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政务工作全书  下
政务工作全书  下

政务工作全书 下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4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瑞璞,张占斌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7801406163
  • 页数:2082 页
图书介绍:
《政务工作全书 下》目录

第一编 政府机构 3

第一章 政府机构的设置 3

第一节 政府机构概述 3

第二节 党和政府的关系 7

第三节 政府机构的设置 13

第二章 国务院 18

第一节 国务院的性质、地位和职权 18

第二节 国务院的领导体制 21

第三节 国务院的主要机构和职责 30

第三章 地方政府机构 35

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政治和行政地位 35

第二节 行政区域的层级和类型 39

第三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9

第四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63

第四章 国务院组织机构沿革 74

第二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91

第一章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评析 91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 91

第二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明显进步 95

第三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际经验借鉴 96

第四节 行政管理体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98

第五节 政府系统决策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99

第二章 行政管理法制文革的指导思想 10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思想概述 103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关于政府管理思想的新贡献 110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新促进 122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34

第三章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42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142

第二节 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特点 145

第三节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展开 152

第四节 政府职能定位和机构设置 154

第五节 政府机构设置新的实现形式 157

第六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领域 163

第四章 建设法治政府与责任政府 165

第一节 法治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65

第二节 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69

第三节 责任政府的特点与责任政府建设 174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 178

第五节 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185

第六节 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190

第五章 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 195

第一节 新阶段大部门制改革的特殊性 195

第二节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197

第三节 实行大部门体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199

第四节 大部制难以承受之重 200

第五节 强化环境保护机构的统筹协调职责 204

第六节 海南“大部门”体制的先行试验 206

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制度 209

第一节 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209

第二节 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211

第三节 公务员法的创新 212

第四节 公务员法的突出特色 214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218

第一节 关于行政管理体制特征的界定 21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特征 220

第三编 政府机构配套改革 227

第一章 中国行政体制纵向权力结构调整 227

第一节 纵向权力结构调整综述 227

第二节 纵向权力结构调整的历程 230

第三节 纵向权力结构调整中的经验教训与趋势 242

第二章 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改革 247

第一节 政府与社会关系调整综述 247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以及对公共治理的影响 253

