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生态学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永昌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40461596
- 页数:703 页
第1章 绪论 1
1.1 植被生态学的概念 1
1.2 植被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4
1.3 植被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6
1.3.1 萌芽阶段 6
1.3.2 奠基阶段 6
1.3.3 成长阶段 8
1.3.4 发展分化阶段 10
1.3.5 相互借鉴,共同发展阶段 14
1.4 植被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 14
1.5 当前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动向 19
1.5.1 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9
1.5.2 群落内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9
1.5.3 群落多样性形成和功能性状 19
1.5.4 格局与过程 20
1.5.5 植被保育、管理与恢复 20
1.5.6 植被资源清查与植被志编纂 20
1.5.7 全球变化植被生态学 21
1.5.8 应用植被生态学 21
第2章 植物群落的学说 22
2.1 植物群落的概念 22
2.2 植物群落形成的条件 24
2.3 植物群落的识别 26
2.4 有关植物群落性质的争论 27
2.4.1 植物群落的整体论和个体论分歧 27
2.4.2 植被“间断性”和“连续性”的争论 28
2.4.3 群落组建中的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 32
2.4.4 关于“植物群落”一词具体性和抽象性的不同见解 33
2.4.5 “植物群落”一词是否也适用于栽培植被的歧见 33
第3章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35
3.1 确定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方法 35
3.1.1 群落最小面积的确定 35
3.1.2 最小面积概念的述评 37
3.2 组成群落种的数量特征 39
3.2.1 多度和密度 39
3.2.2 盖度和优势度 40
3.2.3 频度 42
3.2.4 重要值 44
3.2.5 高度和深度 45
3.2.6 质量和体积 45
3.2.7 同化面积和吸收面积 46
3.2.8 群落成员型 46
3.3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47
3.3.1 物种丰富度 47
3.3.2 物种多样性 48
3.4 种类组成的区系统计 55
3.5 种类组成的区系成分分析 58
3.5.1 组成群落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58
3.5.2 发生成分分析 61
3.5.3 历史成分分析 61
3.5.4 谱系结构分析 61
第4章 植物群落中的种间相互关系 62
4.1 种间相互关系类型 62
4.1.1 竞争 63
4.1.2 偏害作用 68
4.1.3 偏利作用 69
4.1.4 寄生 70
4.1.5 互利共生 71
4.1.6 原始合作 72
4.1.7 促进作用 73
4.2 种间联结和相关 73
4.2.1 种间联结测定 74
4.2.2 种间相关的测定 78
4.3 生态位 80
4.3.1 生态位概念 80
4.3.2 生态位的测定 82
4.4 生态种组 85
4.4.1 生态种组的概念 85
4.4.2 植物生态指示值与生态习性 85
4.4.3 生态种组的确定 91
4.4.4 生态种组与群落的结构和分类 100
4.5 群落中的物种共存 103
第5章 植物群落的结构 105
5.1 群落结构的概念 105
5.2 群落结构的组件 106
5.2.1 营养体组件 106
5.2.2 繁殖体组件 113
5.2.3 植物的生长型与生活型 115
5.2.4 植物群落结构组分的表达 126
5.3 植物群落的架构 127
5.3.1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 127
5.3.2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 137
5.3.3 层片和小群落 145
5.4 植物功能群 148
5.4.1 植物功能群的概念 148
5.4.2 植物功能群的划分 148
第6章 植物群落与环境 153
6.1 环境的概念 153
6.2 植物群落与气候 154
6.2.1 气候与植被分布 154
6.2.2 群落对气候的影响 167
6.3 植物群落与土壤 180
6.3.1 土壤化学性与植物群落 180
6.3.2 土壤物理性与植物群落 180
6.3.3 植物群落与土壤发育 181
6.4 植物群落与地形 181
6.4.1 大地形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182
6.4.2 中地形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182
6.4.3 小地形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184
6.4.4 山地植被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 184
6.5 植物群落与动物 185
6.6 植物群落与土壤微生物 187
