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吴亮平文集  下
吴亮平文集  下

吴亮平文集 下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亮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3341490
  • 页数:610 页
图书介绍:
《吴亮平文集 下》目录
标签:文集

社会主义史(1930年著)修订再版 1

1930年初版序言 1

修订再版序言 3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主义 5

一 资产阶级学者和改良主义者对于社会主义的意见 6

二 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解释 9

甲 社会主义社会 12

乙 共产主义社会 13

第二章 空想社会主义(从托马斯·莫尔到魏特林) 15

一 托马斯·莫尔 15

甲 15、16世纪时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15

乙 托马斯·莫尔生平事迹 18

丙 莫尔对于当时社会的批评 18

丁 莫尔对于国家问题的意见 21

戊 莫尔提出的改造社会的方法 22

己 乌托邦的社会状况 23

庚 对托马斯·莫尔社会主义思想的批评 27

二 托马斯·康帕内拉 29

甲 康帕内拉生平事迹 29

乙 康帕内拉对于当时社会的批评 30

丙 “太阳城”的社会状况 31

丁 对康帕内拉思想的批评 36

三 梅叶、马布利和摩莱里 38

甲 17、18世纪时法国的思潮 38

乙 梅叶的社会主义思想 41

丙 马布利的社会主义思想 44

马布利对当时社会的批评 44

马布利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46

对马布利社会主义思想的批评 48

丁 摩莱里的社会主义思想 49

摩莱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49

摩莱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51

摩莱里对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意见 52

摩莱里的新社会建设的法典 54

对摩莱里社会主义思想的批评 57

四 巴贝夫 58

甲 法国大革命 58

乙 巴贝夫的生平事迹 61

丙 巴贝夫对于当时社会的批评 63

丁 巴贝夫的革命政纲 65

戊 巴贝夫所主张的革命方法及策略 66

己 巴贝夫对于共产公社建设的意见 68

庚 对巴贝夫主义的评价 69

五 夏尔·傅立叶 71

甲 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 71

乙 伟大的乌托邦主义者的一般特点 72

丙 傅立叶生平事迹 72

丁 傅立叶对于资本主义的批评 73

戊 傅立叶的和谐制度 77

己 傅立叶的分配理论 82

庚 傅立叶所幻想的改造社会的动力 83

辛 傅立叶的由文明制度进入保证制度的过渡 84

壬 对傅立叶社会主义思想的批评 85

六 圣西门及圣西门派 88

甲 圣西门生平事迹 88

乙 圣西门的唯心主义思想 90

丙 圣西门思想中的唯物史观胚胎 91

丁 圣西门对于“实业家阶级”的意见 93

戊 “实业家阶级”获取统治权的方法 95

己 圣西门对于工人阶级的意见 96

庚 圣西门所主张的新基督教 97

辛 圣西门门生的思想 98

壬 对圣西门本人学说的批评 102

癸 对圣西门门生意见的批评 103

七 罗伯特·欧文 104

甲 19世纪前期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04

乙 欧文的生平事迹 107

丙 欧文对于人的性格的意见 110

丁 欧文所指的“现社会三大恶事” 112

戊 欧文对于生产和分配的意见 113

己 欧文的共产主义公社 115

庚 合作社及“公平交易的交换银行” 117

辛 欧文与政治运动 118

壬 欧文及劳动立法 119

癸 对欧文社会主义思想的批评 120

八 布朗基 126

甲 布朗基生平事迹 126

乙 布朗基的革命主张 131

丙 布朗基对于蒲鲁东主义的斗争 132

丁 布朗基对于宗教的斗争 132

戊 对布朗基思想及行动的批评 133

九 卡贝 135

甲 卡贝生平事迹 135

乙 卡贝的社会观 137

丙 卡贝的“伊加利亚”理想国 138

丁 对卡贝社会主义思想的批评 140

十 魏特林 141

甲 19世纪中期法德政治经济状况 141

乙 魏特林生平事迹 143

丙 魏特林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 145

丁 魏特林的改造社会的意见 148

戊 魏特林所主张的新社会的政治组织 152

己 魏特林的社会革命论 153

庚 对魏特林共产主义思想的批评 157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 159

一 马克思生平事迹 159

二 恩格斯生平事迹 168

三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72

甲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173

乙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179

丙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 185

马克思主义论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灭亡 188

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的基本主张 193

马克思主义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 199

四 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策略 201

五 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 206

第四章 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215

一 列宁生平事迹 215

二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220

甲 帝国主义的来源及其特点 220

乙 帝国主义与战争 222

丙 帝国主义时代的基本矛盾 224

三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225

甲 革命在什么地方先爆发呢? 225

乙 革命的条件 227

丙 先创造文明的前提 228

丁 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30

戊 无产阶级革命与“不断革命”论 232

四 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 234

甲 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必要性 234

乙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236

丙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 238

丁 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 240

五 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与党的领导作用 242

甲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组织系统及党对它们的领导 242

乙 无产阶级专政是否即无产阶级政党专政呢? 244

丙 党与工人阶级的关系 245

丁 建设一个新型的战斗的革命的党 247