第三节 政府社会管理改革与趋势 266

第四节 危机管理中的政府社会关系 277

第三章 中国行政法制改革 290

第一节 行政法制改革的基础和构成 290

第二节 行政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成果 293

第三节 行政法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303

第四章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 306

第一节 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 306

第二节 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内容 309

第三节 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320

第五章 中国改革示范区的行政体制改革 324

第一节 综合示范区行政体制改革综述 324

第二节 综合示范区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30

第三节 综合示范区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343

第四编 省直管县改革 347

第一章 省直管县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图 347

第一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347

第二节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 349

第三节 市管县体制的演进及消极因素增多 352

第四节 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改革的战略意图 357

第二章 省直管县改革的经验借鉴与理论基础 362

第一节 市管县体制“漏斗效应”的综合解析 362

第二节 理论界对省直管县改革的研讨观点 368

第三节 政府层级和行政区划调整的国际经验 370

第四节 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改革的理论基础 373

第三章 浙江:省直管县体制探索的先行受益者 376

第一节 浙江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形成和改进 376

第二节 浙江省对经济强县(市)的四轮放权和扩权 382

第三节 浙江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实践效应 383

第四节 浙江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经验与问题观察 388

第四章 海南:率先全面实行省直管市县体制 393

第一节 海南率先实行省直管市县体制的经验 393

第二节 海南省直管市县体制的效果分析 397

第三节 海南省直管市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400

第四节 完善海南省直管市县体制的思路 407

第五章 重庆:直管区县体制的调整和完善 416

第一节 重庆直辖后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的调整 416

第二节 重庆市区县扩权与县(区)域经济发展 419

第三节 重庆市直管区县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422

第四节 完善重庆市直管区县行政体制的思路 423

第六章 鄂皖粤豫吉等省域省直管县改革 426

第一节 湖北:省直管县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 426

第二节 安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突破 429

第三节 广东: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的实践 431

第四节 河南:强县(市)扩权遭遇的尴尬 432

第五节 吉林:体制创新和放权扩权同步展开 437

第七章 省直管县的分类改革与配套政策 440

第一节 推进改革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分析 440

第二节 改革遇到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444

第三节 财政体制类型和区域改革类型 446

第四节 从财政体制到行政体制省直管县 449

第八章 省直管县改革与行政区划的渐进调整 455

第一节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需要统筹安排 455

第二节 逐步缩小省级政府的管理规模和幅度 456

第三节 调整市级机构和新的设市发展战略 467

第四节 县级政府的充实强化和分类调整 472

第五节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和未来发展 473

第五编 服务型政府建设 477

第一章 行政体制改革与建设服务型政府 477

第一节 服务型政府的提出 477

第二节 基本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责 483

第三节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改革 494

第二章 由管理到服务方式的转变 502

第一节 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502

第二节 调整政府经济职能 503

第三节 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503

第四节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504

第五节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 505

第六节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505

第三章 服务型政府财政体制建设 507

第一节 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 507

第二节 调整税收结构 507

第三节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509

第四节 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 510

第四章 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512

第一节 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512

第二节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513

第三节 创新服务方式 514

第五章 服务型政府与新政绩观的树立 515

第一节 要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515

第二节 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 515

第三节 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 516

第四节 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 516

第五节 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516

第六编 政府经济管理 521

第一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政府经济管理 521

第一节 市场经济概述 521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534

第三节 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 540

第四节 我国转轨时期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 545

第二章 政府宏观调控与管理 559

第一节 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政策的目标 559

第二节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 564

第三节 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模式及经验借鉴 574

