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程舜英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303115952
  • 页数:76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供师范院校教育学科教师和学生以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参考之用。本书是一本资料书,又是主要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扼要叙述两汉教育制度的发展史的读本,特点是分专题,专题之下按编年比较系统地陈述教育制度和实施的历史发展,用资料来说明史实,以供读者教学和研究两汉教育的发展线索之用。作者的简单概括和说明也是尽量以所引用的资料为基础作出的。本书主要介绍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实施,不包括教育思想部分。所涉及的教育思想只是与教育政策有关和对教育实施改变有影响的材料。本书所论述的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下面都附有资料,字号较小,以和作者的说明相区别。资料均注明出处。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目录

第一篇 两汉教育制度史料 3

第一章 秦汉之际的教育——私人教学 3

第二章汉代的选举制度 12

第一节 西汉的选举制度 12

一、贤良方正 12

二、孝廉 18

三、秀才 22

第二节 东汉选举制度的变化 23

一、贤良方正 23

二、孝廉 24

三、秀才 30

四、重视明经科 31

五、童子科 32

第三节 选举的流弊 34

第三章 儒术独尊、学术与经学 38

第一节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8

第二节 经学的发展与昌盛 44

一、“黄金满黛不如教子一经” 44

二、汉代设置五经博士的发展概况 47

三、师法、家法、今古文经学之争 51

第三节 汉代学术不限于经学 61

一、武帝及以后诸帝对保存和整理周、秦诸子百家学说的作用 61

二、武帝以后学者仍研治诸子百家学说 63

三、天文、数学、医学、史学等科学达新水平 70

第四章 学校教育的制度与实施 84

第一节 太学 84

一、武帝兴太学——博士弟子员制度的产生 84

二、太学的发展概况 88

三、教授、学生和太学生生活点滴 95

四、考试 105

五、学习、教学和视学 110

六、汉末太学生的政治运动 117

第二节 宫邸学与鸿都门学 126

一、宫邸学 126

二、鸿都门学 129

第三节 郡国学校 132

第五章 私人教育 142

第一节 蒙学 142

第二节 学习《孝经》《论语》阶段 149

第三节 专习经书阶段——私人教学盛况 151

一、西汉的私人讲学 151

二、东汉私人讲学盛况 155

第二篇 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史料 171

第六章 学校教育(上) 171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学校 171

一、魏 171

二、蜀 184

三、吴 187

第二节 两晋的学校 190

一、西晋创立国子学 191

二、东晋学校时兴时废 193

三、地方教育 200

第三节 北方各少数民族国家的教育 203

一、刘渊、刘曜崇儒立学 203

二、石勒开办学校 205

三、前燕专用儒学 207

四、符坚、姚兴大兴学校 209

五、凉州文化区的教育 212

第七章 学校教育(下) 217

第一节 南朝学校 217

一、国学 217

二、专科学校的建立 234

第二节 北朝学校 237

一、北魏 237

二、北齐 253

三、北周 255

第八章 选士制度 261

第一节 曹魏的选士 261

一、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 261

二、魏代选士重视经术 263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 265

一、九品中正制的产生与选举办法 265

二、两晋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与流弊 267

三、南北朝时期续行九品中正制 272

第三节 察举制 278

一、两晋 278

二、南朝 281

三、北朝 285

第九章 私人教育和家庭教育 290

第一节 玄学清谈与讲学 290

第二节 儒学占重要地位 296

一、魏晋名儒讲学和师生关系 296

二、南朝讲学内容玄、儒、道、释并兴 300

三、北朝经学占主要地位不杂玄学 304

第三节 私学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305

一、重视背诵 305

二、艰苦自学 306

三、徐遵明的学习经历和教学法 309

四、“无常师” 310

五、辩论疑难 310

六、专精覃思 311

第四节 妇女授徒 311

第五节 宗族和家庭教育 314

一、宗族和乡里少年教育 314

二、家传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 316

三、父兄是家庭教育的准则 318

四、妇女在儿童启蒙教育中的作用 319

五、家馆 321

六、写戒子书和《教诫》 322

七、童蒙课本 323

第十章 文、史、科技、宗教的发展与教育 326

