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明清临证医话精选
明清临证医话精选

明清临证医话精选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博信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37752466
  • 页数:5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医话短小精悍,而且是著名有感而发,信笔写来,直抒其辨证用药的思路,使人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洞察中医的奥妙,作者将一切于临床者,辑录成册,为便于阅读方便,突出重点,便于阅读,对于中医临床者有所启迪和帮助。
《明清临证医话精选》目录
标签:精选

明理篇 3

医贵读书择善&清·俞廷举 3

合论诸书之得失以示初学之从违&清·李文荣 10

尽信书不如无书&明·黄承昊 14

业医者须深究古法&清·吴鞠通 20

习医尤在潜心《灵》《素》&清·徐延祚 21

为医应明彻阴阳&清·邵宝成 23

《伤寒论》须善读为益&清·黄凯钧 25

《伤寒论》中“寒”字有时须作“热”字看&清·徐延祚 25

气血精神论&清·周学海 27

气能生血血能藏气&清·周学海 38

先天真水论&清·臧达德 39

先天相火论&清·臧达德 40

阴虚阳虚论&清·臧达德 41

推本阴阳&明·盛寅 42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明·盛寅 44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明·盛寅 45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明·盛寅 47

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明·盛寅 54

治病必求其本&明·盛寅 57

治病之法唯求本为首务&清·俞廷举 62

治有层次先后&清·俞廷举 63

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明·盛寅 65

反佐以取之&明·盛寅 66

承制生化论&清·周学海 69

升降出入论&清·周学海 79

营卫者生身之关键&清·赵晴初 89

燥湿同形同病&清·周学海 90

寒热同形同病&清·周学海 93

寒热真假辨析&清·俞廷举 94

治杂证当明气血痰郁&清·徐延祚 95

治诸气须兼用和血之药佐之&明·王肯堂 96

虚实补泻论&清·周学海 97

浊气在上不可漫升&明·裴一中 108

补虚当明五脏六腑体用治法&清·吴鞠通 109

知治法当然又知治法之所以然&明·盛寅 111

医者以见证为治本&清·徐延祚 112

治病何者为难&清·黄凯钧 113

为医者不可偏执一家&清·徐延祚 114

血脱益气即是气脱益气&清·俞廷举 115

下真寒上假热&明·裴一中 117

阳虚、气虚、阴虚、血虚各自有别&明·裴一中 118

实火可泻 虚火可补&清·臧达德 119

脾胃纵横谈&明·黄承昊 120

脾胃者化水谷而生元气也&清·裴一中 124

后天脾胃论&清·臧达德 128

治脾胃莫精于升降&清·徐延祚 130

节饮食者却病之良方 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清·沈萍如 131

扶胃气乃补虚之要&明·裴一中 133

论先调治脾胃后用本病之药&明·裴一中 135

脾肾之气交通水谷自然克化&明·王肯堂 138

肾虚之脾虚病&明·裴一中 140

补肾补脾法当并行&清·俞廷举 141

肾燥不合有至理&清·赵晴初 142

男子热入血室论&清·沈萍如 143

病有浅深&明·裴一中 144

久病后不可恣投以药&明·裴一中 145

人之火病独多&清·王学权 147

补阴则火降而痰消&明·黄承昊 148

认证的确药有次第&清·许豫和 148

病本于痰必以治痰为首务&明·裴一中 149

治法杂记&清·徐延祚 150

有方必有法&清·赵晴初 152

浊气在上,清气在下则生?胀&明·王肯堂 153

痰由津液所聚&明·王肯堂 154

