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社会主义通史  第4卷
社会主义通史  第4卷

社会主义通史 第4卷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伟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10080536
  • 页数:573 页
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通史 第4卷》目录

第一章 十月革命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

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

一、德国十一月革命 3

二、匈牙利1919年革命 11

三、1923年的革命新高潮 18

四、欧美日本等国的革命运动 24

第二节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 33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36

二、朝鲜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 41

三、越南人民反对法国帝国主义的解放斗争 45

四、印度尼西亚人民反对荷兰殖民主义者的起义 47

第三节 共产国际的建立 49

一、共产国际建立的思想组织基础 50

二、共产国际的诞生 52

三、共产国际的前期活动 54

第二章 苏维埃俄国巩固新生革命政权的斗争 59

第一节 苏维埃政权的“凯歌行进” 59

一、建立新的国家组织 60

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63

三、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 66

第二节 最初的经济改造 70

一、实行工人监督 71

二、推进国有化 73

第三节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74

一、苏德和平谈判 75

二、围绕和约问题的争论 77

三、列宁的主张被采纳 80

四、和约的签订 82

第四节 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及国内反革命叛乱 85

一、革命后的反革命叛乱 85

二、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86

三、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 92

四、外国武装干涉的消除和国内战争的结束 99

第三章 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103

第一节“战时共产主义” 103

一、“战时共产主义”的形成 104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06

三、“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功过 112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 116

一、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16

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20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132

四、新经济政策的历史意义 137

第四章 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 142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143

一、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144

二、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145

三、提高劳动生产率 147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48

一、苏维埃俄国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148

二、调整和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153

三、建立新型民主制的设想 155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162

一、开展文化革命 162

二、发展教育事业 164

三、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166

第四节 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 168

一、苏维埃俄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探索 168

二、放弃对“公共大农业”的追求 170

三、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走向社会主义 172

第五节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175

一、苏俄民族问题的特殊性 176

二、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78

第五章 欧洲共产党人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思考 190

第一节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 191

一、卢卡奇的前期思想 192

二、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195

三、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历史地位 200

第二节 柯尔什的“实践社会主义” 204

一、“实践社会主义”的由来 206

二、“实践社会主义”的实现方式 208

三、“实践社会主义”的组织力量 211

第三节 葛兰西的西方革命战略思想 214

一、对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评价 216

二、西方革命的主攻阵地:文化领导权 219

三、西方革命的战略选择:阵地战 222

四、西方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工厂委员会 225

第六章 联共(布)党内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 229

第一节 争论的缘起和过程 230

一、争论的缘起 230

二、争论的过程 235

第二节 争论的焦点 244

一、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 244

二、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62

三、关于新经济政策 270

四、简要的评论 280

第三节 布哈林在争论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282

一、俄国社会主义是“落后型的社会主义” 284

二、通过市场走向社会主义 287

三、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 288

四、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平衡发展 299

第七章 二战前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30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07

一、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性 308

二、苏联工业化进程 310

三、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313

第二节 农业集体化运动 322

一、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322

二、农业集体化进程 325

三、农业集体化的特点 330

第三节 苏联新宪法 336

一、新宪法的制定和通过 337

二、新宪法的特点 338

三、新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339

第四节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的探索 341

一、关于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 343

二、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347

三、关于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 348

四、关于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350

五、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353

第八章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355

第一节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55

一、历史根源 355

二、国际环境 358

三、理论认识 361

四、党内斗争 364

五、制度因素 368

六、个人作用 380

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390

一、经济特征 390

二、政治特征 402

三、思想文化特征 408

第三节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 413

一、斯大林的历史功过 414

二、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 417

三、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局限 423

第九章 共产国际中后期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433

第一节 共产国际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功绩 433

一、共产国际中后期的主要活动 434

二、共产国际的历史功绩 439

第二节 苏共与共产国际 442

一、苏联共产党的特殊地位 442

二、苏俄的事业与共产国际的事业 448

三、苏共党内斗争对共产国际的影响 450

四、苏联安全与共产国际的反战策略 452

第三节 共产党与社会党 457

一、各国共产党的诞生 457

二、布尔什维克化 460

三、布尔什维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466

四、共产国际与社会民主党的斗争 471

五、两个国际的关系 478

第四节 世界革命的战略策略 497

一、对世界革命形势的错误估计 498

二、对西方国家革命的影响 504

三、对东方国家革命的影响 506

四、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508

大事记 519

参考文献 531

本卷后记 538

结束语 539

总目录 5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