第三章 政府收入管理 584

第一节 政府收入概述 584

第二节 政府税收收入 589

第三节 政府非税收入 600

第四章 政府支出管理 607

第一节 政府支出概述 607

第二节 政府购买性支出 618

第三节 行政管理支出 623

第四节 政府转移支出 624

第五章 政府预算管理 629

第一节 国家预算概述 629

第二节 预算管理体制 634

第三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 642

第四节 政府预算管理的改革与完善 646

第六章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654

第一节 中国的对外开放 654

第二节 对外贸易管理 664

第三节 对“三资企业”管理 691

第七章 国有企业管理 696

第一节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696

第二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及其面临的问题 699

第三节 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管理经验借鉴 703

第四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选择 707

第八章 区域经济管理 718

第一节 区域经济管理理论概述 718

第二节 区域经济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721

第三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家现代化的空间布局 726

第四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733

第七编 政府采购 743

第一章 政府采购预算计划与管理 743

第一节 政府采购预算 743

第二节 政府采购计划 751

第二章 政府采购方式决策 755

第一节 政府采购方式的分类 755

第二节 公开招标采购 760

第三节 邀请招标采购 763

第四节 竞争性谈判采购 764

第五节 询价采购 767

第六节 单一来源采购 769

第三章 政府采购招标投标 775

第一节 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概述 775

第二节 政府采购招标 779

第三节 政府采购投标 788

第四节 政府采购开标、评标与决标 793

第四章 政府采购合同及项目的验收与结算 805

第一节 政府采购合同的订立 805

第二节 政府采购项目验收 817

第三节 政府采购项目结算 824

第五章 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管理 829

第一节 政府采购中介机构市场准入管理 829

第二节 政府采购供应商市场准入管理 837

第六章 政府采购信息管理 849

第一节 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的意义 849

第二节 政府采购信息收集 852

第三节 信息公开发布 855

第四节 政府采购信息的记录与保存 860

第七章 政府采购监督 862

第一节 政府采购监督的意义 862

第二节 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主要内容 864

第三节 政府采购的监督机构及监督对象 868

第四节 对政府采购过程的监督 870

第八章 政府采购绩效评价 875

第一节 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意义 875

第二节 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878

第九章 政府采购救济 888

第一节 政府采购救济机制概述 888

第二节 我国政府采购救济机制的法律依据 890

第三节 国外政府采购救济机制 896

第四节 我国政府采购救济机制存在的问题 903

第八编 政府绩效管理 909

第一章 政府绩效管理 909

第一节 政府绩效与绩效管理 909

第二节 政府绩效评估 910

第三节 社会服务承诺制度 910

第二章 影响我国政府效率的深层原因 912

第一节 制度效率供给不足 912

第二节 政府效率的精神动力不足 913

第三节 公共服务社会化程度过低 914

第三章 以行政监察促高效行政 916

第一节 廉政勤政与效能监察 916

第二节 行政效能与制裁官僚主义 917

第三节 行政效能与评估标准 919

第四章 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21

第一节 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921

第二节 政府绩效管理的战略与战术 923

第九编 政务监督 929

第一章 切实加强行政监督 929

第一节 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重要问题 929

第二节 加强我国行政监督的主要对策 930

第二章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941

第一节 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941

第二节 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 941

第三节 监督内容 943

第四节 监督方式 945

第五节 监督特征 951

第三章 人民政协的监督 953

第一节 人民政协组织的地位与职能 953

第二节 监督内容 954

第三节 监督方式 955

第四节 监督特征 956

第四章 司法机关的监督 957

第一节 人民检察院的监督 957

第二节 人民法院的监督 960

第五章 政党监督 962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962

第二节 民主党派的监督 967

第六章 政务机关内部监督 972

第一节 行政监察 972

第二节 审计监督 981

第三节 行政机关内部的一般监督 989

第七章 群众监督和社会团体监督 994

第一节 公民群众监督 994

第二节 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监督 996

第三节 新闻媒介监督 998

第十编 政务效能监察 1003

第一章 政务效能监察制度综述 1003

第一节 政务效能监察的涵义 1003

第二节 政务效能监察与法治政府建设 1018

第三节 政务效能监察的实施原则 1024

第四节 政务效能监察的发展历程 1028

第二章 政务效能监察组织的构建 1046

第一节 政务效能监察组织的领导体制 1046

第二节 政务效能监察的组织设计 1050

第三节 政务效能监察的组织模式 1060

第三章 政务效能监察的考评与奖惩 1071

第一节 政务效能监察的考评制度 1071

第二节 政务效能监察结果的奖惩 1093

第十一编 政府应急管理 1113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框架 1113

第一节 突发事件和政府应急管理的界定 1113

第二节 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1115

第三节 政府应急管理过程 1118

第四节 提高政府全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119

第二章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1124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1124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与特征 1127

第三节 自然灾害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挑战 1130

第四节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1132

第三章 重大事故应急管理 1141

第一节 重大事故的概述 1141

第二节 重大事故对政府管理带来的挑战 1148

第三节 重大事故与政府应急管理 1150

第四节 制定重大事故应急管理预案 1153

第五节 应对重大社会影响安全生产事故 1160

第四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1163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 1164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发布 1167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1168