中气不足则溲便为之变&明·王肯堂 156

寒因热用 热因寒用&明·盛寅 158

通因通用 寒因寒用&清·徐延祚 159

病者之言可据乎&明·裴一中 159

诊脉篇 163

医以切脉为最要&清·周声溢 163

医学三要而脉尤重&清·毛祥麟 165

四诊唯脉最难&清·吴鞠通 166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清·徐延祚 168

辨别脉象至为精细&清·陆以湉 168

精熟缓脉方知诸病脉&清·徐延祚 172

脉有单按总按不同&清·周学海 173

脉有线有吉有凶&清·周学海 174

脉不应病及脉平而死&清·周学海 175

脉有浮沉起伏中途变易&清·周学海 176

论脉浮小细软属营虚&清·沈明宗 177

补肾阴肾阳当求于尺脉&清·臧达德 178

浮脉反不宜发散说&清·周学海 178

数脉反不宜清散说&清·周学海 179

弦脉反为吉象说&清·周学海 180

牢脉本义&清·周学海 181

濡弱二脉辨&清·周学海 183

摇摆之脉有来去辨&清·周学海 184

伏脉反因阳气将伸说&清·周学海 185

实洪实散虚洪虚散四脉辨&清·周学海 186

阴盛阴虚脉证辨&清·周学海 186

滑脉多主痰&清·赵晴初 188

弦者气结 滑者血凝&明·王肯堂 189

脉见歇止有吉有凶&清·赵晴初 189

痛必兼脉证而察之&明·张景岳 190

伤寒邪在阳经则脉浮在阴经则脉沉&清·周学海 191

脉以胃气为主&清·俞廷举 192

脉有相似宜辨&清·俞廷举 193

微细两脉阴阳各异&清·徐延祚 194

证治篇 197

治疫两大法门&清·陆以湉 197

感冒不可轻易发表&明·黄承昊 199

发热有阳陷入阴者 有阳浮于外者&清·陆以湉 200

病症阴阳疑似最难辨别&清·陆以湉 202

肺中伏风有专寒夹温不同&清·周学海 204

阴虚注夏 阳虚注秋(并阳虚注夏)&清·周学海 205

注冬乃脾肾之阳两虚&清·周学海 206

暑月大热症非急清下不可&清·陈廷儒 207

论痓不当以刚柔分虚实&清·周学海 208

暑有阴阳不可不辨&清·黄凯钧 210

论暑月吐泻初起须用黄连香薷饮&清·许豫和 211

治伏暑用温补祸不旋踵&清·黄凯钧 213

利小便莫拘于一法&清·周学海 214

小便不通是气化不行&明·王肯堂 216

二便俱秘只利大便&明·王肯堂 217

大便不通亦有虚寒证&清·陈廷儒 219

灸水分为治水肿至捷良法&明·王肯堂 220

泄泻必加七味白术汤&明·王肯堂 220

泄泻亦有肾阴伤者&清·陈廷儒 224

泄泻其治法有九&明·李念莪 226

治泄泻宜加风药&清·黄凯钧 228

林林总总话痢疾&清·许豫和 228

痢无止法&清·黄凯钧 231

论痢疾当调气和血、升清降浊&清·黄凯钧 232

山阴倪涵初先生痢疾三方疏释&清·沈萍如 234

痢疾有表里、寒热、虚实之殊&清·陈廷儒 235

五色痢法当温补&清·陆以湉 237

咳嗽当分内伤外感&清·黄凯钧 239

咳嗽者为内气之不宁&清·周学海 240

咳嗽主于肺而治不在于肺&清·臧达德 242

治弱证咳嗽吐血总要认定水弱、火弱&清·徐延祚 243

咳嗽虽责之肺而治法不专在肺&清·陈廷儒 244

咳嗽大半由火来克金&清·陆以湉 245

咳嗽吐血为大肠火逆&清·陈廷儒 246

喘之为病其类有四&清·周学海 247

哮喘肺实少而肺虚多&清·黄凯钧 250

喘与肿即谓之肾家病&明·裴一中 251

水升火降则喘自定&清·臧达德 252

喘分虚实须细辨&明·王肯堂 253

喘因伏暑当用石膏&清·陈廷儒 256

中风最宜辨闭脱&明·王肯堂 257

中风有阴虚、阳虚两大纲&清·周学海 261

中风实在上焦虚在下焦&清·周学海 263

卒中用药谈&明·黄承昊 264

论类中症不可妄用再造丸&清·李文荣 266

中风治法以气与血为本&清·陈廷儒 268

诸血证并非皆血热妄行&明·王肯堂 270

治呕血宜降气行血补肝&明·王肯堂 272

肝病为患虚者多&清·陆以湉 273

呕吐虚寒痼疾非重用附子不为功&清·陈廷儒 275

吐酸属寒少而属热多&清·李文荣 276

治吐血有宜苦寒者 有戒苦寒者&清·陆以湉 277

吐血非阴虚则阳虚&清·臧达德 279

眩晕有阴阳、虚实之分&清·陈廷儒 280

治头痛尤在养血&明·王肯堂 281

头痛所因不尽属于头&清·陈廷儒 282

