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总卷  上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总卷  上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总卷 上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7030261991
  • 页数:540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总卷 上》目录

第一篇 现状与背景 3

第一章 自然概况 3

第一节 地质地貌 3

一、地质概况 3

二、地貌特征 7

三、地貌分区与土壤侵蚀 20

第二节 气候 38

一、气候的基本特征 38

二、气候区划与区域气候特征 42

三、降雨与土壤侵蚀 51

四、风力与土壤侵蚀 60

第三节 水文与水资源 62

一、流域与水系 62

二、河川径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66

三、主要河流水沙特征 75

第四节 土壤 89

一、土壤类型 89

二、土壤分布规律与分区 100

三、全国土体厚度及其空间分布 109

四、主要土壤的可蚀性 112

第五节 植被 124

一、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124

二、植被分区与植被特征 129

三、植被变化与土壤侵蚀 143

参考文献 150

第二章 社会经济概况 154

第一节 人口 154

一、人口增长 154

二、人口分布 157

三、人口与土壤侵蚀 165

第二节 土地资源和利用 168

一、土地资源概况 168

二、土地利用 172

三、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 179

四、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 179

第三节 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181

一、经济发展水平 181

二、产业结构 183

三、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 186

四、经济发展与土壤侵蚀 188

参考文献 190

第三章 土壤侵蚀演变 191

第一节 西汉前后 191

一、原始农业时期基本维持自然侵蚀 191

二、西汉时期开始土壤侵蚀凸显于我国北方地区 193

第二节 唐宋之际 194

一、麦、粟等旱粮作物在丘陵山区的广泛种植 195

二、茶树种植 196

三、商业采伐林木 196

第三节 清中叶以后 197

一、南方地区 198

二、黄土高原地区 201

三、东北和内蒙古地区 202

第四节 1949年以后 203

一、20世纪50~70年代开垦荒地和森林砍伐使土壤侵蚀加剧 203

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土壤侵蚀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但出现新型的侵蚀 204

三、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水土保持措施初见成效 207

参考文献 210

第二篇 防治成效与经验教训第四章 水土保持发展历程 215

第一节 古代水土保持 215

一、古代对水土流失现象的认识 215

二、古代水土保持思想及观点 216

三、古代主要水土保持措施 218

第二节 萌芽起步阶段 220

一、政策和机构 221

二、学科的初步确立 221

三、科学实验及推广工作 222

第三节 示范推广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222

一、普遍号召并重点试验试办 223

二、逐步推广 225

三、掀起高潮 229

四、停滞调整 232

五、开展基本农田建设 234

第四节 小流域综合治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 237

一、水土保持工作的恢复加强 237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提出 239

三、户包治理小流域的兴起 240

四、重点防治工程的启动 242

五、科技教育的振兴 244

六、监督管理工作的起步 245

第五节 依法防治阶段(20世纪90年代) 246

一、水土保持法的颁布 246

二、水土保持法的实施 248

三、加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250

四、深化水土保持改革 251

第六节 全面发展阶段(1997年之后) 254

一、水土保持战略地位提升 254

二、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快 257

三、预防监督工作深入广泛开展 258

四、生态自然修复的提出和实施 261

五、监测预报工作加强 262

第七节 新时期水土保持展望 263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263

二、科学发展观为水土保持提供了思想动力 263

三、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提供了广阔空间 264

四、各地开创性的工作为水土保持提供了实践经验 264

五、水土保持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265

参考文献 265

第五章 防治工作与成效 267

第一节 水土保持机构 267

一、水土保持领导机构 267

二、水土保持管理机构 268

三、水土保持监测机构 270

四、水土保持科研机构 271

五、水土保持教育机构 274

六、水土保持学术团体 278

第二节 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279

一、八片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 279

二、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282

三、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284

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287

五、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项目 290

六、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水土保持项目 293

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 296

八、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 300

九、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 301

十、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304

十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 309

第三节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 310

一、预防监督的主要任务 311

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及其成效 311

第四节 水土保持监测预报 319

一、监测概述 319

二、监测主要成果 321

三、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 323

四、监测技术研究与开发 324

五、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典型 325

第五节 水土保持科技成果 328

一、主要科技成果 328

二、水土保持标准规范 346

三、水土保持科技专著 348

四、水土保持科技刊物 354

第六节 水土流失防治成效 355

一、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355

二、水土流失防治成效 356

参考文献 360

第六章 主要经验与问题 361

第一节 主要防治经验 361

一、依法开展预防监督,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361

二、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372

三、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实现三大效益相统一 375

四、以重点工程为依托,集中连片、规模推进 379

五、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促进生态的自我修复 382

六、根据不同类型区特点,科学确定治理模式 390

第二节 主要管理经验 402

一、科学规划,坚持不懈开展治理 402

二、加强领导,强化部门统筹协调 405

三、依靠政策,调动社会力量投入 409

四、广泛宣传,增强全民水保意识 415

五、严格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效益 418

第三节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历史教训 421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22

二、值得吸取的主要历史教训 431

参考文献 432

第三篇 新时期水土保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第七章 水土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435

第一节 水土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435

一、水土资源的概念 435

二、水土资源的特性 437

三、水土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439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442

一、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孕育物质资源 442

二、生态环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源泉 443

三、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息繁衍的动力 445

第三节 中国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447

一、水土资源形势严峻 447

二、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450

第四节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 454

一、水土保持的内涵及特性 454

二、水土保持是实现“两个可持续”的有效途径 459

三、水土保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61

第八章 水土保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手段 466

第一节 人与自然 466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466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68

三、水土资源是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因素 472

第二节 水土流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473

一、水土流失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重要表现 474

二、水土流失降低大自然的人口承载力 475

三、水土流失加速资源短缺 476

四、水土流失引发生态危机 477

第三节 水土保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 478

一、人与自然和谐是水土保持的核心理念 478

二、水土保持科学统筹水土资源,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479

三、水土保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481

第九章 水土保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 484

第一节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 484

一、我国山区发展的重要性 484

二、水土流失是制约山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487

三、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根本出路 490

第二节 水土保持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496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496

二、转变生产方式 502

三、实现区域经济增长 504

第三节 水土保持推动社会进步 506

一、水土保持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506

二、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509

三、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 510

第十章 水土保持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大计 513

第一节 水土保持与江河治理 513

一、江河水患 513

二、水土流失与洪水灾害 516

三、水土保持是整治江河、防治洪灾的治本之策 517

第二节 水土保持与粮食安全 519

一、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519

二、水土流失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522

三、水土保持是整治国土、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525

第三节 水土保持与饮水安全 528

一、我国饮水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528

二、水土流失对饮水安全的影响 530

三、水土保持是保障饮水安全的有效途径 531

第四节 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 532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532

二、水土资源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534

三、水土保持是中华民族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536

参考文献 53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