第五章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 1174

第一节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概述 1174

第二节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 1180

第三节 我国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1187

第六章 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 1193

第一节 突发群体性事件概述 1193

第二节 有效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1197

第三节 健全地方政府责任制 1201

第四节 处理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1206

第七章 政府应急管理的后勤保障 1211

第一节 政府应急管理后勤保障概述 1211

第二节 政府应急管理后勤保障实践 1213

第三节 构筑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后勤保障新体系 1216

第十二编 节约型机关建设 1229

第一章 节约型机关建设意义 1229

第一节 节约能源资源的全局性意义 1229

第二节 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重要意义 1230

第二章 我国机关浪费状况 1232

第一节 我国机关耗能情况 1232

第二节 我国机关浪费情况 1234

第三章 节约型机关建设方案规划实施 1237

第一节 建设节约型机关的指导思想 1237

第二节 建设节约型机关的目标与内容 1237

第三节 建设节约型机关的路径 1240

第四节 建设节约型机关活动的保障措施 1243

第五节 建设节约型机关活动列举 1244

第六节 建设节约型机关实施方案范例 1246

第四章 我国节约型机关建设运行借鉴 1250

第一节 中央国家机关建设节约型机关举措 1250

第二节 部分省、市建设节约型机关的措施 1253

第三节 部分市厅建设节约型机关事例 1256

第四节 其他机关建设节约型机关的活动 1258

第十三编 政府听证 1265

第一章 政府听证制度实施宏观背景 1265

第一节 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中的新问题 1265

第二节 全球化与WTO透明条款对我国政府运作方式的冲击 1268

第二章 政府听证制度的地位、功能与程序 1270

第一节 听证制度在政府公共决策体制变革中的地位与局限性 1270

第二节 政府听证制度的功能定位与程序建构 1276

第三章 政府价格听证制度 1280

第一节 政府价格听证制度出台的背景与过程 1280

第二节 地方政府价格听证早期的运作程序与功能 1283

第三节 模式及其成因 1307

第四节 我国铁路票价听证会 1311

第四章 政府立法听证制度 1321

第一节 中国立法听证早期地方实践案例 1321

第二节 地方人大现行立法听证制度 1338

第五章 媒体监管与成本分析 1348

第一节 公开听证与媒体监管 1348

第二节 听证成本的初步分析 1360

第六章 听证与治理 1367

第一节 治理与善治的有关理论 1367

第二节 治理与公共决策及其体制改革 1369

第三节 治理的原则与听证的功能定位 1371

第七章 我国垄断行业改革与价格决策 1374

第一节 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总体情况 1374

第二节 电力改革 1375

第三节 电信改革 1389

第四节 民航改革 1400

第五节 邮政改革 1411

第六节 我国垄断行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415

第七节 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思路 1420

附录 国内外主要的听证制度文本 1423

附录一 中国价格听证制度文本 1423

附录二 中国立法听证制度文本 1429

附录三 其他国家立法听证制度文本 1439

第十四编 政风行风建设 1445

第一章 概述 1445

第一节 行风建设与行风评议 1445

第二节 行风评议的含义 1449

第三节 行风评议工作的发展与展望 1456

第四节 行风评议研究的重点 1465

第二章 政务公开与行风评议 1469

第一节 目的的同一性 1469

第二节 内容的交叉性 1470

第三节 地位的差异性 1471

第四节 联系的紧密性 1471

第五节 效果的互补性 1472

第三章 政风行风评议方法 1474

第一节 行风评议的几种模式 1475

第二节 行风评议方法应用 1484

第三节 行风评议工作的监督 1521

第四章 通过评议促进政风行风转变 1523

第一节 公示政务事项 1523

第二节 宣传政务公开 1524

第三节 实施政务监督 1524

第四节 检验效果和质量 1525

第十五编 电子政务 1529

第一章 电子政务规划与技术基础 1529

第一节 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规划 1529

第二节 电子政务应用平台设计 1534

第三节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1539

第二章 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1545

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兴起和发展 1545

第二节 电子政务在我国政府管理中的应用 1549

第三节 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1554

第三章 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对策 1562

第一节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状况 1562

第二节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1573

第三节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战略 1583

附录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1593

第四章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 1597

第一节 一站服务 1597

第二节 联合审批 1605

第三节 基于业务规则的一站式服务与联合审批 1611

第四节 公文流转与审批系统项目开发分析 1626

第十六编 政务礼仪 1637

第一章 办公礼仪 1637

第一节 仪表礼仪 1637

第二节 男士服饰礼仪 1637

第三节 女士服饰礼仪 1638

第四节 工作礼仪 1639

第五节 交往礼仪 1639

第二章 汇报礼仪 1643

第一节 汇报方法 1643

第二节 汇报内容 1644

第三节 汇报者礼仪 1644

第四节 汇报对象礼仪 1645

第三章 会议礼仪 1646

第一节 主办会议礼仪 1646

第二节 参加会议礼仪 1646

第四章 谈判礼仪 1648

第一节 倾听礼仪 1648

第二节 发问礼仪 1648

第三节 交谈礼仪 1648

第四节 辩论礼仪 1648

第五章 参观礼仪 1649

第一节 选择参观项目 1649

第二节 参观准备 1649

第三节 参观礼仪 1650

第六章 调研礼仪 1651

第一节 重视调研 1651

第二节 方法正确 1651

第七章 慰问礼仪 1652

第一节 慰问形式 1652

第二节 关怀礼仪 1652

第三节 及时慰问 1652

第八章 信访礼仪 1653

第一节 处理来信礼仪 1653

第二节 接待来访礼仪 1653

第九章 会晤礼仪 1654

第一节 会晤称呼礼仪 1654

第二节 会晤座位礼仪 1654

第十章 公文礼仪 1656

第一节 撰写公文礼仪 1656

第二节 办理公文礼仪 1656

第十一章 条据礼仪 1657

第一节 条据书写的基本礼仪 1657

第二节 不同条据的书写礼仪 1657

第十二章 函电礼仪 1659

第一节 书信礼仪 1659

第二节 电报礼仪 1659

第三节 函电正文礼仪 1659

第四节 回复礼仪 1660

第十三章 迎宾礼仪 1661

第一节 接站礼仪 1661

第二节 见面礼仪 1662

第十四章 待客礼仪 1664

第一节 接待礼仪 1664

第二节 送客礼仪 1665

第十五章 食宿礼仪 1666

第一节 饮食招待礼仪 1666

第二节 住宿礼仪 1666

第十六章 馈赠礼品礼仪 1668

第一节 选择礼品礼仪 1668

第二节 赠送礼品礼仪 1668

第三节 接受礼品礼仪 1669

第十七章 提供交通工具礼仪 1670

第一节 准备礼仪 1670

第二节 安排礼仪 1670

第十八章 送别宾客礼仪 1671

第一节 话别礼仪 1671

第二节 送行礼仪 1671

第十七编 政务公文写作 1675

第一章 公报 1675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675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676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676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677

第二章 决议 1687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687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688

第三节 范文解读 1689

第三章 命令 1693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693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694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695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696

第四章 决定 1701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701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702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703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704

第五章 公告 1708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708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709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709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710

第六章 通报 1716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716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717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717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718

第七章 报告 1722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722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723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724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724

第八章 规定和办法 1729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729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730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731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731