第一节 南朝文学的发展与教育 326

一、在学校教育的学科中增设了文学科目 326

二、写文赋诗代替了盛行于西汉的讲论经义 326

三、文人名士以文会友 328

四、文学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329

五、总结性文学著述成为后代的学校教本 330

第二节 史学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331

一、私人撰写史书,东晋南朝史学很盛 331

二、史学是学校的重要科目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332

第三节 科技教育 333

一、算学、天文学 333

二、医学 337

三、艺术 340

第四节 佛教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343

一、佛教思想对于宋明理学的影响 345

二、佛教讲经注经对于儒家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影响 347

三、禅林戒规对书院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的影响 351

四、禅法和戒律对于道德教育和修养方法的影响 354

第三篇 隋唐五代教育制度史料 361

第十一章 隋代的教育 361

第一节 隋代学校的兴废 361

一、文帝初奖励学术、振兴学校 361

二、文帝晚年废学 368

三、炀帝恢复学校 372

四、学校教育的内容 376

第二节 科举制的创立与实施 385

一、科举制的建立 386

二、科举制的特点与实施 391

第三节 私人教育 395

一、私学的特点 395

二、教学和学习方法 403

三、妇女与家庭教育 407

第十二章 唐朝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 411

一、阶级关系的变化 411

二、总结隋尚刑名亡国教训采取崇儒政策 411

第一节 崇儒的文教政策 414

一、尊孔 414

二、提高儒生地位 415

三、重儒学,皇帝亲临太学与博士讲儒经 418

四、重视儒经的研究,颁《五经正义》于天下 419

第二节 佛教、道教受到政府的尊崇 423

一、关于佛教 424

二、关于道教 432

第十三章 唐代的科举制度与实施 437

第一节 科举制兴盛的原因 437

一、建国初急需大批干练的官吏 437

二、兴科举反映了庶族地主的政治要求 442

第二节 科举制的发展 446

一、唐初确立了科举的系列制度 446

二、高宗时进士科有所发展 447

三、武则天时进士科定于一尊 449

四、玄宗时期科举制度趋于完备 452

五、唐中后期科举制的概况 457

第三节 科举制的实施 463

一、考生来源及报考办法 463

二、考试科目、内容与方法 466

三、录取人数、及第后的礼仪和待遇 488

四、科举的作用和流弊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497

第十四章 唐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512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发展 512

一、唐初学校之盛 512

二、高宗以后学校开始衰落 517

三、玄宗时期学校的整顿与复兴 520

四、天宝末安史之乱后学校日益衰败 525

第二节 学校制度与实施 533

一、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体制 533

二、学制系统 534

三、入学资格、学生与师资定额 537

四、学科设置与修业年限 540

五、假期、考试与束脩礼 550

六、教学与国学生活拾零 554

七、郡县学校 563

第十五章 唐代私人教育与家庭教育 572

第一节 私人教育 572

一、私人教育的特点 573

二、教学和学习 588

三、教师和师生关系 594

第二节 家庭教育 601

一、妇女在社会中的作用 601

二、家庭教育 606

第十六章 唐代中外文化教育的交流 615

第一节 唐与各少数民族在文化教育上的交流 615

一、突厥 616

二、吐蕃 618

三、回纥 621

四、西域 623

第二节 唐与东亚诸国的教育交流 631

一、朝鲜 632

二、日本 641

第十七章 佛教对教育和书院制度的影响 650

第一节 佛教对经学的影响 652

一、儒经汉学系统逐渐转入宋学系统 652

二、佛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653

三、佛教著作和儒学著作的相互影响 657

第二节 佛教教学和禅林戒规对教育和书院制度的影响 659

一、佛教教学对教育和书院制度的影响 659

二、佛教的禅林戒规对书院制度的影响 671

第十八章 五代十国的教育 676

第一节 五代时期的教育 676

一、五代的学校教育 676

二、五代的科举制度 687

三、印刷术的发展与教育 707

第二节 十国时期的教育 715

一、十国的学校教育 715

二、十国的科举制度 738

第三节 五代十国的私人教育 746

一、五代时期的私人教育 746

二、十国的私人教育 748

三、家庭教育 754

为人做嫁 甘为人梯(代后记)——为程舜英先生《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再版而作 756

合订再版说明 75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