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国舫,翟明普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3864476
- 页数:410 页
0森林培育学概论(代绪论) 1
0.1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 1
0.2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 3
0.3森林培育的目的与对象 5
0.3.1森林培育的目的与林种 5
0.3.2森林培育的对象和森林起源 6
0.4森林培育学的基本内容——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 7
0.5当前中国森林培育的问题和展望 10
0.5.1问题 10
0.5.2展望 12
第1篇 森林培育基本原理 16
1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16
1.1林木个体的生长发育 16
1.1.1林木个体生长发育的概念 17
1.1.2林木个体生长的周期性 17
1.1.3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 18
1.1.4林木个体发育与结实 20
1.2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 21
1.2.1幼苗阶段 21
1.2.2幼树阶段 21
1.2.3幼林阶段 22
1.2.4中龄林阶段 22
1.2.5成熟林阶段 23
1.2.6过熟林(衰老)阶段 23
1.3森林的生产功能及其调控 24
1.3.1森林生产力形成的生理生态学基础 25
1.3.2森林的经济产量和收获量 27
1.3.3森林的生产力水平和潜力 28
1.3.4提高和维持森林生产力的途径 32
2森林立地 34
2.1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34
2.1.1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34
2.1.2森林立地的基本构成 35
2.2森林立地分类和评价的理论基础 37
2.2.1森林立地分类的理论基础 37
2.2.2森林立地评价的理论基础 39
2.3森林立地分类和评价方法 40
2.3.1我国森林立地分类和评价的历史回顾 40
2.3.2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 41
2.3.3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 42
2.3.4森林立地类型的应用 44
3造林树种选择 45
3.1树种选择的意义 45
3.2树种选择的基础 46
3.2.1生物学特性 46
3.2.2生态学特性 46
3.2.3林学特性 48
3.3树种选择的原则 48
3.3.1经济学原则 48
3.3.2林学原则 49
3.3.3生态学原则、生物多样性与遗传改良 49
3.4各林种对造林树种的要求 49
3.4.1用材林的树种选择 49
3.4.2经济林的树种选择 51
3.4.3防护林树种的选择 51
3.4.4薪炭林及能源林的树种选择 53
3.4.5环境保护林和风景林的树种选择 54
3.4.6“四旁”植树的树种选择 55
3.5适地适树 56
3.5.1适地适树的意义 56
3.5.2适地适树的标准 56
3.5.3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 58
3.5.4适地适树方案的确定 59
4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 60
4.1林分密度 60
4.1.1密度的作用 61
4.1.2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 65
4.1.3确定林分密度的方法 69
4.2种植点的配置 71
4.2.1行状配置 71
4.2.2群状配置 72
4.3森林树种组成 73
4.3.1培育混交林的意义 73
4.3.2成功培育混交林的理论基础 75
4.3.3 混交林的培育技术 80
4.4林分空间结构描述 87
4.4.1空间分布格局指数 87
4.4.2树种空间隔离指数 88
4.4.3林木竞争指数 89
第1篇参考文献 91
第2篇 林木种苗培育 94
5林木种子 94
5.1良种来源与生产 94
5.1.1种源在造林中的意义 94
5.1.2林木种子区划 95
5.1.3无种子区划的树种如何确定种源 96
5.1.4林木良种生产基地 97
5.2种实采集和调制 99
5.2.1种实采集 99
5.2.2种实调制 105
5.3种子贮藏与催芽 108
5.3.1种子贮藏 108
5.3.2种子休眠及处理 115
5.4林木种子品质检验 120
5.4.1抽样 120
5.4.2种子品质指标测定 121
6苗木培育 124
6.1苗圃建立 124
6.1.1苗圃的概念与类型 124
6.1.2苗圃地的选择 125
6.1.3苗圃规划设计 126
6.2苗木类型与苗木生长规律 130
