与消费 115

第一节 青年闲暇与消费的发展及其特征 116

一、青年闲暇与消费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 116

二、青年社会闲暇时间增加,闲暇意识不断增强 120

三、青年闲暇内容不断丰富,闲暇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121

四、青年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休闲消费日渐凸显 123

五、青年消费领域不断拓展,消费方式日趋多样化 125

第二节 青年闲暇与消费中的主要问题 127

一、青年闲暇与消费主要存在“指导缺乏”与“群体分裂” 127

二、青年闲暇中主要存在“闲暇贫困”与“结构失衡” 128

三、青年消费需求与能力的非同步增长及其消费压力过大 129

第三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年闲暇与消费的发展趋势 129

一、青年闲暇与消费的政策保障和社会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129

二、新的休闲方式和消费方式不断兴起 130

三、青年闲暇质量不断提高,部分结构性问题趋于缓解 132

四、青年消费结构向健康与娱乐阶段将率先过渡 132

第八章 青年的恋爱、婚姻与家庭 133

第一节 青年恋爱、婚姻与家庭的发展及其特征 133

一、青年恋爱的发展与特征 133

二、青年婚姻的发展及其特征 135

三、青年家庭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 140

第二节 青年恋爱、婚姻与家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42

一、性教育仍相对滞后 142

二、家庭责任意识有所淡化 143

三、青年的性待业期延长 144

第三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年恋爱、婚姻与家庭的发展趋势 144

一、青年婚恋将日趋开放、宽容和自主 144

二、异质婚姻将会增加 145

三、结婚与生育的分离成为一种趋势 145

四、新的家庭形式与新型的家庭关系 145

第九章 青年流行文化 147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与评价 147

一、上世纪80年代作为亚文化和反文化的青年流行文化 147

二、上世纪90年代作为大众文化的青年流行文化 148

三、青年流行文化的积极意义 148

四、青年流行文化的主要缺陷 149

第二节 新世纪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及其特征 149

一、从内容上看,青年流行文化呈现为多元化、简单化和国际化 149

二、从指向目标看,青年流行文化的物质化和个性化凸显 151

三、从范围上看,青年流行文化呈现为大众化与小众并存 151

四、从表现上看,青年流行文化易变、高科技化且产业化明显 152

五、从地域特征看,青年流行文化的本土化趋势明显 153

第三节 青年流行文化的影响因素与主要问题 154

一、青年流行文化的影响因素 154

二、青年流行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5

第四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 157

一、青年流行文化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下进一步成长和繁荣 157

二、青年流行文化将伴随世界科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而更有别于传统文化 158

三、城市青年继续引领流行文化潮流与草根青年将占据一席之地的局面并存 158

四、青年流行文化将表现出更加功利化和商业化的特征 159

五、青年流行文化将进一步走向“碎片化” 159

第十章 青少年犯罪状况及预防 161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的情况和特点 162

一、青少年犯罪总数稳中有降,但数量仍在高位徘徊 163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对数量和在刑事罪犯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均有所下降 163

三、青少年犯罪主体低龄化趋势有所减缓 163

四、青少年犯罪的谋财性强且新型犯罪上升 164

五、青少年犯罪团伙化且流动性强 164

六、青少年网络犯罪严重 165

第二节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举措及其进展 165

一、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法律体系 166

二、加强组织建设和专业化建设 166

三、促进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167

四、健全青少年维权服务和犯罪预防体系 168

五、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169

六、完善少年司法制度 170

第三节 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70

一、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和可操作性不强 170

二、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和犯罪预防的理念需要更新 171

三、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不足 171

四、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犯罪预防和教育帮扶工作有待加强 172

第四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改进建议 173

一、构建和谐统一的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法律体系 173

二、完善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工作机制 173

三、加强青少年法制建设并完善青少年法制教育 174

四、进一步完善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帮助和服务工作 175

五、进一步优化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176

六、健全少年司法制度和社会帮教措施以预防重新犯罪 176

第十一章 女性青年 179

第一节 女性青年的变化与发展 179

一、女青年绝对人口数量和相对人口数量均有所下降 179

二、女性青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81

三、女性青年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且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 182

