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斗门县志
斗门县志

斗门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广东省斗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101030637
  • 页数:904 页
图书介绍:
《斗门县志》目录

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篇 地理 49

第一章 建置 49

第一节 境域 49

第二节 建置沿革 49

第三节 镇场概况 57

第二章 自然环境 65

第一节 环境变迁 65

第二节 地质 68

第三节 地貌 74

第四节 气候 79

第五节 水文 87

第六节 土壤 93

第七节 自然资源 100

第八节 自然灾害 108

第三章 人口 113

第一节 人口源流 114

第二节 人口变化 115

第三节 人口密度与分布 116

第四节 人口构成 117

第五节 人口管理 123

第六节 计划生育 124

第二篇 经济综述 132

第一章 经济规模 132

第一节 工商业企业总数 132

第二节 社会总产值 135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35

第四节 职工总人数 136

第五节 国民收入总额 137

第六节 出口商品总值 137

第七节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38

第二章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139

第一节 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 139

第二节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 140

第三节 国民收入增长速度 140

第四节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速度 141

第三章 经济结构 142

第一节 所有制构成 142

第二节 产业结构 144

第三节 就业结构 149

第四节 流通结构 150

第四章 综合经济效益 152

第一节 国民收入人均占有量 152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 153

第三节 投资与经济效益 153

第四节 社会净产值 155

第五章 人民经济生活 156

第一节 收入水平 156

第二节 城乡人民储蓄 160

第三节 生活消费 161

第四节 居住水平 162

第三篇 农业 165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165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改革 165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 166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 167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8