6.7 植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87
6.8 植物群落与人类 189
第7章 植物群落的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 191
7.1 有关群落生产力的几个概念 191
7.2 群落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193
7.2.1 测量输入的方法 193
7.2.2 测量输出的方法 193
7.2.3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 198
7.3 构成群落生产力的基础 198
7.3.1 净同化率与产量 198
7.3.2 叶面积指数与产量 199
7.3.3 生长期限与产量 199
7.3.4 叶面积延续期与产量 200
7.4 群落的生产力、生物量积累和能量转化 201
7.4.1 群落生产力系数 201
7.4.2 群落生物量积累率 202
7.4.3 植被的能量转化率 203
7.5 植被生产力的模型 206
7.5.1 气候生产力模型 206
7.5.2 生态系统过程模型 210
7.6 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生产力 212
7.6.1 全球主要植被类型生物量及生产力 212
7.6.2 中国植被生物量、生产力与固碳潜力 217
7.7 群落的物质循环 221
7.7.1 碳循环 222
7.7.2 氮循环 224
7.7.3 其他生命必要元素的循环 228
第8章 植被动态——演替 236
8.1 群落的物候节律 236
8.2 群落的波动 244
8.3 群落的演替 245
8.3.1 群落演替类型 246
8.3.2 稳定性与顶极群落 254
8.3.3 群落演替的理论 255
8.3.4 演替的机制 259
8.3.5 演替模型 264
8.3.6 演替的研究方法 272
第9章 植被动态——植被历史 276
9.1 植被的进化 276
9.1.1 泥盆纪植被 278
9.1.2 石炭纪植被 281
9.1.3 二叠纪植被 282
9.1.4 三叠纪植被 283
9.1.5 侏罗纪植被 285
9.1.6 白垩纪植被 287
9.1.7 古近纪植被 289
9.1.8 新近纪植被 290
9.1.9 第四纪植被 291
9.2 新生代中国植被分布 294
9.2.1 古近纪中国植被分布 294
9.2.2 新近纪中国植被分布 296
9.2.3 第四纪中国植被分布 297
9.3 植被历史研究方法 300
9.3.1 植物的大化石 301
9.3.2 孢粉分析 301
第10章 植被的排序 303
10.1 排序的基本概念 303
10.2 直接排序 304
10.2.1 直接测定环境因子的排序 304
10.2.2 直接梯度分析 306
10.2.3 群落-环境梯度 311
10.3 间接排序 312
10.3.1 极点排序 313
10.3.2 主分量分析 318
10.3.3 对应分析 323
10.4 排序研究进展及相关软件 332
10.4.1 排序研究进展 332
10.4.2 常用排序软件 332
第11章 植被的分类 333
11.1 植被分类的概念和依据 333
11.2 群落生态-外貌的植被分类 334
11.3 群落结构的植被分类 341
11.4 群落动态的植被分类 345
11.5 优势度的植被分类 346
11.6 区系特征的植被分类 347
11.7 植被的数量分类 348
11.7.1 等级聚合分类 349
11.7.2 等级分划分类 352
11.7.3 分类结果的图形表示 355
11.8 植被分类的发展趋势 356
第12章 区系特征的植被分类 357
12.1 区系特征分类的理论基础 357
12.2 区系特征分类的依据 359
12.2.1 存在度和恒有度 359
12.2.2 确限度 360
12.2.3 物种的重要性 361
12.2.4 均一性和同一性 362
12.3 区系特征分类的群落制表 362
12.3.1 制表的程序 362
12.3.2 制表实例 363
12.4 群落分类单位的确定 367
12.5 法瑞学派群落分类的各级单位 369
12.5.1 群丛以上的高级单位 370
12.5.2 群丛以下的低级单位 370
12.6 群落分类单位的命名 371
第13章 中国植被的分类 389
13.1 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 389
13.2 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和单位 391
13.3 中国植被分类单位的命名 396
13.4 中国植被类型概述 398
13.4.1 森林 399
13.4.2 灌丛 441
13.4.3 草本植被 451
13.4.4 极端干旱植被 466
13.4.5 极端寒冷植被 471
13.4.6 极端多水植被 475
13.5 栽培植被的分类 479
第14章 植被的分布与分区 482
14.1 群落复合体 482
14.1.1 群落复合体的概念和类型 482
14.1.2 群落复合体的研究途径 483
14.1.3 群落复合体研究的取样与样地记录整理 484
14.1.4 复合群落的分类 486
14.2 群落的分布 489
14.2.1 群落分布区 490
14.2.2 替代群落 491
14.2.3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493
14.3 植被分区 498
14.3.1 植被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499
14.3.2 植被分区的单位和系统 500
14.4 地球植被分区 503
14.4.1 历史背景 503
14.4.2 地球的植被带 503
第15章 中国植被分区 516
15.1 中国植被分布特点 516
15.1.1 中国东部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 519
