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与协调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春梅著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64171858
  • 页数:2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江苏省为案例,从空间相关性视角研究区域经济健康发展问题。本书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集成多种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过程、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特征、空间极化结构模式、演化规律和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可望丰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为省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为中国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与协调发展》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概念辨析与界定 1

1.1.1 极化 1

1.1.2 经济极化 1

1.1.3 经济空间极化 2

1.1.4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 2

1.2 选题背景 3

1.2.1 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对集聚现象凸显 3

1.2.2 空间处理方法的发展为经济空间极化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4

1.2.3 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现象具有典型性 4

1.3 研究目标 5

1.3.1 构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研究的分析框架 5

1.3.2 探析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及其演化的规律 5

1.3.3 探析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态势及其演化的规律 5

1.3.4 探析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布局及其演化的规律 5

1.3.5 探析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及其演化的规律 6

1.3.6 揭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 6

1.3.7 探索区域经济空间优化发展的对策 6

1.4 研究意义 6

1.4.1 理论意义 6

1.4.2 实践意义 7

1.5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7

1.5.1 研究方法 7

1.5.2 本书框架 8

1.5.3 技术路线 10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

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2

2.1.1 相关研究的历史阶段梳理 12

2.1.2 相关研究的内容体系梳理 15

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1

2.2.1 相关研究的历史阶段梳理 21

2.2.2 相关研究的内容体系梳理 23

2.3 江苏省相关研究进展 30

2.3.1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 30

2.3.2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 31

2.4 评述与展望 32

2.4.1 相关研究的特点 32

2.4.2 相关研究的不足 33

2.4.3 未来研究的展望 34

第3章 相关理论基础 36

3.1 经济空间——均质与非均质的有机统一 36

3.1.1 均质空间分析 37

3.1.2 非均质空间分析 38

3.1.3 均质与非均质有机统一的空间分析 39

3.2 扩展的要素禀赋理论 39

3.2.1 要素禀赋内涵的扩展 40

3.2.2 要素禀赋的集聚与扩散规律 40

3.2.3 要素禀赋集聚与扩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1

3.3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 42

3.3.1 维多恩-卡尔多法则 42

3.3.2 基于非均衡力的循环累积因果律 43

3.4 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 44

3.4.1 增长极理论 44

3.4.2 区域发展极化论 46

3.4.3 中心-外围理论 48

3.5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49

3.5.1 基本假设 50

3.5.2 主要内容 50

3.5.3 基本结论 52

3.6 含有空间维的区域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53

3.6.1 全域溢出模型 53

3.6.2 局部溢出模型 57

3.7 相关理论评述 61

第4章 案例区域选取及其分析框架 62

4.1 研究区域 62

4.1.1 基本概况 62

4.1.2 行政区划 63

4.2 资料来源和数据处理 64

4.2.1 资料来源 64

4.2.2 数据预处理 64

4.2.3 建立数据库 65

4.3 分析框架 65

4.4 本章小结 67

第5章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 68

5.1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测度方法 68

5.1.1 空间基尼系数 68

5.1.2 空间极化指数 69

5.2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 69

5.3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演化 70

5.3.1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演化分析方法 70

5.3.2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演化特征 73

5.4 本章小结 86

第6章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态势 88

6.1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态势分析方法 88

6.1.1 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 88

6.1.2 半变异函数分析 89

6.1.3 趋势面分析 90

6.2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态势 90

6.2.1 全局形成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与较低地区分别相对集聚态势 90

6.2.2 不同正交方向上空间极化态势不同 92

6.3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态势演化 94

6.3.1 全局空间集聚分布态势逐渐增强 94

6.3.2 正交方向上极化范围呈增大趋势但极化效应呈先增加后减小态势 97

6.4 本章小结 101

第7章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布局 103

7.1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布局分析方法 103

7.1.1 全局多项式插值法 103

7.1.2 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 103

7.2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布局 104

7.2.1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较低地区分别集聚在南部和北部地区 104

7.2.2 High-High和Low-Low区域分别集聚在苏锡常和苏北地区 104

7.3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布局演化 106

7.3.1 全局经济重心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南转移的趋势 106

7.3.2 High-High和Low-Low区域范围不断变化 107

7.4 本章小结 109

第8章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 110

8.1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分析方法 110

8.1.1 空间间隔自相关图 110

8.1.2 全局空间极化结构构建体系和构建方法 111

8.1.3 局部空间极化结构构建体系和构建方法 112

8.2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 113

8.2.1 空间极化具有结构性(规律性)特征 113

8.2.2 空间极化呈现多核心结构形态 114

8.2.3 全局形成“集极-孤极-外围”空间极化结构 115

8.2.4 局部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不同 121

8.3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演化 131

8.3.1 全局空间极化结构性增强 131

8.3.2 全局空间极化一直呈多核心结构状态 132

8.3.3 全局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强化 134

8.3.4 局部地区空间极化结构的演化方向不同 140

8.4 本章小结 157

第9章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机制 159

9.1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机制分析方法 159

9.1.1 面板数据模型 159

9.1.2 空间滞后模型 160

9.1.3 空间误差模型 161

9.1.4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161

9.2 影响因子的确定 161

9.2.1 理论假设与变量选择 161

9.2.2 影响因子的确定 163

9.3 影响因子模型构建及模拟 163

9.3.1 生产函数选择 164

9.3.2 影响因子模型构建 164

9.3.3 影响因子模型模拟 165

9.4 影响因子的贡献作用分析 171

9.4.1 不同影响因子的贡献作用不同 171

9.4.2 同一影响因子的局部贡献作用不同 172

9.5 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分析 179

9.5.1 从影响因子性质的视角分析 179

9.5.2 从空间相互作用的视角分析 190

9.6 本章小结 195

第10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197

10.1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存在问题 197

10.1.1 尚未形成全局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体系 197

10.1.2 局部地区间空间极化结构的发育程度差距悬殊 198

10.2 区域经济空间优化原则 199

10.2.1 适度极化原则 199

10.2.2 空间正义原则 200

10.2.3 因地制宜原则 200

10.2.4 因时制宜原则 201

10.2.5 统筹兼顾原则 201

10.3 区域经济空间优化目标 202

10.3.1 构建全局一体化的网络状结构体系 202

10.3.2 缩小局部地区间空间极化结构发育程度差距 202

10.4 区域经济空间优化策略 203

10.4.1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及评价 203

10.4.2 区域经济空间优化发展具体举措 205

10.5 本章小结 206

第11章 结论与展望 208

11.1 主要研究结论 208

11.2 可能的创新点 213

11.3 不足与展望 214

参考文献 215

后记 2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