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河南省小秦岭金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及采矿诱发地质灾害研究
河南省小秦岭金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及采矿诱发地质灾害研究

河南省小秦岭金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及采矿诱发地质灾害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新华等编著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34945372
  • 页数:111 页
图书介绍:
《河南省小秦岭金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及采矿诱发地质灾害研究》目录

1 前言 1

1.1 任务来源 1

1.2 目的任务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2

1.3.2 GIS在地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4

1.3.3 我国矿渣泥石流灾害研究及防治现状 5

1.3.4 难点分析 6

1.4 工作方法和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7

1.4.1 工作方法 7

1.4.2 技术路线 8

1.4.3 参加人员及致谢 8

2 矿区自然与地质环境条件 9

2.1 地理位置 9

2.2 地形地貌 9

2.3 水文气象条件 9

2.3.1 水文条件 9

2.3.2 气象条件 10

2.4 地层岩性 11

2.5 地质构造与岩浆活动 11

2.5.1 地质构造 11

2.5.2 岩浆活动 12

2.6 金矿成矿时代 12

2.7 地震 13

2.8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 13

3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14

3.1 矿山开采现状调查 14

3.2 开采过程中排放矿渣废水调查 19

3.3 矿山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20

4 矿山地质灾害调查 24

4.1 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 24

4.1.1 崩塌 24

4.1.2 滑坡 24

4.1.3 泥石流 25

4.1.4 地面塌陷 25

4.1.5 地裂缝 26

4.2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26

4.3 地质灾害发生特征分析 27

4.4 泥石流灾害成因分析 27

4.4.1 泥石流启动的概念 28

4.4.2 自重力引起引力平衡破坏 29

4.4.3 矿渣在暴雨激发下的渗透液化 29

4.4.4 降水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分析 30

4.4.5 坡面矿渣泥石流启动的力学分析 31

4.4.6 沟道人为泥石流启动的力学分析 32

5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34

5.1 评价单元划分 34

5.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5

5.2.1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 36

5.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36

5.2.3 评价指标信息的获取 38

5.2.4 评价标准的分级 39

5.3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0

5.3.1 主观赋权方法 41

5.3.2 客观赋权方法 42

5.4 评价方法介绍 44

5.4.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44

5.4.2 灰色关联评价方法 45

5.4.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评价方法 48

5.4.4 物元评价方法 50

5.4.5 四类评价方法的比较 54

5.5 评价结果分析 54

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64

6.1 评价思路 64

6.2 评价模型的建立 64

6.2.1 评价方法原理介绍 64

6.2.2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赋值 65

6.2.3 评价程序 65

6.2.4 评价级别的确定 65

6.2.5 评价指标的权重 66

6.3 评价结果及分析 67

7 矿山泥石流专题研究 69

7.1 矿山泥石流特点及研究方法 69

7.1.1 泥石流及其形成 69

7.1.2 泥石流的分类及特征 71

7.1.3 矿山泥石流特点 74

7.1.4 矿山泥石流研究方法 75

7.2 小秦岭金矿区矿渣泥石流形成的环境 76

7.2.1 矿渣泥石流形成的地质环境 76

7.2.2 矿山建设激发了矿渣泥石流的发生 80

7.2.3 矿区泥石流发育现状 81

7.3 小秦岭金矿区矿渣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82

7.3.1 地形地貌特征 83

7.3.2 松散固体物质补给条件 83

7.3.3 降水汇流条件 84

7.4 小秦岭金矿区矿渣泥石流堆积数值仿真模拟 85

7.4.1 数学模型的建立 85

7.4.2 泥石流堆积数学模型的数值解法 89

7.4.3 小秦岭金矿区矿渣泥石流堆积数值模拟 92

7.5 小秦岭金矿区矿渣泥石流堆积预测及防治对策 94

7.5.1 预报方案 95

7.5.2 预报成果 95

7.5.3 小秦岭金矿区矿渣泥石流的防治 97

8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 104

8.1 建立矿山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104

8.2 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104

8.3 强化对矿山采矿活动的全程管理 105

8.4 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保障体系 105

8.5 加强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及信息化技术研究 106

8.6 注重综合治理、提高综合效益 106

8.7 新建矿山要坚持地质环境保护审批制度 107

8.8 加强科普宣传、增强公众意识 107

9 结论 108

参考文献 11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