6.2.1苗木类型与苗木年龄表示方法 131
6.2.2苗木的茎根生长 131
6.2.3苗木的年生长节律 133
6.2.4苗木生长观测与生长时期划分方法 135
6.3露地育苗 135
6.3.1圃地准备工作 135
6.3.2苗圃除草 138
6.3.3苗圃水分和温度管理 140
6.3.4苗圃施肥 142
6.3.5育苗密度 145
6.3.6播种育苗 146
6.3.7营养繁殖育苗 151
6.3.8移植育苗 153
6.4工厂化育苗 155
6.4.1工厂化育苗的概念和特点 155
6.4.2工厂化育苗的理论基础 156
6.4.3工厂化育苗生产设施设备 158
6.4.4工厂化育苗方式 161
6.4.5工厂化育苗质量控制 163
6.5苗木出圃与质量检验 170
6.5.1苗木质量评价 170
6.5.2苗木出圃 174
第2篇参考文献 180
第3篇 森林营造 182
7造林技术 182
7.1造林地种类 182
7.1.1荒山荒地 182
7.1.2四旁地、农耕地及撩荒地 183
7.1.3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 184
7.1.4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184
7.2造林整地 185
7.2.1造林整地的概念和特点 185
7.2.2造林地整地的作用 185
7.2.3造林地清理 187
7.2.4造林地整地 190
7.3造林方法 197
7.3.1播种造林 197
7.3.2植苗造林 200
7.3.3分殖造林 204
7.3.4爆破造林方法 207
7.4造林季节 208
7.4.1春季造林 208
7.4.2夏季(雨季)造林 208
7.4.3秋季造林 209
7.4.4冬季造林 209
7.4.5分殖造林的季节与时间 209
8幼林抚育 211
8.1幼林地抚育 211
8.1.1松土除草 212
8.1.2灌溉与排水 213
8.1.3施肥与林地肥力的维持 214
8.2幼林林木抚育 218
8.2.1抹芽接干 219
8.2.2修枝抚育 220
9林农复合经营 227
9.1林农复合经营的意义与特征 227
9.1.1林农复合经营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27
9.1.2林农复合经营的意义 228
9.1.3林农复合经营的特征 229
9.2林农复合经营的理论基础 230
9.2.1林农复合经营的生态学原理 230
9.2.2林农复合经营的经济学原理 234
9.3林农复合经营的分类、结构及模式 235
9.3.1林农复合经营的分类 235
9.3.2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的结构 237
9.3.3中国林农复合经营优化模式 241
10封山育林 245
10.1封山育林历史 245
10.2封山育林的概念 246
10.3封山育林的特点 247
10.4封山育林的作用 248
10.5封山育林的措施 249
10.5.1封山育林的原则 249
10.5.2封山育林的条件与对象 249
10.5.3封山育林的类型 249
10.5.4封山育林的方式 250
10.5.5封山育林的时限 251
10.6封山育林调查规划设计 251
10.7封山育林的组织实施及档案的建立 252
10.7.1封山育林的组织实施 252
10.7.2封山育林档案的建立 252
11造林规划设计 254
11.1造林规划设计概述 254
11.1.1造林规划设计的意义 254
11.1.2造林规划设计的任务和内容 254
11.2造林调查设计 256
11.2.1准备工作 256
11.2.2野外调查 256
11.2.3内业 260
第3篇参考文献 262
第4篇 森林抚育与主伐更新 264
12森林抚育采伐 264
12.1抚育采伐的概念和目的 264
12.1.1抚育采伐的概念 264
12.1.2抚育采伐的目的 265
12.2森林抚育的历史回顾 266
12.2.1森林抚育发展简史 266
12.2.2世界各国的森林抚育 267
12.2.3我国森林抚育的基本情况 268
12.3抚育采伐的理论基础 269
12.3.1生态学基础 269
12.3.2生物学基础 270
12.3.3经济学基础 274
12.4抚育采伐的种类和方法 274
12.4.1透光伐 274
12.4.2疏伐 275
12.4.3生长伐 278
12.4.4卫生伐 278
12.5抚育采伐的技术要素 278
12.5.1抚育采伐起始期 278
12.5.2抚育采伐强度 280
12.5.3抚育采伐的间隔期 282
12.5.4抚育采伐的选木原则 283
13林分改造 284
13.1林分改造的意义 284
13.2低效林及其分类 285
13.3低效林的形成与改造 286
13.3.1低效林的形成因素 286
13.3.2低效人工林的形成与改造 287
13.3.3低效次生林的形成与改造 289
13.3.4低效林改造的模式和作业方法 292
14森林收获与更新 295
14.1森林收获与更新的意义和分类 295
14.1.1森林收获作业法的目的与要求 295
14.1.2森林采伐类型和主伐方式 296
14.2森林更新方式 297
14.2.1人工更新 297
14.2.2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297