15.1.2 中国西北部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 521
15.2 中国植被分区沿革 523
15.3 中国植被分区概述 528
15.3.1 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域 533
15.3.2 中国西北部草原荒漠区域 544
15.3.3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549
第16章 植被制图 554
16.1 植被制图的目的 554
16.2 植被图的种类 555
16.2.1 按性质和内容划分的植被图种类 555
16.2.2 按图的比例尺划分的植被图种类 564
16.3 植被制图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566
16.4 植被制图方法与步骤 566
16.4.1 现状植被图制图方法与步骤 566
16.4.2 潜在植被图制图方法与步骤 569
16.4.3 生境类型图制图方法与步骤 571
16.4.4 生长气候图绘制方法与步骤 572
16.5 遥感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 574
16.5.1 航空遥感与航天遥感 574
16.5.2 植被遥感制图 576
16.6 地理信息系统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 579
16.7 植被图的应用 583
第17章 植被的野外调查与样地资料整理 585
17.1 植被研究中的取样 585
17.1.1 取样的一般原则 585
17.1.2 植被调查的取样单位 586
17.1.3 取样方法的设计 587
17.2 典型样地记录与整理 591
17.2.1 典型样地记录法的样地设置 591
17.2.2 典型样地记录法的样地记录 592
17.2.3 典型样地记录法的样地记录整理 596
17.3 标准样方记录与整理 597
17.3.1 标准样方法的样方设置 597
17.3.2 标准样方法的样地调查(以常绿阔叶林调查为例) 600
17.3.3 标准样方法的样地资料整理 604
17.4 距离测定法取样与整理 605
17.4.1 距离测定法的野外工作 605
17.4.2 距离测定法的数据整理 608
17.4.3 距离测定法的取样点数量问题 610
17.4.4 距离测定法中灌木和草本层的取样问题 610
17.5 样地相似性的判断 610
17.5.1 计算相似系数 611
17.5.2 计算距离系数 614
17.6 不同调查方法样地资料的统合 617
第18章 植被生态学的应用 618
18.1 植被的指示作用 618
18.1.1 植被对土壤的指示作用 619
18.1.2 植被对气候的指示作用 619
18.1.3 植被对水文地质的指示作用 620
18.1.4 植被对地质和矿产的指示作用 623
18.2 植被生态学与大农业 626
18.2.1 植被生态学与林业 626
18.2.2 植被生态学与种植业 627
18.2.3 植被生态学与牧业 628
18.2.4 植被生态学与渔业 629
18.3 植被生态学与生态环境建设 629
18.3.1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630
18.3.2 水土保持与滑坡防治 631
18.3.3 植被与区域景观规划和建设 631
18.4 植被与生态系统保护 633
18.4.1 植被与生物多样性保肪 633
18.4.2 植被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634
18.5 植被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研究 635
18.5.1 全球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635
18.5.2 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636
参考文献 637
生物名词对照表 667
主题词索引 687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你好,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编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长江口物理、化学与生态环境调查图集》于非 2019
-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 森林生态系统卷 云南西双版纳》邓晓保·唐建维 2010
- 《一带一路非洲东北部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俞乐 2019
- 《江苏中小企业生态环境评价报告》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企业生态研究中心 2019
- 《批判 建构与实践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梅丽著 2019
- 《海州湾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晁敏主编 2018
- 《大气氮沉降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琨,王道波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高等数学试题与详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团队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