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大变革时代的哲学
大变革时代的哲学

大变革时代的哲学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伟平
  • 出 版 社: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219103562
  • 页数:387 页
图书介绍:该书是主要围绕什么是哲学、哲学的价值、哲学与时代问题、当代哲学的价值论转向、价值论如何改变哲学、如何创建当代“中国价值”、信息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价值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主题展开,该书既注重理论阐释,又深具现实关怀,力图在哲学视域中解析当下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思辨明晰,对社会现象的解读深刻而透彻。
《大变革时代的哲学》目录

导论 变革时代的“时代精神” 1

一、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

二、人类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 5

三、通过创新推进哲学的时代化 11

第一篇 现代哲学的价值论转向 17

第一讲 哲学:时代精神的精华 17

一、哲学是什么? 17

二、哲学是“科学”? 22

三、“哲学就是哲学史” 26

四、哲学之“是”与“应该” 33

五、哲学的素养与境界 37

第二讲 洞悉价值世界的奥秘 41

一、价值究竟是什么? 42

二、事物的价值 48

三、人的价值 53

四、价值的主体性 57

五、价值的客观性与绝对性 63

第三讲 现代哲学的价值论转向 68

一、“拟科学”的哲学面临困境 69

二、哲学的价值维度重新进入视野 76

三、生活实践中价值问题的突显 80

四、简要的结论 84

第四讲 价值论如何“改变”哲学 86

一、从中国价值论兴起谈起 87

二、价值论与认识论的学术差异 93

三、价值论对哲学的实质性改变 98

第五讲 作为价值哲学的马克思哲学 104

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价值意蕴 105

二、马克思价值哲学的主题 118

三、马克思价值哲学的当代意义 128

第二篇 信息时代的哲学思考 137

第六讲 信息科技、互联网与信息社会 137

一、信息科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范式 137

二、信息技术范式与信息社会的来临 145

三、作为新型技术社会形态的信息社会 152

第七讲 信息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158

一、信息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何以可能? 159

二、信息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具体内容 164

三、以信息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为指导建构信息社会 173

第八讲 知识经济:机遇与挑战 179

一、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来临 179

二、知识经济的社会效应 186

三、所有权与剥削问题 192

四、“数字鸿沟”与新的社会平等 196

五、新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分裂 200

第九讲 信息社会的伦理反思 207

一、信息伦理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208

二、信息时代面临的伦理挑战 215

三、信息伦理建设的基本方略 224

第十讲 信息时代人的新机遇 231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基础 231

二、自由时间与人的发展 234

三、平等发展的可能性 236

四、自主发展的新空间 240

五、对人自身的重构与塑造 242

第十一讲 信息时代人的新异化 248

一、作为工具的技术对人的异化 248

二、新经济对人的排斥与异化 252

三、政治上“被边缘化”、被操纵 255

四、虚拟交往与人际交往的新异化 258

五、网瘾:一种新的心理疾患 261

第三篇 立足时代的哲学实践 267

第十二讲 创建当代“中国价值” 267

一、为什么要创建当代“中国价值” 268

二、当代中国价值观转型的特点与趋势 272

三、当代“中国价值”建设的可能路径 281

第十三讲 当代中国道德亟待重建 294

一、道德与老人一起“摔倒了” 295

二、启动社会系统工程“扶老人” 299

三、以建设的姿态“扶道德” 304

第十四讲 全球化时代的东亚价值观 309

一、东亚价值观的基本特质和现实意义 310

二、近代以来关于东亚价值观的认知变化 314

三、全球化时代东亚价值观的综合创新 323

第十五讲 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交流 326

一、文化多样性及其意义 327

二、坚持文化主权,弘扬民族文化 331

三、跨文化交流、对话与合作 336

四、“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 340

第十六讲 后工业时代呼唤生态文明 347

一、扬弃偏执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348

二、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355

三、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 359

第十七讲 当代中国哲学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367

一、“真理标准大讨论”与当代中国的历史性转折 368

二、哲学的进步与中国的发展 372

三、当代中国的“顶层设计”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的创建 377

后记 38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