六 列宁论社会主义建设 249

甲 利用资本主义留下的“材料”建设新社会 249

乙 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51

丙 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254

七 列宁论农民问题 257

甲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农民问题 257

乙 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农民 259

丙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农民问题 260

八 列宁论民族问题 261

甲 民族革命运动的意义 261

乙 社会主义者对于民族问题的主张 263

丙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民族问题 264

九 列宁论革命的战略策略 266

甲 战略和策略的规定 266

乙 战略和策略的运用 267

丙 改良和革命 267

十 列宁对于机会主义的批判 268

甲 机会主义的社会根源 269

乙 战胜右的和“左”的机会主义 270

丙 同大国沙文主义作斗争 271

第五章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 273

一 毛泽东生平事迹 273

二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及其意义 282

三 中国革命的道路 288

甲 历史特点 288

乙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290

丙 独特的社会主义改造 294

丁 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301

四 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305

甲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305

乙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311

丙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316

丁 努力学习,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320

五 论思想方法 321

甲 教条主义曾使中国革命遭受大灾 321

乙 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实践 325

丙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方法论 328

丁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32

六 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337

甲 建设新型的人民的军队 337

乙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342

丙 十大军事原则 347

丁 打人民战争 352

七 论党的建设、政策和策略 354

甲 党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354

乙 党的优良作风 359

丙 党的建设上的一项创举 362

丁 党的策略 364

八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370

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70

乙 中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374

丙 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376

丁 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精神文明 383

戊 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 387

结束语 390

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1933年撰)1933年单行本 394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内容 394

(一)辩证法唯物论 394

(二)唯物史观 395

(三)政治经济学 396

(四)科学社会主义 397

二 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399

三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粉碎一切机会主义的反革命的理论 401

唯物史观(1939年与艾思奇合著)修改重版 403

1939年初版序 403

修改重版序 405

第一章 唯物史观的几个基本论点 407

一 人类生活的特点 407

二 人类的实践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410

三 辩证法唯物论运用到社会上的几个基本论点 414

第二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22

一 社会与自然 422

二 生产力 426

三 生产关系 433

四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442

五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447

第三章 阶级和阶级斗争 450

一 阶级的产生及其实质 450

二 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到自为的阶级 460

三 社会中各阶级 465

第四章 国家政权 470

一 国家的起源、实质和变化 470

二 国家政权与政府 481

三 战争问题 484

四 无产阶级的政权 487

五 无产阶级政权产生的历史特点 490

六 巩固工人阶级国家政权的必要 496

七 共产主义社会与国家问题 497

第五章 民族与民族解放运动 499

一 民族是什么 499

二 民族问题与民族解放运动 502

三 民族革命战争 506

四 民族统一战线 508

五 民族自决与民族国家 516

六 民族的独立解放与民族最后解放 519

第六章 家庭 520

一 什么是家庭 520

二 原始社会的家庭 523

三 一夫一妻制的家庭 526

四 封建时代的家庭制度 529

五 资本主义的家庭关系 531

六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下的家庭 535

七 简短的结论 540

第七章 意识形态 542

一 心理与意识形态 542

二 各种意识形态的内容特点 548

甲 法与道德 549

乙 艺术 551

丙 科学 557

三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564

第八章 几个结论 579

一 辩证法唯物论与唯物史观的学说 579

二 社会与文化的起源 580

三 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590

甲 论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学说 591

乙 社会革命 597

丙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603

四 唯物史观理论的意义 607

编后记 6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