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工业遗存概论
工业遗存概论

工业遗存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琦,朱京海著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38171037
  • 页数:239 页
图书介绍: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全面进入工业化时代。在人们盲目追求快速城市化以及GDP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尤其在东北这样的老工业基地中显得更为突出。伴随着中国由计划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转型,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渐走向衰落,城市中大量的工业遗存被荒废和闲置。本书作者经过长达2年的探索与讨论,最终形成一套关于工业遗存方面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工业遗存概论》目录

第1章 工业遗存的内涵 1

1.1 相关概念界定及内涵 1

1.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1.1.2 工业遗存的内涵 2

1.1.3 本书的研究对象 3

1.1.4 工业遗存的资源构成与分类 4

1.2 工业遗存的价值分析 7

1.2.1 历史价值 7

1.2.2 文化价值 7

1.2.3 社会价值 7

1.2.4 科技价值 7

1.2.5 艺术价值 8

1.2.6 经济价值 8

1.2.7 情感价值 8

1.3 工业遗存研究的发展过程 9

1.3.1 工业遗存研究的起源 9

1.3.2 工业遗存研究的发展 9

1.3.3 工业遗存研究的成果 9

1.3.4 工业遗存的保护组织 10

1.3.5 工业遗存的保护文件 10

1.4 工业遗存的利益群体分析 11

1.4.1 艺术家——开拓先锋 11

1.4.2 民众——体验即价值 15

1.4.3 政府角色——从被动到主动 16

1.4.4 开发商——巧于因借 17

1.5 工业遗存的时空维度 17

1.5.1 工业遗存的时间维度 17

1.5.2 工业遗存的空间维度 19

1.6 研究综述 20

1.6.1 工业遗存理论方面研究 20

1.6.2 工业遗存建筑方面研究 20

1.6.3 整体工业遗存理论方面研究 21

1.6.4 基于城市视角下的工业遗存研究 22

1.6.5 工业景观方面研究 22

1.6.6 工业旅游方面研究 23

第2章 工业遗存重塑的理论与方法 24

2.1 广义建筑学理论 24

2.1.1 理论的提出与意义 24

2.1.2 工业遗存的理论借鉴 24

2.2 整体涌现性理论 24

2.2.1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5

2.2.2 构材效应 25

2.2.3 规模效应 25

2.2.4 结构效应 26

2.3 基因工程理论 26

2.3.1 基因工程概述 26

2.3.2 工业遗存基因工程相关概念 27

2.3.3 转基因技术 27

2.3.4 克隆技术 27

2.4 有机更新理论 28

2.4.1 城市整体的有机性 28

2.4.2 细胞和组织更新的有机性 28

2.4.3 更新过程的有机性 28

2.5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 29

2.5.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29

2.5.2 物质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转变 29

2.6 研究的基本方法 30

2.6.1 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 30

2.6.2 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 30

第3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重塑的实践 31

3.1 国外工业遗存重塑的实践 31

3.1.1 英国 31

3.1.2 美国 31

3.1.3 德国 32

3.1.4 其他国家 36

3.2 国内工业遗存重塑的实践 37

3.2.1 北京 37

3.2.2 无锡 46

3.2.3 上海 46

3.2.4 沈阳 48

3.3 我国工业遗存重塑的教训 67

3.3.1 认识上存在盲目性 67

3.3.2 回避经济发展 68

3.3.3 一刀切的政策 68

3.3.4 措施和标准脱离实际 69

3.3.5 政府的宏观监控过弱 69

3.4 构建完善的体系 69

3.4.1 动力——开展宣传和教育 69

3.4.2 基础——做好普查和论证 69

3.4.3 核心——融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70

3.4.4 保障——完善政策和法规 70

3.4.5 关键——明确组织和协调部门 70

3.4.6 目标——建设可持续发展型城市 71

第4章 工业遗存的价值认定 72

4.1 全面普查 72

4.1.1 组织协调 72

4.1.2 普查程序 72

4.1.3 普查对象 73

4.2 省域范围的初步认定——辽宁省 73

4.2.1 沈阳市工业遗存的认定 73

4.2.2 大连市工业遗存的认定 79

4.2.3 鞍山市工业遗存的认定 81

4.2.4 抚顺市工业遗存的认定 82

4.2.5 本溪市工业遗存的认定 83

4.2.6 阜新市工业遗存的认定 83

4.2.7 辽阳市工业遗存的认定 84

4.2.8 铁岭市工业遗存的认定 85