心胸胃脘胁腹诸痛辨&·明·李念莪 283

史载之论水气凌心诸脉证&清·周学海 284

五脏失治皆为心痛之病&明·李念莪 286

治腹痛顽症法当标本兼顾&清·陈廷儒 287

少腹痛亦有火证&清·陈廷儒 288

身中腹中一股热气冲动者有虚实二因&清·周学海 289

胁痛非得利不愈&明·王肯堂 290

胁痛当辨左右&清·陆以湉 291

腰痛而治胃&明·裴一中 292

治腰痛必究其受病之源&明·王肯堂 292

治腿痛应益气养血行瘀&清·陈廷儒 295

腿病不可专治一端&清·陆以湉 295

遗精亦有因心、肺、脾、胃之不足者&清·陈廷儒 297

遗精白浊皆由心肾两虚辨&清·杜铜峰 吴菱山 298

淋浊新久多数于热&清·陈廷儒 298

淋闭主乎心、肾、脾、肺&清·杜铜峰 299

淋病与浊病所出之道不同&清·王损庵 301

赤白浊不宜妄用利水&明·王肯堂 302

患怔忡而治胃&明·裴一中 303

治虚劳须知变通&明·裴一中 304

湿温如疟证&清·沈萍如 306

鼓症各有寒热虚实之分&清·黄凯钧 309

水肿阳虚阴虚总以健脾为主&清·陈廷儒 310

噎膈反胃虚寒者当以缓治&清·陈廷儒 312

阴亏火盛致关格&清·陆以湉 313

噎膈症其因有三&清·黄凯钧 314

噎食为阴衰于下 阳结于上&清·吴鞠通 315

痿症与肺痿名同而路别&清·黄凯钧 318

痿躄当攻补兼施&清·许豫和 318

痿因湿热当泻南方补北方&清·陈廷儒 320

治消无分上、中、下&清·臧达德 320

肝病不可专用破气&清·李文荣 323

善治肝者不专治肝&清·张景焘 324

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清·周学海 326

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清·王泰林 328

肝气为患有虚实之分&清·陆以湉 331

治疸须分新久&清·王损庵 332

黄疸、黑疸所因不同&清·周学海 333

睡眠安与不安肝主之&清·周声溢 335

自汗不可概作阳虚治&清·陈廷儒 336

治阳虚发热当引火归原&清·黄凯钧 336

治阴虚发热六味汤未尽善也&清·黄凯钧 337

现身说法论虚损&明·黄承昊 338

虚劳阳虚者多 阴虚者少&清·吴鞠通 343

虚劳吐痰当治其本&清·臧达德 345

治虚劳扶脾保肺两不可缺&清·俞廷举 346

治气血两损弱证虽屡变 所药不变&清·陈廷儒 347

诸虫症根乎湿热必因于风&清·沈萍如 348

治乳痈溃烂应以黄芪益气生肌为君&明·王肯堂 351

有一病即有一法,药味不可乱投&清·陈廷儒 352

妇人病无定情,治无定法&清·陈廷儒 355

治妇人亦应有是病始用是药&清·陈廷儒 356

胎动不可专用参术&清·陈廷儒 357

调经不可专用四物汤&清·臧达德 359

经闭不可概用通经破血之药&清·臧达德 360

妇人崩漏有虚实之分&清·陈廷儒 362

妇人血崩之因非止一端&清·臧达德 363

赤白带下皆应五脏之色&清·臧达德 364

妇人夜间发热不可直进滋阴降火&明·王肯堂 365

保胎以清热养血为主&清·臧达德 366

莫谓产后无实热&明·裴一中 368

产后不可泥于温补&清·陈廷儒 369

产后类中风不可用祛风之药&清·臧达德 372

产后真中风乃气血之虚&清·臧达德 372

产后不可恣用归芎&清·吴鞠通 373

妇科简效方十九则&明·王肯堂 374

妇人虚损成病者十之八九&清·臧达德 377

风痰四时皆有,乳儿最多&清·许豫和 378

惊风发搐当清痰热、平肝风&清·许豫和 379

小儿急惊风病在腑 慢惊风病在脏&清·黄凯钧 381

目病慎用辛凉苦寒之剂&明·黄承昊 382

目中起星宜初起即治&清·陆以湉 383

目赤有寒热虚实之辨&清·陈廷儒 385

两眼间作痛为心血虚寒&清·陈廷儒 386

治疝痛应分新久虚实&清·陈廷儒 387

论疮疡必有郁火&清·黄凯钧 388

耳聋病老年人与少年人治法各异&明·喻嘉言 389

调补须兼行气血、散结滞&清·周学海 390

少阳三禁辨&清·周学海 391

阴阳不别由于传派不清&清·周学海 393

寒湿下受直伤少阴变证多端搜治非易&清·周学海 394

表里俱病治各不同&清·周学海 397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解&清·徐延祚 398

