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族关系史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伍新福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43864177
- 页数:588 页
绪论 1
第一章 湖南远古人类和先秦时代族群 1
第一节 湖南境内最初的先民 1
一、湖南旧石器文化和古人类化石 2
二、新石器时代湖南的先民 9
三、蚩尤九黎族南迁和炎帝、祝融族入湘 27
第二节 先楚时代湖南居民与族群(公元前21世纪—前770年) 34
一、三苗、“荆蛮”及其同中原王朝的关系 35
二、湖南境内的古越人、濮人 51
三、中原华夏族人的早期南迁 58
第三节 楚国时期湖南的民族状况(公元前770—前221年) 63
一、楚人 64
二、“蛮”、“濮”族和越人、巴人 83
第二章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湖南民族与民族关系(公元前221—公元589年) 96
第一节 湖南汉民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97
一、汉民族的形成 97
二、全国重心开始南移与湖南汉民族的初步发展 102
第二节 “蛮夷”民族的分布及变迁 106
一、秦汉时期的“蛮” 106
二、三国、魏晋和南北朝的“蛮”、“傜”、“僚” 113
第三节 中央王朝对湖南“蛮夷”族的控制和治理 118
一、武力“征讨”和军事镇戍 118
二、郡县建置和“以蛮夷治蛮夷” 121
三、赋税徭役 125
四、开发与“化导” 127
第四节 湖南“蛮夷”民族的反抗斗争 129
一、相单程起义和马援葬身“五溪” 129
二、“澧中蛮”、“溇中蛮”的反抗斗争和桓帝年间“蛮夷”起义 132
三、“蛮夷”民族的反抗与吴、蜀、魏在“武陵五溪”的争斗 137
四、晋代湖南“蛮夷”民族的起事 139
五、南朝时期湖南“蛮夷”民族的反抗斗争 140
第三章 隋唐五代两宋时期湖南民族和民族关系(公元589—1279年) 144
第一节 汉民族的变迁和发展 145
一、人口变迁 145
二、北方和中原人口大批南迁 148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分布与变迁 150
一、“蛮” 150
二、“傜”、“苗” 155
三、“僚”、“仡伶” 158
第三节 封建王朝对湖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 161
一、郡县制与羁縻州制 161
二、地方兵制和军事防戍 166
三、赋税和“入贡”制 169
第四节 “溪州铜柱”和“开梅山”、“经制”“南江诸蛮” 171
一、马楚同湖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与“溪州铜柱” 171
二、宋王朝“开梅山”和“经制”“南江诸蛮” 178
第五节 湖南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和抗金名将杨再兴 182
一、张伯靖领导的辰、锦、叙州“蛮”起义 182
二、“北江诸蛮”的起事 186
三、李金、陈峒起义 189
四、抗金名将杨再兴 192
第四章 元明时期湖南民族和民族关系(公元1271—1644年) 195
第一节 汉民族的发展及内部结构的嬗变 197
一、元代人口与汉民族的发展 197
二、明代人口与湖南汉民族结构的大变迁 200
第二节 湖南境内少数民族的沿革变迁 204
一、元代的“蛮”、“苗”、“傜”、“僚”(仡伶) 204
二、明代的“蛮”、“土”、“苗”、“傜”、“洞蛮”和“洞苗”(侗) 208
三、回、维吾尔、壮、白等民族进入湖南 219
第三节 民族地区行政军事建置和土司制度的形成发展 225
一、行政建置和军事体制 225
二、土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30
第四节 “生苗”区的形成与明代的堡哨、“边墙” 239
一、“生苗”与“苗疆” 239
二、堡、哨建置 243
三、“边墙”的兴废 249
四、堡哨和“边墙”的历史评价 254
第五节 少数民族起义和反抗斗争 257
一、元末吴天保、杨留总起义 257
二、明初的反抗斗争 260
三、明中后期的反抗斗争 263
第六节 “苗军”“勤王”报国和湖广土兵抗倭 271
一、“苗帅”杨完者及其“苗军”“勤王”报国 271
二、湖广土兵江浙抗倭 274
第七节 汉文化的传播与湖南少数民族第一批文人 279
一、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兴起 279
二、湖南历史上第一批少数民族文人 282
第五章 清代湖南民族和民族关系(公元1644—1911年) 286
第一节 民族结构及变迁 288
一、汉族 288
二、土家族 292
三、苗族 294
四、瑶族 298
五、侗族 302
六、回、维吾尔、白、壮等民族 305
第二节 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 307
一、清初的“招抚”和羁縻政策 307
二、“改土归流”的实施 311
三、“生苗”区的“开辟” 315
第三节 粟贤宇、杨清保领导的苗、瑶、侗民族起义 320
一、起义原因 320
二、起义经过 323
三、起义影响 328
第四节 乾嘉苗民大起义 332
一、起义的酝酿和爆发 332
二、起义军胜利进攻和清军疯狂反扑 334
三、“吴王”政权的建立和起义军坚持斗争 337
四、平陇保卫战和起义最后失败 340