第九章 通知 1737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737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738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739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740

第十章 规划 1746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746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747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748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748

第十一章 计划 1756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756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757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758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759

第十二章 总结 1762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762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763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764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765

第十三章 函 1772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772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773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773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774

第十四章 请示 1776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776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777

第三节 范文解读 1778

第十五章 批复 1781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781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782

第三节 范文解读 1783

第十六章 公约 1785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785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785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786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786

第十七章 意见 1788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788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789

第三节 范文解读 1791

第十八章 条例 1796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796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796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798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798

第十九章 细则 1805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805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805

第三节 范文解读 1806

第二十章 守则 1813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813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813

第三节 范文解读 1814

第二十一章 制度 1816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816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816

第三节 范文解读 1817

第二十二章 章程 1821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821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822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822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823

第二十三章 会议纪要 1835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835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836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838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839

第二十四章 会议记录 1845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845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846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847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848

第二十五章 会议开幕词 1853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853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853

第三节 范文解读 1854

第二十六章 会议闭幕词 1859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859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859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860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860

第二十七章 会议祝词 1866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866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867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868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869

第二十八章 会议方案 1876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876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877

第三节 范文解读 1878

第二十九章 会议通知 1882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882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882

第三节 范文解读 1882

第三十章 会序册 1887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887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887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887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887

第三十一章 简报 1898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898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899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900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904

第三十二章 欢迎词 1910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910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910

第三节 范文解读 1911

第三十三章 欢送词 1917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917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917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918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918

第三十四章 答谢词 1921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921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921

第三节 范文解读 1922

第三十五章 调查报告 1927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927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929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933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936

第三十六章 述职报告 1948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948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949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951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951

第三十七章 汇报提纲 1955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955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955

第三节 范文解读 1956

第三十八章 讲话稿 1965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965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967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968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971

第三十九章 喜报与捷报 1988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988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988

第三节 相关链接 1989

第四节 范文解读 1990

第四十章 外交协议文书 1993

第一节 概念诠释 1993

第二节 格式扫描 1994

第三节 范文解读 199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