第五节 专业户、重点户、新经济联合体的发展 169

第六节 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 170

第二章 水稻种植 171

第一节 种植面积和产量 171

第二节 栽培管理 174

第三节 耕作制度 175

第四节 农业生产技术 176

第五节 生产水平 179

第三章 甘蔗种植 180

第一节 糖蔗经济区的创建 180

第二节 蔗区规模 181

第三节 甘蔗生产 182

第四章 水果种植 186

第一节 水果资源 186

第二节 生产实绩 188

第三节 投资与效益 189

第四节 果场简介 190

第五章 植树造林 191

第一节 林木资源 192

第二节 管理体制 195

第三节 造林 195

第四节 森林保护 198

第五节 林业科技 199

第六节 林场简介 200

第七节 林业投资 202

第六章 畜牧业 202

第一节 机构 203

第二节 畜禽品种与繁殖 204

第三节 饲料 206

第四节 饲养管理 207

第五节 疫病防治 211

第六节 兽药生产 214

第七节 综合效益 215

第七章 渔业 216

第一节 渔业资源 216

第二节 捕捞 218

第三节 养殖 219

第四节 种苗繁育 221

第五节 渔业技术 222

第六节 渔业经济 224

第八章 农业生产机具 226

第一节 农具、农机 226

第二节 农机的管理 231

第四篇 水利 236

第一章 水利机构 236

第二章 围堤工程 236

第一节 联围分布 237

第二节 围堤险段 239

第三章 白藤堵海工程 240

第一节 堵海过程 240

第二节 白藤湖治理 241

第四章 水闸工程 242

第一节 大型水闸 243

第二节 中型水闸 243

第五章 蓄水工程 245

第一节 中型水库 246

第二节 小型水库 246

第六章 机电排灌工程 248

第一节 五山引淡电灌工程 249

第二节 西安泵站 249

第七章 工程施工 249

第一节 机构组织 249

第二节 施工技术 250

第三节 施工管理 251

第八章 水利投资 252

第九章 防汛治灾 253

第一节 “三防”机构 253

第二节 渡汛规定 254

第三节 治灾纪实 254

第十章 管理机构 256

第五篇 滩涂围垦 257

第一章 建国前围垦 257

第一节 明、清时期围垦 257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围垦 259

第二章 建国后围垦 261

第一节 平沙农场围垦 261

第二节 红旗农场围垦 262

第三节 磨刀门围垦 263

第四节 爱蛛围垦 263

第五节 其他围垦 263

第三章 效益与教训 266

第一节 围垦效益 266

第二节 经验教训 266

第四章 围垦投资 268

第五章 管理机构 26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69

第二节 围垦总公司 269

第六篇 乡镇企业 272

第一章 管理体制 27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72

第二节 所有制体制 272

第三节 领导体制 273

第二章 第一产业 273

第一节 种植业 274

第二节 养殖业 274

第三章 第二产业 275

第一节 建材工业 276

第二节 缝纫纺织 276

第三节 粮食加工和食品饮料工业 277

第四节 其他工业 278

第四章 第三产业 279

第一节 交通运输 279

第二节 商业 280

第五章 “三资”、“三来一补”企业 281

第一节 第一产业的“三资”企业 281

第二节 第二产业的“三资”企业 281

第六章 企业简介 282

第一节 工厂 282

第二节 农场 283

第七章 企业效益和企业产品 283

第一节 经济效益 283

第二节 社会效益 284

第三节 企业产品 286

第七篇 工业 291

第一章 工业综述 291

第一节 概况 291

第二节 管理机构 292

第三节 工业规模 293

第四节 工业经济效益 293

第五节 工业结构 294

第二章 制糖工业 296

第一节 概况 296

第二节 管理体制 298

第三节 分配体制 298

第四节 监督体制 299

第五节 生产管理 299

第六节 糖厂简介 300

第三章 电力工业 308

第一节 火力发电 308

第二节 小水电 310

第三节 电网供电 311

第四章 建材工业 317

第一节 红砖生产 318

第二节 水泥生产 319

第三节 石料开采 321

第四节 水泥预制件生产 322

第五节 花岗岩石板生产 323

第五章 食品工业 323

第一节 麦芽业 323

第二节 速食面(伊面)业 324

第三节 糖果饼干业 325

第四节 酱料凉果业 325

第五节 屠宰及肉类制品工业 326

第六章 纺织工业 327

第七章 缝纫工业 328

第八章 机械五金业 329

第一节 企业 329

第二节 主要产品 332

第九章 塑料工业 333

第十章 饮料工业 335

第一节 饮料酒制造业 335

第二节 无酒精饮料制造业 335

第十一章 印刷工业 337

第十二章 铝制工业 338

第十三章 名优产品 341

第八篇 交通邮电 343

第一章 交通运输综述 343

第一节 概况 343

第二节 交通管理体制 343

第三节 交通运输所有制结构 344

第二章 公路交通运输 345

第一节 公路 345

第二节 运输工具 349

第三节 运输经营 350

第四节 运输管理 352

第三章 水上交通运输 354

第一节 内河运输 354

第二节 运输线路 358

第三节 航道 358

第四章 邮政 362

第一节 概况 362

第二节 收寄函件 362

第三节 收寄包件 364

第四节 邮汇电汇 365

第五节 报刊发行 366

