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脾脏象理论研究
中医脾脏象理论研究

中医脾脏象理论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关林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117251495
  • 页数:276 页
图书介绍:脾脏象理论研究是脏象理论研究的核心。该书以“脾主运化、统血”理论为出发点,对“脾脏象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归纳总结了中医脾脏象的理论源流,阐述各时期对于脾脏象理论形成、发展、完善、继承、创新的研究成果,对中医脾脏象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创新,起到鉴古知今的作用并精选从脾论治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为“从脾论治”相关疾病提供临床诊疗思路。
《中医脾脏象理论研究》目录

第一章 中医脾脏象理论的源流与形成 2

第一节 中医脾脏象理论起源的历史文化背景 2

一、历史背景对脾脏象理论形成的影响 2

二、文化背景对脾脏象理论形成的影响 5

三、科学背景对《内经》脾脏象理论形成的影响 6

第二节 中医脾脏象理论哲学基础 7

一、儒家思想 7

二、道家思想 10

三、墨家思想 14

四、兵家思想 15

五、佛学思想 16

第三节 脾脏象理论的初步确立 17

一、脾脏象理论导源 17

二、脾脏象理论辨证论治的确立 22

第四节 脾脏象理论的系统论分析 26

一、整体性原则与相互联系性原则 27

二、有序性原则 28

三、自组织原则 30

四、层次性原则 31

五、动态性原则 31

第二章 脾脏象理论的丰富与创新 39

第一节 晋唐时期的证候研究与病症规范 39

一、巢元方开拓从证候角度研究脾胃病 39

二、孙思邈首分脾胃虚实证治 45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与创新实践 48

一、钱乙强调调治脾胃的重要性 49

二、张元素创制脏腑寒热虚实理论体系 52

三、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 54

四、朱丹溪提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治则 60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研究深入与后天之本共识 62

