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刑法总论精释  上  第3版
刑法总论精释  上  第3版

刑法总论精释 上 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兴良主编;周光权,车浩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0913327
  • 页数:46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根据《刑法修正案(九)》及近年来最新的司法解释、司法实践发展情况,对前两版进行了修订,采用判例刑法学方法、以司法刑法学的视角对刑法总则部分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度阐释。本书的特点是:第一,司法刑法学视角的贯彻。本书以刑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为衣归,对刑法总论原理进行了精释。刑法规定和司法解释是本书理论取舍的重要标准,也是本书解释的对象。第二,三阶层犯罪体系的引入。我国目前通行的犯罪构成体系是四要件说,其自身的缺陷已不能满足刑事法治发展向刑法理论提出的更加精密、精致、精细的要求,遂本书精确地介绍和论述了三阶层犯罪论的体系,在提出了四要件说的结构缺陷、价值缺陷、逻辑缺陷后指出: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将入罪要件与出罪要件融为一体;实质判断与形式判断妥当安排;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合理架构,为定罪活动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第三,判例刑法学方法的采用。本书的定位是面向司法实践,因此,在理论阐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案例,使理论与案例各显其彰,也使本书的内容更贴切司法实践,更具有可读性,对于传播有关指导性案例是一种有效途径。
《刑法总论精释 上 第3版》目录

第一章 刑法概说 1

第一节 犯罪 1

一、犯罪的概念 1

二、犯罪的本质 6

三、犯罪的分类 8

第二节 刑罚 9

一、刑罚的概念 9

二、刑罚权 10

三、刑罚功能 12

四、刑罚和保安处分的关系 12

第三节 刑法 13

一、刑法的概念 13

二、刑法的演变 14

三、刑法的性质 15

四、刑法的任务 17

五、刑法的机能 17

第四节 刑法学 19

一、刑法学思维的独特性 19

二、刑法学和其他部门法学之间的关系 20

三、刑法学研究方法 21

第二章 刑法基本原则 24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 24

一、罪刑法定的历史沿革 25

二、罪刑法定的本土历程 27

三、罪刑法定的思想渊源 30

四、罪刑法定的基本内容 32

五、罪刑法定的司法适用 42

第二节 罪刑平等原则 52

一、罪刑平等的含义 52

二、罪刑平等的内容 59

第三节 罪刑均衡原则 60

一、罪刑均衡的思想基础 60

二、罪刑均衡的理论内涵 62

三、罪刑均衡的具体适用 65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 68

第一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 68

一、刑法空间效力的一般原则 69

二、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 71

三、国际司法合作 76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78

一、刑法的生效时间 78

二、刑法的失效时间 79

三、刑法的溯及力 79

四、从旧兼从轻原则的适用 82

五、有权解释的时间效力 88

六、存在中间法时从旧兼从轻原则的适用 89

第四章 犯罪论体系 90

第一节 犯罪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90

一、犯罪论体系的形成 90

二、苏俄犯罪构成理论的反思 92

三、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的借鉴 95

第二节 犯罪论体系的法理考察 101

一、主观与客观 102

二、事实与价值 104

三、形式与实质 106

第三节 犯罪论体系的法律分析 108

一、犯罪论体系的立法分析 108

二、犯罪论体系的司法分析 110

第四节 犯罪论体系的适用原则 111

一、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 111

二、形式判断先于实质判断 120

三、定型判断先于个别判断 134

第五章 该当性 136

第一节 构成要件该当性概述 136

一、构成要件的概念 136

二、构成要件的性质 137

三、构成要件的机能 138

四、构成要件的分类 139

第二节 主体 141

一、主体的概念 141

二、主体的类型 141

三、身份犯 142

四、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 149

第三节 行为 157

一、行为的概念 157

二、行为的理论 160

三、行为的构造 162

四、行为的形式之一:作为 166

五、行为的形式之二:不作为 169

六、行为的形式之三:持有 180

第四节 客体 183

一、客体的概念 183

二、客体的类型 183

三、客体的认定 184

第五节 结果 193

一、结果的概念 193

二、结果的界定 196

三、结果的类型 199

第六节 因果关系 199

一、因果关系的概念 199

二、事实因果关系 200

三、法律因果关系 204

四、因果关系的认定 208

五、结论 227

第七节 客观的附随情状 227

一、犯罪的时间 228

二、犯罪的地点 229

第六章 违法性 230

第一节 违法性的概念 230

一、违法性的意义 230

二、违法性的要素 231

第二节 违法性的本质 233

一、形式的违法性与实质的违法性 233

二、主观的违法与客观的违法 237

三、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 239

第三节 违法性的程度 242

一、违法性的统一性和相对性 242

二、违法性的程度——犯罪的定量因素 244

第四节 违法性的阻却 245

一、违法阻却事由的原理 245

二、违法阻却事由的种类 247

第五节 违法阻却事由之一:正当防卫 248

一、正当防卫的条件 248

二、无限防卫权 274

第六节 违法阻却事由之二:紧急避险 280

一、紧急避险的条件 280

二、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290

第七节 违法阻却事由之三: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 291

一、依照法令的行为 291

二、业务正当行为 295

三、自助行为 297

四、被害人承诺的行为 304

五、安乐死 306

第七章 有责性 316

第一节 有责性概述 316

一、责任主义 316

二、责任的本质:从心理责任论到规范责任论 317

三、行为责任、性格责任与人格责任 318

第二节 责任形式之一:故意责任 319

一、犯罪故意与故意责任形式 319

二、故意的种类 320

三、故意的认定 324

四、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331

第三节 责任形式之二:过失责任 341

一、过失责任形式概说 341

二、过失的种类 343

三、监督过失与管理过失 354

四、过失向故意的转化 357

第四节 责任形式的其他问题: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358

一、犯罪目的与目的犯 358

二、犯罪动机 371

第五节 责任形式的欠缺:无罪过事件 374

一、无罪过事件的体系地位及其意义 374

二、意外事件 374

三、不可抗力 375

第六节 责任阻却事由之一:责任无能力 378

一、责任能力概说 379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与责任无能力 382

三、刑事责任年龄 384

四、精神障碍 398

五、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 403

六、醉酒人 407

第七节 责任阻却事由之二:欠缺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407

一、违法性认识不要说的问题所在 408

二、严格故意说的问题所在 409

三、限制故意说的放弃和责任说的倡导 409

第八节 责任阻却事由之三:期待不可能 412

一、概念 413

二、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413

三、期待可能性在责任论中的地位 414

四、期待可能性在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中无处栖身 417

第八章 未完成罪 419

第一节 未完成罪概述 419

一、未完成罪概述 419

二、未完成罪与故意犯罪的阶段 420

三、未完成罪的范围 422

第二节 预备犯 425

一、预备犯的概念和特征 425

二、预备犯的处罚 431

第三节 未遂犯 434

一、未遂犯的概念和处罚依据 434

二、未遂犯的成立范围 436

三、未遂犯的特征 439

四、未遂犯的类型 446

五、未遂犯的处罚 449

第四节 中止犯 450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 450

二、犯罪中止的法律性质 450

三、中止犯的成立条件 452

四、中止犯的处罚 46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