第六节 国际、港、澳、台邮件 367

第七节 邮政储蓄 368

第五章 电信 370

第一节 概况 370

第二节 市内电话、农村电话 371

第三节 长途电话 373

第四节 国际及港澳台电话 373

第五节 国内电报 374

第九篇 商业服务业 381

第一章 商业综述 381

第一节 概况 381

第二节 商业体制改革 383

第三节 商业发展规模和构成 385

第二章 国营商业 391

第一节 概况 391

第二节 商品购进 392

第三节 商品运输 394

第四节 商品储备 395

第五节 商品销售 395

第六节 经营管理 402

第三章 供销商业与合作商店 405

第一节 概况 405

第二节 股金、资金 405

第三节 商品收购 406

第四节 商品储运 410

第五节 商品销售 411

第六节 扶持农村 415

第七节 经营管理 418

第八节 合作商店 420

第四章 服务业 420

第一节 概况 420

第二节 饮食业 421

第三节 旅店业 422

第四节 理发业 423

第五节 照相业 423

第五章 集市贸易 424

第一节 井岸农贸市场 425

第二节 农村集市贸易 425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 427

第六章 旅游业 429

第一节 网点、经营 429

第二节 旅游业开发 431

第七章 对外经济联系和贸易 432

第一节 概况 432

第二节 机构设置 433

第三节 出口商品 434

第四节 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 436

第五节 引进和利用 437

第十篇 粮油 439

第一章 粮油加工 439

第一节 大米加工 439

第二节 面粉及其制品 440

第三节 食油加工 440

第四节 粮食制品 442

第五节 饲料加工 443

第二章 粮油经营 444

第一节 管理体制 444

第二节 粮油供应来源 446

第三节 粮油储运 450

第四节 粮油供应 453

第五节 社会粮油市场 460

第六节 粮油经营财会状况 460

第十一篇 经济管理 463

第一章 计划管理 463

第一节 计划管理机构沿革 463

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 463

第三节 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465

第二章 生产资料物资管理 466

第一节 概况 466

第二节 物资管理体制 466

第三节 物资来源和储运 468

第四节 物资分配、供应 470

第五节 物资管理规模、效益 471

第六节 木材经营 474

第三章 劳动管理 47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76

第二节 劳动就业 477

第三节 职工调动 479

第四节 职工培训 479

第五节 工资制度 480

第六节 职工福利 480

第七节 奖励制度 481

第八节 社会保险 482

第九节 劳动保护 483

第十节 安全生产 483

第十一节 知青管理 485

第四章 物价管理 487

第一节 概况 487

第二节 管理体制 488

第三节 斗门物价 489

第四节 商品比价 494

第五节 商品差价 495

第六节 物价指数 497

第七节 物价调节 498

第八节 物价检查与监督 500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501

第一节 概况 501

第二节 市场管理 502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504

第四节 私有工商业登记管理 506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507

第六节 打击投机倒把与缉私 508

第七节 商标管理 509

第八节 广告管理 510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 511

第一节 概况 511

第二节 计量 512

第三节 标准化 514

第七章 审计监督 515

第一节 审计机构 515

第二节 审计工作 515

第八章 国民经济统计 516

第一节 统计机构 516

第二节 统计资料搜集 517

第三节 统计资料的分析 519

第十二篇 财税金融 533

第一章 税收 533

第一节 概况 533

第二节 机构沿革 534

第三节 工商税 534

第四节 农业税 538

第五节 税收结构和税负 541

第六节 税收管理 546

第二章 财政收支 547

第一节 财政收入 547

第二节 财政支出 549

第三节 代理业务 553

第三章 金融保险 554

第一节 概况 554

第二节 机构 555

第三节 货币流通与管理 557

第四节 存款 559

第五节 贷款 561

第六节 拨款 566

第七节 信用合作金融 569

第八节 代理业务 570

第九节 会计核算与汇兑结算 571

第十节 金融管理 571

第十一节 保险业 574

第十三篇 城乡建设 577

第一章 县城建设 577

第一节 县城选址 577

第二节 城区规划 577

第三节 城区建设 579

第二章 村镇建设 590

第一节 农村住宅建设 590

第二节 村镇规划和墟市建设 593

第三章 建筑业 596

第一节 建筑业组织 597

第二节 建筑管理体制沿革 598

第三节 建筑设备 599

第四节 建筑工程 599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60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01

