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研究
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研究

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玉云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11705006
  • 页数:2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式的系统研究,阐述了工农联盟思想的萌芽、发展及成熟历程和基本内容,以及在新时期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研究》目录

导论 1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1

二、文献资料和研究方法 6

三、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 9

第一章 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的形成条件 1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14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工农联盟理论的继承 16

一、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及农民的革命性 17

二、工农联盟的现实基础 18

三、工农联盟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与教育农民的问题 19

四、东方落后国家里工农联盟问题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性 22

第三节 对中国工农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 26

第二章 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33

第一节 “大革命”前后的革命实践与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的雏形 34

一、“从工人运动起家” 34

二、农民问题的理论建树 41

第二节 中国革命新道路与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的形成 58

一、从城市到乡村: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 60

二、毛泽东对工运农运关系和城市乡村关系的辩证处理 62

第三节 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的成熟与发展 69

第三章 工农联盟的现实基础和历史使命 73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农联盟的现实基础和历史使命 74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农联盟的现实基础和历史使命 77

第三节 工农联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长期性 80

第四章 工农联盟与工人阶级的领导 83

第一节 领导农民: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 84

第二节 工农联盟需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原因分析 86

一、劳动者与小私有者:农民阶级的二重性特点 87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91

第三节 半无产阶级(贫农)是不是领导阶级 93

第四节 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对农民领导权的实现途径 98

一、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坚决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力争胜利 98

二、给农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99

三、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农民的又一关键 107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对于工农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111

第五章 工农联盟的实现形式与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115

第一节 工农政治联盟与统一战线 116

一、统一战线内的两个联盟 116

二、工农联盟在两个联盟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117

第二节 工农军事联盟与武装斗争 119

一、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20

二、政治训练:保持工农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法宝 121

第三节 工农思想文化联盟与党的思想建设 125

一、工农文化统一战线中农民的非无产阶级意识问题 125

二、党的思想建设对于工农思想文化联盟的关键性意义 131

三、毛泽东对民粹主义和“农业社会主义”的批判 139

第六章 工农联盟与国家政权 147

第一节 政权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集中总结 148

一、从“工农民主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 148

二、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158

第二节 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完成其历史使命的保证 160

第七章 “中国工业化道路”语境下的工农关系 167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时期工农联盟的基础 168

一、农业合作化:工农联盟新的物质利益基础 168

二、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需要 175

三、农业合作化:改造农民和农民意识的组织保证 180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道路”内涵与社会主义工农业关系 182

一、工业化是毛泽东的一贯追求 182

二、“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 186

第三节 农村工业化:工农发展和城乡发展战略的一个新思路 198

第八章 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在新时期的指导意义 207

第一节 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石 208

一、工农的民主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性的体现 208

二、工农的政治参与和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果的享有 209

第二节 工农联盟是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指导方针 212

一、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领导农民的物质利益原则 213

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 217

第三节 思想政治文化工作在巩固工农联盟中的“生命线”作用 220

一、“严重的问题”仍然是教育农民 220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 222

三、不断创造适应新形势下的工农联盟新形式 224

结束语 229

参考文献 2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