4.3 市域范围的深入调研——大连市 85

4.3.1 大连港集团 85

4.3.2 甘井子煤码头 85

4.3.3 自来水集团 86

4.4 厂域范围的综合研究——本钢一铁厂 86

4.4.1 历史学研究 87

4.4.2 产业技术史研究 89

4.4.3 工业建筑研究 94

4.4.4 生产工艺研究 98

4.5 详细记录 100

4.5.1 信息表 100

4.5.2 数据库 100

4.5.3 杂志、网站和论坛 100

第5章 工业遗存的保留 101

5.1 整体工业遗存评价体系的构建 101

5.1.1 体系的构建 101

5.1.2 对各评价因子的分析 101

5.1.3 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 102

5.1.4 实例验证 102

5.2 单体工业遗存保留的一次评价 104

5.2.1 操作流程及参与人员 105

5.2.2 一次评价原则 105

5.2.3 一次评价体系 106

5.2.4 一次评价的内容及标准 107

5.2.5 评分办法与说明 108

5.2.6 建立层次保留重塑梯度 112

5.3 单体工业遗存保留的二次评价 112

5.3.1 操作流程及参与人员 112

5.3.2 二次评价体系 112

5.3.3 评价内容与标准 112

5.4 单体工业遗存保留的三次评价 113

5.4.1 操作流程及参与人员 113

5.4.2 三次评价体系 113

5.4.3 评价内容与评分办法 114

5.5 单体工业遗存基因的保留 114

5.5.1 工业遗存基因码的编写 116

5.5.2 工业遗存基因的拆除 116

5.5.3 工业遗存基因库的构建 116

第6章 单体工业遗存的重塑 117

6.1 功能转换 117

6.1.1 功能的置换 117

6.1.2 功能的综合 117

6.1.3 功能的更新 118

6.2 空间重构 119

6.2.1 化整为零 119

6.2.2 合零为整 120

6.2.3 以旧纳新 121

6.2.4 “包裹” 122

6.2.5 局部改造 122

6.3 材料重组 124

6.3.1 原真返还 124

6.3.2 基因初加工 125

6.3.3 基因深加工 127

6.4 形象更新 144

6.4.1 原貌恢复 144

6.4.2 局部植皮 145

6.4.3 全身植皮 147

6.5 氛围设计 149

6.5.1 主题演绎法 149

6.5.2 象征指示法 151

6.5.3 动态交互法 153

6.5.4 角色扮演法 153

6.5.5 心理诱导法 156

6.6 位置变换 156

6.6.1 原址重建 157

6.6.2 异地搬迁 158

6.6.3 原址辐射 158

6.6.4 其他 158

第7章 整体工业遗存的重塑 159

7.1 重塑的转换类型 159

7.1.1 城市规划用地性质的转换类型 159

7.1.2 城市工业用地更新的驱动类型 164

7.1.3 城市工业用地更新的景观类型 165

7.2 模式转型分析 169

7.2.1 单一模式—复合模式 169

7.2.2 集体空间—公共空间 169

7.2.3 单体改造—整体更新 170

7.2.4 文化遗存—文化资本 171

7.3 整体风貌的重塑 172

7.3.1 基本维持现状 172

7.3.2 保持外部空间格局,改善空间品质 173

7.3.3 调整外部空间格局,改善空间品质 174

7.4 系统化组织 174

7.4.1 系统化重塑的原则与主要内容 174

7.4.2 “面”系统的规划组织 175

7.4.3 “线”系统的规划组织 176

7.4.4 “点”系统的规划组织 177

7.5 生态技术应用 180

7.5.1 节地技术 180

7.5.2 建筑垃圾回用技术 181

7.5.3 容器苗栽植与应用技术 182

7.5.4 立体绿化技术 183

7.5.5 水体净化技术 183

7.5.6 土壤修复技术 186

7.5.7 植被的重建 186

7.6 实施机制 189

7.6.1 实施阶段 189

7.6.2 组织构成 190

7.6.3 公众参与 192

7.6.4 资金筹措 192

7.6.5 宣传教育 194

第8章 工业遗存重塑与城市整体发展 195

8.1 弥合城市功能布局 195

8.1.1 影响工业遗存功能选择的因素 195

8.1.2 调整城市用地布局 196

8.1.3 优化城市整体功能 197

8.2 促进城市产业开发 199

8.2.1 顺应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产业转型 199

8.2.2 融入产业结构宏观调整 201

8.2.3 发展城市特色旅游 203

8.2.4 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205

8.2.5 依托数字产业发展 207

8.3 融入城市空间重构 209

8.3.1 城市功能空间的衔接——注重合理定位与城市周边衔接的结构调整 209

8.3.2 城市交通网络的梳理——注重连通与可达性的交通网络梳理 211

8.3.3 城市游憩空间的重构——注重功能性与场所感的公共空间塑造 212

8.4 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213

8.4.1 城市特色与城市文化的传承 213

8.4.2 建立公共文化设施 213

8.4.3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216

8.4.4 加大营销宣传力度 219

8.5 构建城市人心理场 220

8.5.1 心理场的提出 220

8.5.2 心理场的特点与效应 221

8.5.3 心理场的作用 225

8.6 综合效益分析 232

8.6.1 经济效益 232

8.6.2 环境效益 232

8.6.3 社会效益 233

后记 234

参考文献 2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