欲保其阴必速去其病&清·徐延祚 400

五脏皆能令人汗出&清·沈尊水 401

惊则安其神 恐则定其志&清·王损庵 403

富贵贫贱攻补异宜其说有辨&清·周学海 404

腹中热如汤火是瘀血之所为&清·周学海 405

伏邪皆在膜原&清·周学海 406

敛散升降四治说略&清·周学海 408

新病兼补久病专攻&清·周学海 409

良工先治实后治虚&清·王祥麟 410

论诊病须知四诊&清·李文荣 411

真寒似热应引火归原&清·陈廷儒 414

寒热似寒不可妄投热剂&清·陈廷儒 415

调寝食在医药之先&清·梅公燮 416

妇女经闭不可专事通经&清·陈廷儒 418

病去不得妄加攻补&明·裴一中 418

补而不滞 清而得当&清·许豫和 419

方药篇 423

用药如用兵&明·裴一中 423

用药杂谈&明·马时可 424

用药之要在明经界&清·孟今氏 432

用药须使邪有出路&清·周学海 435

欲阳旺阴生必用阴药为之引导&清·周学海 436

医余谈用药&明·程林 437

药治杂记&清·徐延祚 444

药以养生亦以伤生&清·陆以湉 446

古今名医用药巧思&清·陆以湉 447

用药当权衡剂量&清·吴鞠通 453

用大寒大热药要有凭据不可意度&清·俞廷举 455

品药杂谈&明·黄承昊 456

论用药不可专执本草之主治&明·裴一中 468

用药当明体用&清·许豫和 470

五脏致病用药说&清·黄凯钧 471

治病用药应宽猛得宜&清·张景涛 476

应随证立方而非立方以待病&清·赵晴初 477

始于用方终至于无俟于方&清·许豫和 478

拘方治病病必殆&清·赵晴初 479

方剂不可妄投&清·周声溢 481

四君子汤组方之妙义&清·吴鞠通 482

加减参苏饮治感冒最为稳妥&清·沈萍如 483

十全大补愈盗汗&清·陈廷儒 485

用补中益气汤应着眼于“中气”&明·裴一中 486

药察气味 方贵简净&清·俞廷举 487

补中益气汤温能除大热&清·许豫和 488

补中益气汤治腹痛&明·黄承昊 490

补中益气丸治愈指麻&明·黄承昊 490

治脱肛不可率用补中益气汤&清·陈廷儒 492

六味丸加味治不梦而遗精&明·黄承昊 493

妙哉!秘传资生丸&清·沈萍如 494

枳术丸之妙义&清·许豫和 495

论治疫症达原饮太烈&清·黄凯钧 496

气滞血郁日久岂能用逍遥散&清·吴鞠通 498

论初诊用药&清·李文荣 498

药对证而增剧必有所因&清·周学海 501

开手即补乃法东垣、介宾&清·黄凯钧 502

丸服补剂当审气体之所宜&清·陆以湉 503

人参解&清·许豫和 508

补药不可轻用&清·周声溢 510

人参补五脏之阳&明·王肯堂 511

人参有益亦有损&清·李文荣 514

四时感冒虚脱证非人参不起&清·陈廷儒 515

肺热阴虚不可用人参&明·裴一中 516

暑病有宜用参者论&清·王德森 524

摄养精气不足衰证参茸为要药&清·陈廷儒 525

论湿温症用药之误&清·王德森 526

暑风用药宜轻清宣解&清·陆以湉 528

温热病用白虚汤并不伤人&清·陆以湉 529

消渴不可概用凉药&明·王肯堂 531

非西瓜则伏暑不消&清·陆以湉 532

黄连、肉桂能交心肾于顷刻&清·陆以湉 532

论金匮肾气汤误用则伤人&清·李文荣 534

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清,徐延祚 535

论用大黄&清·黄凯钧 535

自汗者不可悉用黄芪、浮麦&清·吴鞠通 536

柴胡非医劳损药&清·吴鞠通 537

甘草性守而不走&清·吴鞠通 539

芍药为开阴结之品&清·吴鞠通 539

桂枝汤可以治大气&清·周声溢 540

桂枝为补中益气之要药&清·吴鞠通 541

桂枝为诸药先聘通使&清·徐延祚 542

枳实走幽门 枳壳走贲门&清·吴鞠通 543

细辛主明目利窍&清·吴鞠通 544

肺经有热者忌用白芥子&清·吴鞠通 544

木通不宜多用&清·赵晴初 545

五味子功在降入&清·赵睛初 546

炮姜为损津液第一药&清·许豫和 549

附子、吴茱萸、干姜为三阴斩关夺命之将&清·沈萍如 550

大剂附子治脱阳遗精&明·盛寅 551

黄芩、天花粉为日用恒需之药&清·沈萍如 551

马齿苋可宣通血脉&清·沈萍如 553

心胸痛虚寒证应重用炙甘草&清·陈廷儒 554

治杨梅应重用土茯苓&清·李文荣 555

黑芝麻秸之妙用&清·李文荣 556

血见黑则止&清·赵晴初 557

蔓菁乃菜中之奇品&清·沈萍如 558

虚弱人服药当在未病之先&清·张景涛 559

善摄生者可保全其生&清·黄承昊 560

养生当以养阴为首务论&清·沈萍如 567

养生当知饮食宜忌&清·黄承昊 568

痰湿证当忌食猪肉&清·赵晴初 577

鸡蛋能祛喉风&清·赵晴初 578

煎法失度其药不效&清·吴鞠通 579

外治之方佐内治之不逮&清·徐延祚 580

附: 586

一、古今重量换算 586

二、古今容量换算 58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