五、“善后”措施 343
第五节 “苗防”与“屯政” 344
一、建碉筑卡和“修边” 345
二、“均田屯丁”和“屯租”制 350
三、“防范”与“化导” 358
第六节 清代后期湖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 361
一、封建经济的发展 361
二、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和资本主义因素萌芽 369
三、赵金龙、雷再浩领导的瑶民起义 371
四、苗、土家、侗、白等民族的反抗斗争 377
第七节 湖南少数民族在反抗列强侵略的前线 386
一、回族将领郑国鸿与定海共存亡 386
二、苗族将领杨岳斌率“苗疆”子弟兵援台抗法 388
三、土家族将领罗荣光血溅大沽口 392
第八节 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民族习俗的变迁 395
一、民族地区教育的初步发展 395
二、少数民族文人及其诗文创作 406
三、清王朝的强制“移风易俗”政策与民族习俗变迁 423
第六章 民国时期湖南民族和民族关系(公元1911—1949年) 430
第一节 人口与民族 431
一、人口增减与汉族居民变迁 431
二、少数民族人口与分布 435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湖南少数民族 440
一、近代革命思潮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中的传播 440
二、凤凰辛亥起义与湘西“光复” 444
第三节 民国前期的湖南少数民族 452
一、民族地区的“护国”、“护法”斗争 452
二、军阀混战和陈渠珍在湘西的割据统治 456
三、民族地区的农民运动 459
四、苏维埃运动和红军的斗争 465
第四节 国民党对湖南少数民族的统治 472
一、国民党在湖南民族地区统治的确立 472
二、国民党政府有关少数民族的观念和政策及其在湖南的实施 474
三、“国民代表大会”与“土著民族”问题 485
第五节 “革屯”运动和各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 489
一、湘西苗民“革屯”运动 489
二、抗役、抗捐和“反蒋”斗争 500
第六节 湖南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 507
一、国民党一二八师血战嘉善、沽塘 507
二、暂五师、暂六师抗战史绩 511
三、“湘南瑶民请缨抗日军”和瑶族的抗日斗争 517
四、湖南土家族人民积极参加抗日战争 519
五、湖南回族人民的抗日活动 520
第七节 民国后期湖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 522
一、经济发展状况 522
二、国民党横征暴敛强化统治 536
三、“三二”事变,土匪蜂起,社会动荡不安 544
四、湖南少数民族为最后解放而斗争 549
第八节 文化与习俗 554
一、学校教育 554
二、书面文学与学术研究 562
三、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578
- 《SQL与关系数据库理论》(美)戴特(C.J.Date) 2019
- 《中国少数民族唢呐教学曲选》胡美玲编 2019
- 《甘肃民族民间歌曲全集 第2卷 酒泉市卷》周永利主编;郑午副主编 2016
- 《民族舞初级教程》沈莹主编 2016
- 《公共关系》胡杏菁,罗永全,连伟文主编 2018
- 《当代民族声乐与民族之声》曲鹭鹭著 2019
- 《人际关系应用心理学》贾海泉 2018
- 《丹砂古寨 贵州务川龙潭仡佬族村民族志研究》李劲松著 2019
-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舞蹈》葛树蓉,吴世平著 2018
- 《现代南方民族文学话语研究》(中国)吴道毅 2019
- 《中国北方农业历史地理专题研究》李令福著 2019
- 《肢体语言在日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实证研究》崔春福著 2019
- 《大汉辅国 霍光传》肖仁福著 2019
- 《鲁滨孙漂流记 经典·名家·全译本》(英)笛福著;肖楠译 2017
- 《鲁滨孙飘流记》(英)丹尼尔·笛福著;徐霞村译 2019
- 《中小学语文新课标推荐阅读名著(彩色插图版):鲁滨孙漂流记》(英)丹尼尔·笛福著;谭旭东主编 2019
- 《鲁滨孙漂流记》(英)丹尼尔·笛福著;魏雅鑫编译 2018
- 《郁达夫及其家族女性》蒋增福著 1993
- 《巨型项目 城市公共投资变迁政治学》(美)艾伦·阿特舒勒;大卫·吕贝罗福著;何艳玲,程宇译 2013
- 《鬼谷子研究》萧登福著 1984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成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中国)国家药典委员会 2019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系列 白露》刘国华,马鹏程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上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钢琴谱》聂耳编 2019
- 《湖南考古辑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