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观
社会主义法律观

社会主义法律观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光博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47229934
  • 页数:332 页
图书介绍:丛书作者从不同的视角,进一步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理念,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做出理解和创新。这既是对当今时代和实践问题的现实分析和总结,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社会主义法律观》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原理的稳定性和与时俱进的品格 1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 1

一、原始社会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 3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5

三、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 9

四、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 13

五、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 17

六、剥削阶级国家的不同历史类型 20

七、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27

八、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主要的基本的内容 33

九、无产阶级专政是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37

十、国家的消亡 40

十一、反对各种冒牌社会主义流派的国家学说的斗争 4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 45

一、列宁论国家 47

二、毛泽东论国家 49

三、邓小平在国家理论方面的贡献 52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胜利结晶 55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与法制建设 58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8

二、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解决在法律的本质问题上的疑难 60

三、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到位 65

四、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论述,树立科学的法意识,强化法解释学,建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法理学 72

第四节 邓小平理论法学概述 75

一、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与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75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8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法律的价值 80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82

五、计划经济体制下法制建设的局限性 83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与法律保障 85

七、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法律的历史 88

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生机蓬勃,邓小平理论法学正葆其美妙的青春 90

第五节 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繁荣法学 91

一、几种观点的是非 91

二、坚持科学的阶级观点 92

三、批判地继承 93

四、理论联系实际 94

第六节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法学研究 95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95

二、坚持实行“双百”方针 96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97

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98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使法学成为科学 101

第一节 法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1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2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法学研究 103

三、一分为二的阶级分析方法用于法学研究 105

四、法学研究要运用整体化、系统化的方法 107

五、法学中的多维意识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109

第二节 比较宪法学的对象、研究方法和体系 111

一、比较宪法学的对象 112

二、比较宪法学的研究方法 114

三、比较宪法学的体系 120

第三节 制度、体制和法 122

一、社会基本制度、市场经济与法的关系 122

二、制度与体制分析方法的应用 124

三、克服法学研究中的两种不正确的理论倾向 135

四、进行平等和自由的讨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37

第三章 分清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和西方议会民主与法制的界限 139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的胜利 139

一、中国人民为争取社会主义民主而进行的斗争 139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历史类型的民主 143

三、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150

第二节 民主问题辨析 154

一、民主有内容和形式之分 155

二、民主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156

三、民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159

四、民主归根结底是一种手段 161

五、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证 161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法学学科中的应用 164

第一节 国家与法律的继承性 164

一、社会主义的国家与法律更具优越性 165

二、社会主义的国家与法是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的反映 165

三、国家与法律的继承性的实践 16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来源与科学的法制观念 171

一、我国法学的源流 171

二、关于树立科学的法制观念 174

三、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175

四、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制建设 17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 176

一、解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走向完善 177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及其难以克服的缺陷 179

三、市场经济必将为社会主义法制带来繁荣 181

第四节 法律的功能与价值 185

一、法律的功能与价值的内含 185

二、法律的基本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186

三、法律的价值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189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的功能和价值 192

第五节 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是法律的核心构成 194

一、法律规范 194

二、法律关系 197

三、对法律规范和法律关系实行拆解的意义 200

第六节 法治和人治,法制和专制 204

一、我国的法治与法制 205

二、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 207

第七节 关于法理学的几个观点 210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 210

二、上个世纪50年代的苏联法学 211

三、资产阶级法学 213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214

第五章 法与政治 216

第一节 法律与国家 216

一、国家机器的软件与硬件 216

二、有国家才有法,有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法 218

三、由国家权力分配法律的权利和义务 220

第二节 法与阶级 221

一、法律同阶级和阶级斗争相联系 221

二、坚持法的阶级性并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223

三、掩盖和否定法的阶级性是剥削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手段 225

第三节 法律与政党 227

一、法律是实现执政党纲领的工具 227

二、党的纲领与现实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 228

第四节 法律与民族 231

一、不同国家的法律为不同的民族关系服务 231

二、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与法律 232

第五节 法律与世界 234

一、国内法的延长 234

二、扩大国际合作和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 236

第六节 法学研究要树立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的观念 238

一、基本路线是我国法律的灵魂 238

二、“一个中心” 238

三、“两个基本点” 239

四、法学研究不能离开政治 241

第六章 法律与经济 243

第一节 法律与经济制度 243

一、经济制度创造法律为自己服务 243

二、法律随着经济制度的更替而更替 245

第二节 法律与经济体制 247

一、把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相区别 247

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法制建设 249

三、市场经济与民主法制建设 250

四、法律与经济规律 252

第三节 国家实现管理经济职能的手段 255

一、规范市场的微观经济行为 255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 257

第四节 法律与经济相关的各种不同观点 258

一、所谓法律是社会存在,法律是社会意识的划分 259

二、所谓“法律是共同意志”的反映 259

三、“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到底是怎么回事? 260

四、所谓推动“契约社会”的早日到来 262

五、市场经济与法律的有关问题 263

第七章 法律与文化 275

第一节 法律是意识形态的力量 275

一、意识形态的力量化 275

二、法律的意识 277

三、法律的解释 279

第二节 法律与道德、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 280

一、法与道德 280

二、法律与宗教 283

三、法律与其他意识形态 284

第三节 法律与科学技术 286

一、第一生产力与知识产权 287

二、科学技术与法制手段的进步和法制领域的扩充 289

第四节 法律文化 290

一、法律文化的内涵 291

二、法学之作为法律文化 292

三、法律与语言、逻辑 293

第五节 资产阶级法学流派评述 294

一、自然法学派 295

二、历史法学派 296

三、社会法学派 298

四、分析法学派 299

五、纯粹法学派 300

六、几点评论 302

第八章 法与社会 305

第一节 法律与劳动 305

一、剥削制度下的法律与劳动 305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法律与劳动 307

第二节 法律与婚姻家庭 309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310

二、法律与婚姻家庭 312

三、法律与性 314

第三节 法律与社会保障 316

一、社会保障的意义 316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317

第四节 法律与环境保护 319

一、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 319

二、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法律 320

第五节 法与上述领域关系的不同观点 321

一、所谓法律社会学的世纪成就说 321

二、关于社会分配的五种形式说 322

三、关于法律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说 323

后记 324

结束语 依法治国——十八大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33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