第二节 房产概况 602

第三节 旧区改造 604

第四节 新区建设 604

第五节 地产开发 605

第六节 房产权属 606

第七节 房产管理 607

第五章 环境保护 608

第一节 环境管理 608

第二节 环境状况 609

第三节 污染治理 617

第四节 环境监测与科研 619

第十四篇 教科文体卫 623

第一章 教育 623

第一节 教育体制 624

第二节 私塾、书院、学堂 626

第三节 幼儿教育 627

第四节 小学教育 629

第五节 中学教育 634

第六节 师范教育 639

第七节 成人教育 639

第八节 人才输送 641

第九节 考试制度 643

第十节 教师队伍 644

第十一节 教育经费 648

第十二节 勤工俭学 652

第二章 科学技术 653

第一节 科技机构 653

第二节 科技队伍 655

第三节 科技经费 657

第四节 科技成果 657

第五节 科技干部管理 660

第三章 卫生 665

第一节 卫生机构 665

第二节 卫生事业建设 668

第三节 医疗 671

第四节 卫生防疫 674

第五节 妇幼保健 680

第六节 公共卫生 681

第四章 体育 682

第一节 体育机构 682

第二节 体育投资与体育设施 683

第三节 群众体育 684

第四节 培训选拔 688

第五节 体育竞赛 690

第五章 文化 693

第一节 文化机构 694

第二节 文化设施 695

第三节 群众文化 696

第四节 文艺创作 697

第五节 图书发行和阅览 699

第六节 电影放映 700

第七节 文物古迹 702

第六章 新闻、广播、电视 709

第一节 新闻报道 709

第二节 图片新闻和电视新闻 709

第三节 广播 710

第四节 电视 711

第十五篇 社会 715

第一章 风俗习惯 715

第一节 生活习俗 715

第二节 生产习俗 718

第三节 岁时习俗 719

第四节 人生习俗 720

第五节 陋习 723

第二章 宗教 724

第一节 基督教 724

第二节 天主教 726

第三节 佛教 726

第三章 华侨与港澳同胞 728

第一节 华侨与港澳同胞社团 728

第二节 侨乡 731

第三节 侨务工作 732

第十六篇 政党群团 735

第一章 中共斗门地方组织 735

第一节 县委 735

第二节 基层组织 754

第三节 建国前的中共中山八区组织 756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中山县八区区党部 759

第三章 民主党派斗门地方组织 760

第一节 中国致公党斗门县工委 760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中山县第八区 760

第四章 工人组织 761

第一节 县总工会建置沿革 761

第二节 基层工会组织 761

第三节 历次代表大会 762

第四节 工会主要活动 763

第五章 青少年组织 764

第一节 青年组织 765

第三节 少年儿童组织 769

第六章 妇女组织 770

第一节 建国前妇女组织 771

第二节 斗门县妇女联合会 773

第七章 农民组织 776

第一节 组织沿革 776

第二节 主要活动 777

第八章 其他群众组织 779

第一节 工商业联合会 779

第二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780

第三节 科技协会 781

第四节 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781

第十七篇 政权、政协 783

第一章 行政机关 783

第一节 人民政府 783

第二节 民国区政府 789

第二章 权力机关 789

第一节 历届斗门县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789

第二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793

附录 民国时期斗门地区参加中山县议会、参议会人员概况 797

第三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斗门县委员会 798

第一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议 798

第二节 政协常委会工作 801

第四章 军事 803

第一节 地方军事机构 803

第二节 军事设施 804

第三节 驻军 805

第四节 兵役制度 807

第五节 人民武装 808

第六节 民兵 810

第七节 兵事 812

第五章 治安 817

第一节 机构沿革 818

第二节 警察队伍 819

第三节 侦查破案 820

第四节 治安管理 823

第五节 出入境管理 828

第六节 消防管理 828

第六章 检察 82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829

第二节 检察制度 829

第七章 审判 83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834

第二节 审判原则、制度 835

第三节 审判活动 835

第四节 审判监督 839

第八章 司法行政 84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841

第二节 宣传教育 841

第三节 人民调解 842

第四节 律师工作 842

第五节 公证工作 843

第九章 民政 84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844

第二节 拥军优属 844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846

第四节 赈灾救济 846

第五节 社会福利 848

第六节 收容遣送 849

第七节 婚姻登记 850

第八节 老区建设 850

第九节 殡葬改革 850

第十章 人事 851

第一节 干部来源 851

第二节 干部任用 852

第三节 干部培训 852

第四节 干部结构 852

第五节 干部工资、福利 855

第六节 干部管理 856

第十一章 行政监察 85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857

第二节 监察工作 857

第十二章 档案工作 85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858

第二节 档案建设 858

第三节 档案馆与馆藏档案 860

第四节 编研与利用 861

第十八篇 人物 863

第一章 人物传 863

第二章 人物录 880

第三章 人物表 883

第一节 英烈表 883

第二节 高级知识分子表 892

第三节 劳动模范表 894

《斗门县志》编纂机构及人员名册 901

《斗门县志》审稿机构、人员名册 90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