一、薛己提出“人以脾胃为本”,首创“脾统血” 63

二、张景岳提出“五脏之邪,皆通脾胃”理论 64

二、李中梓提出“脾为后天之本” 66

四、黄元御主张“中气之治” 69

五、缪希雍提出脾阴理论 76

六、叶天士阐发脾胃之阴的作用及其证治 79

七、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尤重中焦脾胃 82

八、张锡纯创新淡养脾理论 84

第三章 脾脏象理论的基本规范 96

第一节 脾脏的生理功能 96

一、脾主运化 96

二、脾主统血 97

第二节 脾脏的生理特性 99

一、脾主升清 99

二、脾喜燥恶湿 100

三、脾为气机升降之枢 102

四、脾主困 106

五、其他特性 110

第三节 脾脏与形、窍、液、时的关系 111

一、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112

二、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4

三、脾在液为涎 117

四、脾与长夏之气相通应,脾旺四时,不主时 119

第四节 脾脏与情志的关系 123

一、脾在志为思 123

二、脾藏意 126

三、脾脏与情志的现代研究 128

第五节 脾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30

一、脾与肝 131

二、脾与心 132

三、脾与肺 134

四、脾与肾 136

五、脾与胃 138

第四章 国医大师对脾脏象理论的继承创新 145

第一节 中医脾脏象病因病机理论创新 145

一、邓铁涛创脾胃虚损五脏相关学说 145

二、王绵之强调临证当重视脾胃功能与情志影响 149

三、颜德馨倡导“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 151

第二节 中医脾胃病治则治法理论创新 155

一、颜正华调护脾胃,贯穿始终 155

二、路志正创调理脾胃十八字方针 158

三、张镜人论治胃脘痛 161

四、李玉奇对脾脏象理论的继承创新 163

五、徐景藩衷中参西,创新脾胃学科 168

六、李振华创“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治疗原则 175

第三节 中医从脾论治他脏病治则治法理论创新 178

一、阮士怡提出“心-脾-肾三脏一体”防治心血管病及老年内科病 179

二、班秀文用药常从脾胃入手,主张辨证审慎 180

三、李今庸在临床上注重“泻重痰瘀,补主脾肾” 185

四、徐经世创脾胃肝胆赋新意,宗升降平衡效奇功 187

五、刘祖贻主张杂病“理脾胃以安五脏” 189

六、孙光荣治脾胃经验 191

七、刘志明治病重视先天,调理后天脾胃 193

第五章 中医脾脏象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201

第一节 健脾益气法 201

一、张锡纯补脾升阳,固崩止漏法治崩漏 202

二、张简斋补气益血,调和心脾法治腹痛 202

三、岳美中升举脾气,温补其阳法治尿血 203

四、赵棻健脾安神,养肝通络法治眩晕 204

五、邓铁涛教授益气健脾,润肠通便法治便秘 206

六、邓铁涛教授健脾益气,化浊行瘀法治心衰病 207

七、班秀文教授健脾益气,养血调经法治崩漏 208

八、班秀文教授补脾益气,温肾固摄法治崩漏 209

九、路志正教授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法治眩晕 210

十、路志正教授健脾益气、燥湿清热法治肠澼 212

十一、高辉远教授补气健脾,温中止血法治血证 214

十二、李振华教授健脾益气,养阴止血法治肌衄 215

十三、李振华教授健脾益气,养血补血法治肌衄 217

十四、李振华教授益气健脾,举陷升阳法治崩漏 219

十五、李振华教授健脾益气,燥湿止带法治带下病 220

十六、李振华教授健脾益气,理气活血法治风疹 221

十七、任继学教授补气健脾,温阳利水法治水肿 223

十八、徐景藩教授健脾益气,调和营卫法治下利 224

十九、郭振武教授健脾益气,化痰止咳法治肺炎喘嗽 225

二十、周学文教授益气健脾,升阳举陷法治胃下垂 227

第二节 健脾祛湿法 228

一、邓铁涛教授益气养阴,化痰法治真心痛 228

二、邓铁涛教授益气活血,除痰通络法治心悸 230

三、李玉奇教授清髓解毒,健脾利水治再障水肿 232

四、路志正教授健脾涤痰,清热散结法治胸痹 234

五、路志正教授升阳健脾,祛湿化浊法治不寐 235

六、李振华教授健脾除湿,清热通经法治顽痹 237

七、李振华教授益气健脾,利湿退黄法治黄疸 238

八、李德新教授健脾化痰,升阳宣痹法治胸痹 240

九、周学文教授健脾补虚,化痰降浊法治冠心病 240

十、周学文教授健脾化痰,理气活血法治肝癖 242

第三节 健脾补肾法 243

一、邓铁涛教授补脾升阳,补肾助阳法治睑废 243

二、邓铁涛教授升阳益气,温肾固摄法治便秘 245

三、班秀文教授温中健脾,降逆化饮法治经前浮肿 246

四、石仰山教授健脾祛湿,补肝益肾法治骨折延迟愈合 247

五、沈桂祥教授脾肾同治,卫外解毒法治水肿 248

六、李顺民教授健脾益肾,活血泻浊法治肾衰病 249

第四节 健脾调肝法 250

一、李玉奇教授清利湿热,行气活血法治黄疸 251

二、颜德馨教授健运中土,行气疏肝法治瘿瘤 252

三、路志正教授健脾益气,疏肝止带法治头痛带下病 253

四、张镜人教授健脾调肝,化湿清热法治泄泻 254

五、李振华教授疏肝健脾,清心豁痰法治脏躁 256

六、徐景藩教授抑肝健脾,助运止泻法治泄泻 257

第五节 健脾和胃法 259

一、岳美中调和脾胃,化湿行气法治水肿 259

二、黄文东教授健运脾胃,养阴益气法治水肿 260

三、黄文东教授益气潜阳,健运脾胃法治头痛 261

四、路志正教授健脾和胃,交通心肾法治不寐 262

五、高辉远教授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法治食积发热 263

六、徐经世教授健脾温中,降逆和胃法治呕吐 264

第六章 “脾虚生痰”所致冠心病心绞痛“从脾论治”疗效机制及规律研究 270

第一节 “脾主五脏”理论 270

第二节 “从脾论治”疗效机制及规律研究 271

一、巴马小型猪高脂血症脾虚痰浊证动物模型及量表的建立 271

二、“从脾论治”与调节线粒体合成ATP相关 271

三、“从脾论治”与调节脂质代谢及炎症表达相关 272

四、“从脾论治”与生命物质的摄取转输及信号转导相关 2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