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应用
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应用

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应用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田敏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09238121
  • 页数:1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围绕产业协同发展展开论述。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一个重大命题,通过推进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高最终消费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保持经济“稳中求进”。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主要力量是创新,在这一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借鉴美日韩等国成功的科技发展模式,上海、江苏、广东等先进地区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成功路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西部地区的成都、重庆等城市也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
《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应用》目录

1 导论 1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1.2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4

1.2.1 研究思路 4

1.2.2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6

1.3 相关范畴界定 9

1.3.1 对经济发展方式概念的界定 10

1.3.2 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的理解 12

1.3.3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内涵与外延 13

2 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及其现代运用 21

2.1 政治经济学理论综述 21

2.1.1 古典政治经济学及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21

2.1.2 新政治经济学 24

2.2 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8

2.3 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综述 30

2.4 产业协同带动的理论综述 34

2.5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4

2.5.1 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创新和根本举措 44

2.5.2 为世界经济走出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和范式 45

2.5.3 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成果 45

2.5.4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认识 46

3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相关关系分析 48

3.1 内生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8

3.2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51

3.3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55

3.4 三次产业协同融合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方向 58

3.5 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推进产业融合 59

4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内在机理分析 62

4.1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结构条件:产业关联 62

4.2 产业协同带动的微观机理之一:行业内的竞争性效应 63

4.3 产业协同带动的微观机理之二:产业间的溢出和波及效应 65

4.4 产业协同带动的产业经济学机理: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 66

4.5 对产业协同带动机制的协同学解释:融合和自组织机制 69

4.5.1 产业融合 69

4.5.2 自组织 70

4.5.3 耗散结构理论对产业带动演进的分析 72

5 产业协同带动影响因素分析 74

5.1 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74

5.2 对人口结构和人力资本作用的考察 77

5.3 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贡献率 78

5.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 79

5.5 产业政策和市场规制的作用 80

6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时间序列进程探讨 82

6.1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动态过程和实质 82

6.1.1 理论模型 82

6.1.2 我国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动态过程 85

6.2 经济发展的时序表现为先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更替 87

6.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性和区域根植性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87

6.2.2 主导产业选择及相关制约因素 88

6.2.3 我国主导产业演进过程 93

6.3 三次产业协同融合: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关联方式扩展 95

6.3.1 工业化初期产业体系结构形态 95

6.3.2 工业化中期现代产业体系结构形态 96

6.3.3 后工业化时期多维立体创新型结构形态 97

7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空间展开过程探讨 99

7.1 我国产业空间展开历程 99

7.1.1 均衡发展战略 99

7.1.2 以效益为中心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100

7.1.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00

7.1.4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101

7.1.5 中部崛起战略 102

7.1.6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02

7.1.7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03

7.2 产业集聚: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深化和拓展 103

7.2.1 价值链下的专业化分工是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力 104

7.2.2 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并带来外部性 105

7.3 产业转移:动态比较优势和要素流动的结果 106

7.3.1 专业化生产产生区域间的溢出效应 106

7.3.2 行业溢出和互动促进产业转移 106

7.3.3 我国产业转移实践 108

7.4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在不同地理空间形态不同 109

8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制度保障研究 110

8.1 产业协同带动对现行政策的挑战 110

8.1.1 现行政策对产业发展监管不足,城乡一体化方向和路径指导性有待强化 110

8.1.2 产业联动力不强,小城镇在城乡协调中的纽带作用较薄弱 111

8.1.3 现行政策与各地政府执行矛盾 112

8.2 对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政策调整的构想 112

8.2.1 中央与地方政府政策相辅相成,加大农村各项制度改革 112

8.2.2 监管与放松管制相结合,完善经济体制 113

8.2.3 完善三次产业分类法及相应的政策法规 113

8.2.4 不断完善与产业发展阶段相配套的政策 113

8.2.5 推进信息化建设 113

8.3 政府在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中的角色和作用 114

9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实践 115

9.1 试验区行政区划下三次产业分析 115

9.1.1 成都、重庆地区三次产业现状 115

9.1.2 成都、重庆地区各子区域三次产业现状 119

9.1.3 成都、重庆地区三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

9.1.4 成都、重庆地区各次产业组织分析 124

9.2 试验区经济区划下三次产业分析 129

9.2.1 试验区各子区域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129

9.2.2 试验区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 133

9.2.3 试验区各子区域的产业关联 134

9.3 实验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实现路径——以成都市为例 135

9.3.1 加强成都市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135

9.3.2 进一步调整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35

9.3.3 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支柱产业的投资力度 136

9.3.4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成都市产业结构合理化 136

9.4 我国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模式实践总结 137

9.4.1 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模式 137

9.4.2 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发展总部——加工制造业 139

9.4.3 专业镇发展模式 141

9.4.4 现代农业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42

10 四川省城市群经济实力实践分析 144

10.1 城镇的宏观区域布局要求中小城市融入城市群中 144

10.2 城市群经济实力评价体系构建 145

10.2.1 指标的选取 145

10.2.2 评价方法的确定 146

10.2.3 指标选取的过程 147

10.3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分析 147

10.3.1 经济发展水平 148

10.3.2 经济发展质量 149

10.3.3 三大产业状况 150

10.3.4 三大需求 151

10.3.5 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 152

10.4 四大城市群存在的问题 154

10.4.1 城市群间经济实力悬殊,难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 154

10.4.2 城市群内规模等级不完善 154

10.4.3 产业结构还需调整 154

10.5 提升城市群综合经济实力 155

10.5.1 进一步明确总的发展思路,全域谋划、顶层设计 155

10.5.2 培育以中小城市为空间载体的经济增长点 155

10.5.3 强化产业支撑,引导差别竞争,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 156

11 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宜居社区关键要素的培育和发展 158

11.1 宜居社区的提出及内涵 158

11.2 国内外宜居社区关键要素比较分析 159

11.2.1 美国小镇社区的精明增长开发模式 159

11.2.2 美国“社区经济发展(CED)”模型 161

11.2.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对宜居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 162

11.2.4 西雅图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64

11.3 培育和发展体现时代特征的宜居社区关键要素 168

11.3.1 宜居社区评价关键要素选取及指标体系的设计思想 170

11.3.2 宜居社区评价基础信息模型及说明 171

11.4 进一步的思考 172

12 结语 173

参考文献 175

后记 1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