14.2.3天然更新 298
14.2.4更新要求 299
14.3择伐与更新 300
14.3.1择伐作业的含义 300
14.3.2择伐作业的分类 301
14.3.3择伐作业的根据 302
14.3.4择伐与更新 304
14.3.5择伐作业的应用条件与评价 304
14.4渐伐与更新 307
14.4.1概述 307
14.4.2典型的渐伐作业 307
14.4.3几种渐伐类型 309
14.4.4渐伐的选用条件与评价 310
14.5皆伐 311
14.5.1概述 311
14.5.2不同更新方式的皆伐作业 313
14.5.3皆伐迹地更新 314
14.5.4皆伐作业技术要求 316
14.5.5皆伐作业的应用评价 316
14.5.6皆伐的应用限制 317
第4篇 参考文献 319
第5篇 区域森林培育与林业生态工程 324
15区域森林培育 324
15.1东北地区森林培育特点及主要培育模式 324
15.1.1区域立地条件特点 324
15.1.2区域造林技术特点 326
15.1.3主要造林树种与培育模式 328
15.2华北地区森林培育特点及主要培育模式 331
15.2.1区域立地条件特点 331
15.2.2区域造林技术特点 332
15.2.3主要造林树种与培育模式 336
15.3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特点及主要培育模式 338
15.3.1区域自然社会特点 338
15.3.2区域造林技术特点 339
15.3.3主要造林树种与培育模式 341
15.4华东地区森林培育特点及主要培育模式 344
15.4.1区域自然社会特点 344
15.4.2区域造林技术特点 346
15.4.3主要造林树种与培育模式 347
15.5华南地区森林培育特点及主要培育模式 349
15.5.1区域立地条件特点 349
15.5.2区域造林技术特点 350
15.5.3主要造林树种与培育模式 353
15.6西南地区森林培育特点及主要培育模式 355
15.6.1区域自然社会特点 355
15.6.2区域造林技术特点 359
15.6.3主要造林树种与培育模式 360
16林业生态工程与森林培育 364
16.1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364
16.1.1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 364
16.1.2国内外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概况 366
16.1.3林业生态工程的工程管理 369
16.2天然林保护工程 371
16.2.1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背景 371
16.2.2天然林保护工程概况 371
16.2.3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的森林培育问题 373
16.3退耕还林工程 374
16.3.1退耕还林工程启动背景 374
16.3.2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375
16.3.3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的森林培育问题 375
16.4速生丰产林工程 377
16.4.1速生丰产林工程的启动背景 377
16.4.2速生丰产林工程概况 377
16.4.3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特点 378
16.5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380
16.5.1防护林体系 380
16.5.2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 381
16.5.3防护林的配置与营造 383
16.6其他林业工程 386
16.6.1能源林工程 386
16.6.2碳汇林工程 388
16.6.3城市森林 391
16.6.4风景游憩林 393
第5篇参考文献 398
附录 汉拉英植物名称对照表 399
- 《皂荚良种培育与高效栽培技术》范定臣,刘艳萍主编 2018
-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 森林生态系统卷 云南西双版纳》邓晓保·唐建维 2010
- 《学校课程发展丛书 品牌培育与学校课程》林青荻,刘佳责任编辑;(中国)段立群 2019
- 《森林碳汇扶贫》曾维忠,杨帆著 2019
- 《森林鱼童书 国际大奖绘本 家庭树》(美)尼娜·兰登 2018
- 《我不喜欢人类,我想住进森林》(挪)阿澜·卢(ErlendLoe) 2019
- 《森林池塘》(美)劳拉·亚当斯·阿默文图 2019
- 《森林康养理论与实践系列 森林浴100问》谭益民,李卿 2019
- 《森林与城市 城市林地的文化景观》李垣 2019
- 《中国黑猪产业品牌培育与消费升级研究报告》王晓红,唐振闯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