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青藏高原资源型区域新型城镇化研究  以柴达木盆地为例
青藏高原资源型区域新型城镇化研究  以柴达木盆地为例

青藏高原资源型区域新型城镇化研究 以柴达木盆地为例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丁生喜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3648226
  • 页数:243 页
图书介绍: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发展外部环境和制约因素系统分析,提出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发展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发展路径与保障措施。本研究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柴达木盆地的城镇化发展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对盆地城镇分布与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柴达木盆地与其他民族自治州城镇化水平进行横向对比评价;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西部大开发以来柴达木盆地城镇化综合水平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发展阶段与动力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实地问卷调查,对柴达木盆地城乡居民城镇化意愿进行分析。为了揭示柴达木盆地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协调性,运用熵值法进行柴达木盆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总体评价,深入分析三次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柴达木盆地是典型资源型区域,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离不开资源与生态环境支撑,因此开展盆地城镇化发展支撑环境与制约因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柴达木盆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模型对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动态测度与评价;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出柴达木盆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变动趋势
《青藏高原资源型区域新型城镇化研究 以柴达木盆地为例》目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3

三、本书的重点、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4

第二节 资源型区域城镇化理论与研究现状综述 8

一、资源型区域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8

二、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研究现状综述 20

第三节 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24

参考文献 25

第二章 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历史沿革与现状 30

第一节 柴达木盆地研究区概况 30

一、研究区范围界定 30

二、柴达木盆地自然资源概况 31

三、柴达木盆地社会经济概况 32

第二节 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历史沿革 37

第三节 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发展现状与特点 40

一、柴达木盆地城镇化总体水平变化 40

二、柴达木盆地城镇化特点 43

三、柴达木盆地在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地位 50

四、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取得的成绩 51

参考文献 52

第三章 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动力机制分析 53

第一节 海西州与其他民族自治州城镇化水平比较研究 53

一、民族自治州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

二、因子分析法的原理 54

三、评价结论 56

第二节 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动态评价 59

一、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9

二、柴达木盆地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60

第三节 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64

一、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综述 64

二、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发展阶段与动力机制分析 65

三、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71

第四节 柴达木盆地城乡居民城镇化意愿调查 74

一、调查问卷设计思路与实施过程 75

二、调查情况分析 75

三、结论 84

参考文献 85

第四章 柴达木盆地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协调性实证分析 87

第一节 柴达木盆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总体评价 87

一、城镇化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系 87

二、柴达木盆地产业结构现状 90

三、柴达木盆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92

第二节 柴达木盆地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协调程度评价 100

一、工业化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101

二、柴达木盆地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特点 102

三、柴达木盆地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变动关系 105

四、柴达木盆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106

第三节 柴达木盆地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11

一、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11

二、柴达木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114

三、柴达木盆地服务业发展水平变动情况分析 116

四、柴达木盆地城镇化与服务业相关性实证分析 121

五、柴达木盆地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协调性评价 125

第四节 柴达木盆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性评价 127

一、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27

二、柴达木盆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30

三、柴达木盆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动态评价 133

四、柴达木盆地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度分析 135

参考文献 138

第五章 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发展支撑环境与制约因素分析 144

第一节 柴达木盆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144

一、柴达木盆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145

二、柴达木盆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 145

第二节 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148

一、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与研究现状 148

二、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150

三、评价方法与结果 152

四、柴达木盆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论 163

第三节 柴达木盆地生态足迹评价 163

一、生态足迹方法概述 163

二、柴达木盆地总体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165

三、柴达木盆地各区域生态足迹状况分析 168

四、柴达木盆地生态足迹评价结论 172

第四节 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制约因素 173

一、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173

二、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80

参考文献 196

第六章 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99

第一节 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建设原则与思路 199

一、基于人口—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内涵 199

二、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200

三、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识别标志 205

四、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与目标 207

第二节 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发展定位与路径 210

一、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发展定位 211

二、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213

第三节 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217

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217

二、强化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 218

三、重视小城镇建设,为劳动力就近转移提供平台 219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 220

五、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 222

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城乡一体化 223

参考文献 225

结论与展望 228

一、主要研究结论 228

二、研究中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232

附件1 关于“柴达木盆地城镇发展”问题的调查问卷 234

附件2 关于“柴达木盆地乡村发展”问题的调查问卷 237

人名索引表 240

重要术语索引表 241

后记 2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