四、女性青年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且社会参与面逐步扩大 184

第二节 女性青年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84

一、女性青年在就业中遭受歧视现象比较突出 184

二、女性青年非正规就业比重增加,导致就业结构尚不合理 185

三、女性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仍低于男性且存在学科专业的性别隔离 186

四、女性青年面临诸多生存和发展问题 187

第三节 “十二五”及其后女性青年的发展趋势 188

一、弱势女性青年面临的生存发展环境将得到改观 188

二、优秀女性青年人才获得更全面发展 189

三、女性的社会综合地位逐步提高且更具影响力 190

第十二章 少数民族青年 191

第一节 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与少数民族青年的发展 192

一、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和人口规模取得新的进展 192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193

三、少数民族青年人口数量增速趋向合理 196

四、少数民族青年的文化素质稳步提高 197

五、少数民族青年劳动就业面进一步拓展 199

六、少数民族青年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强化 199

第二节 少数民族青年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00

一、少数民族青年就业问题更加复杂 200

二、少数民族青年的发展问题、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相互交织 201

第三节 “十二五”及其后少数民族青年的发展趋势 203

一、少数民族青年人口结构优化且素质进一步提高 203

二、少数民族青年更好地被社会整体所吸纳 204

第十三章 青年社会心态 205

第一节 青年社会心态的主要状况 205

一、国家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与日俱增 205

二、对社会道德滑坡问题表现出高涨的不满情绪 206

三、对新兴草根媒介—微博的热衷与追捧 206

四、运用大众传媒来展示自我的诉求不断地扩展 207

五、对日常见闻的调侃性和娱乐性心态增强 207

第二节 青年社会心态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08

一、畸形价值观导致了某种炫富心态时有抬头 208

二、各种挫折感引发青年社会泄愤情绪的外显 208

三、青年择业在“薪资—兴趣”取向之间徘徊 209

四、青年婚恋在“利益—情感”取向之间显示冲突 209

五、青年健康表现出知与行之间的脱节状态 210

第三节 青年社会心态的引导与培育 210

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工作机制,创造和谐社会氛围 211

二、缩小两极分化差距,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211

三、拓宽利益诉求渠道,健全纵向沟通机制 211

四、青年培养对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的理性态度 212

五、青年要对异己之见和异己之为持宽容之心 212

第十四章 回归以来香港青年发展报告 213

第一节 香港青年的发展面貌 213

一、青年人口 213

二、青年教育 215

三、青年经济自立能力 216

四、青年社会参与 219

五、青年与资讯及通讯科技 221

六、青年身体及精神健康 222

七、青年行为健康 224

第二节 香港青年价值观指标 226

一、调查方法 226

二、青年人的价值取向 227

第三节 香港青年的发展趋势与应对 237

一、青年的升学压力 237

二、青年就业 238

三、青年独立 239

四、青年贫穷 240

五、青少年网络成瘾 241

六、青年精神健康 242

七、青少年吸毒 242

八、青年参与 243

九、跨境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与社会流动 244

第十五章 新青年世代的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势 245

第一节 新世纪青年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245

一、国际社会日益重视青年发展 245

二、青年发展的国内环境不断优化 247

第二节 新青年世代的时代特征 248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新青年世代 248

二、新科技和新媒体成为生活要素的新青年世代 250

三、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新青年世代 254

四、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进程中流动频繁的新青年世代 256

五、公民意识增长与自组织的新青年世代 258

六、体制外就业和创新创业的新青年世代 260

七、压力剧增与成年初期凸显的新青年世代 262

第三节 “十二五”及其后青年发展趋势 264

一、低碳生活 265

二、数字生活 266

三、公民生活 267

四、国际生活 268

五、风险生活 270

后记 27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