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
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

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喻厚伟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20120302
  • 页数:191 页
图书介绍:中国消费文化的变迁和城镇化进程分不开,在消费文化的历史性变迁过程中,城镇化的因素不可忽视。本书借鉴中西方各种消费文化理论,主要是为研究中国之情况。本书注重一般理论层面的阐述与中国的特殊情况相结合,注意区分西方情况与中国的不同,注意区分历史情况与现实的不同,特别是,由于中国的城镇化是一个未完成的过程,本书还进一步讨论其与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金融化以及生态化的深层互动给人们的消费文化带来的当下实际影响与未来的可能影响。就具体思路而言,本书通过探寻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和路径,回顾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的历史关系,认清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的现实关联及思考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的未来走向,其目的是要寻找通过建设新型的城镇化来引导消费文化健康发展。本书从总体性的层面来讨论消费文化。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总体性存在,其自身的变迁过程是本书的研究对象。城镇化通过一定形式的路径、通道来实现对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这些路径、通道是通过多样式的中介为载体的。生产和生活是人类生存的两大历史主题,城镇化主要是通过这两条路径来实现对消费文化的影响。一是,城镇化通过影响生产方式来形塑消费文化;二是,城镇化通过影响
《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意义 2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3

一 西方消费文化研究的视角、代表人物及观点 3

二 马克思消费文化理论 12

三 中国消费文化理论研究 19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22

一 研究思路 22

二 研究方法 23

三 创新之处 24

第二章 城镇化影响消费文化变迁的路径分析 25

第一节 路径分析的方法论原则 25

一 消费文化的意蕴 25

二 城镇化的维度 29

三 总体性与中介的统一:一种方法论的建构 30

第二节 生产方式中介路径分析 32

一 城镇化推动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33

二 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消费文化变迁 36

三 空间生产是生产方式中介影响消费文化的主要形式 39

第三节 生活方式中介路径分析 45

一 城镇化影响生活方式进而影响消费文化 45

二 日常生活批判维度下城镇化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54

第三章 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的历史关系 63

第一节 乡村经济主导下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 64

一 前现代城乡关系特点下的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 64

二 乡村经济主导下消费文化的逆向传播 69

三 城镇发展推动城乡生活方式的改变进而推动消费文化的改变 72

第二节 现代城镇化萌芽时期的消费文化变迁 82

一 城乡关系逆转背景下的近代城镇化 82

二 新的生产方式催生新的消费风格 84

三 新的生活方式带来新的消费文化 88

第四章 城镇化和消费文化的现实关联 93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城镇化与消费文化 93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十年的城镇化 93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化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及由此对消费文化产生的影响 95

三 新的生产方式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及消费文化 99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对生产方式的重构及“消费社会”的勃兴 103

一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空间生产及生产方式的重构 103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推动社会发展阶段逐渐进入“消费社会” 113

第三节 “消费社会”生活方式变更 124

一 城镇化背景下“消费社会”的生活主体 124

二 城镇化背景下“消费社会”的生活时空 129

第四节 “消费社会”背景下城镇化之于消费文化变迁 133

一 短缺向丰沛、大众向个性、使用价值向符号意义的跨越 135

二 消费观念从生活必需品消费到多元消费、从工具性到目的性、从崇尚节俭到追逐时尚 144

三 消费方式从即时消费、低端消费、线下消费转向即时与超前、低端与高端、线下与线上消费并存 147

四 当前消费文化的总体评价 149

第五章 城镇化与消费文化的未来走向 152

第一节 生产方式革新构建健康消费文化 152

一 需求侧主导的生产方式容易导致消费文化的异化 153

二 供给侧改革:引导生产生态化和消费文化回归健康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157

第二节 生活方式革新构建健康消费文化 161

一 现代城镇化某种程度上禁锢主体自由而全面发展进而诱发消费文化异化 162

二 未来城镇化应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着手引导消费文化健康发展 166

第六章 结语 172

第一节 主要结论 172

第二节 研究展望 174

参考文献 176

附录 调查问卷 18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