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学校诊断
学校诊断

学校诊断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姚文忠,刘一,刘裕权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40840072
  • 页数:261 页
图书介绍:学校诊断是教育应用科学中一个特别重要和实用的部分,称为关于学术改进和发展的科学技术。当一所学校的进步处于停滞状态,或需要向上向前发展时,当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学校提出新的要求时,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本书作者运用自身的经验和理论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作出了尝试性回答。
《学校诊断》目录

1.教育事业需要开辟技术科学 1

1.1.学校的发展和改进需要诊断技术的支持 7

1.1.1.社会发展要求学校工作技术化 9

1.1.2.学校开放办学涉及技术手段 12

1.1.3.整合校内资源需要技术思想及手段的支持 14

1.1.4.教师和教师教育专业化需要教育技术 16

1.1.5.学校周期性自我分析是一种技术活动安排 20

1.1.6.新建学校的技术性分析研究应是一种常规 21

1.1.7.校长咨询系统应该引进技术力量 23

1.2.学校诊断的最初线索与学校诊断业者的起码条件 25

1.2.1.学校的基本构成是形成学校诊断的前提 27

1.2.2.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经历和经验是学校诊断的重点考察内容 32

1.2.3.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是学校诊断的重要标尺 34

1.2.4.熟知学校所在社区生态是学校诊断实用性的基础 37

1.3.学校诊断的理论与经验参照 39

1.3.1.管理学 40

1.3.2.教育督导 42

1.3.3.学校社会学 44

1.3.4.社会心理学 45

1.3.5.咨询学 47

1.3.6.形象设计 48

1.3.7.公共关系与其他 49

2.学校诊断的原则 51

2.1.整体和系统性原则 52

2.1.1.学校诊断忌讳以偏概全 55

2.1.2.注意学校群体的性格 57

2.1.3.诊断要注意学校办学的个别性 58

2.2.动力性原则 60

2.2.1.判定主要问题 61

2.2.2.确定问题的顺序和程度 63

2.2.3.判定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64

2.3.会诊原则 68

2.3.1.会诊是运用多学科的条件 70

2.3.2.会诊专家的组成和分工 71

2.3.3.会诊的学术气氛 72

2.4.动态性原则 73

2.4.1.基本发展事实 75

2.4.2.变化事实与轨迹 76

2.4.3.预见性评估 77

3.学校诊断的第一线索和关键线索 79

3.1.第一线索,入门线索——学校的形象和成就 80

3.1.1.学生、教师和校长 82

3.1.2.学校的教育研究工作 88

3.1.3.知晓度、知名度和美誉度 90

3.2.第二线索,基本线索——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 92

3.2.1.教育教学工作的形态、数量、周期或频率 93

3.2.2.学生活动的范围及影响 95

3.2.3.教研科研工作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 97

3.2.4.校园的风格和格调 100

3.2.5.校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02

3.2.6.学校运作的主体 105

3.2.7.学校管理与人际沟通 106

3.2.8.学校后勤支持 108

3.2.9.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和联系 109

3.2.10.学生自治程度 112

3.3.活力线索和发展性线索:学校人事工作 114

3.3.1.教职工人事结构 115

3.3.2.教职工的工作饱和度 118

3.3.3.人事管理运行的校内认同度 120

3.3.4.人员的调转与培训 122

3.4.关键和全局性线索:学校领导行为诊断 125

3.4.1.办学思想 126

3.4.2.学校领导人的风度和作风 129

3.4.3.教育理论水平 131

3.4.4.操作示范能力 133

3.4.5.对表达能力的要求 135

3.4.6.文化和艺术修养 136

3.5.外部线索、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学校周边情况或问题的诊断 138

3.5.1.领会和执行法律、方针和政策 139

3.5.2.与社区的关系 141

3.5.3.与邻近同行交流 143

3.5.4.吸纳和处置业外的信息与支持 145

3.6.前瞻性线索: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 147

3.6.1.对既往发展史的评估 149

3.6.2.对学校位阶的评估 152

3.6.3.对学校发展潜能的评估 154

3.6.4.对内外期望的评估 156

3.6.5.预期支持度 157

4.学校问题及学校发展前景信息的收集方法 159

4.1.观察法 160

4.1.1.介入观察与非介入观察 161

4.1.2.连续观察与非连续观察 162

4.1.3.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165

4.1.4.隐蔽观察与公开观察 166

4.2.调查法 168

4.2.1.问卷法与自陈意见书 169

4.2.2.晤谈和讨论法 171

4.2.3.文献分析法 173

4.2.4.作业分析法 174

4.3.对比研究法 175

4.3.1.同类学校对比 176

4.3.2.特色学校对比 178

4.3.3.区域学校对比 179

4.4.专门问题研究 180

4.4.1.学校制度与机制 182

4.4.2.教育教学指导与管理 183

4.4.3.以教师为主的学校工作人员队伍 186

4.4.4.学术发展 188

4.4.5.开放办学 190

4.4.6.校园与设备 192

5.学校的问题与机遇 195

5.1.学校史的研究 196

5.1.1.通史性研究 198

5.1.2.加速期研究 201

5.1.3.任期情态研究 202

5.2.几次重要发展关头的案例 205

5.2.1.“文革”结束之初 206

5.2.2.恢复高考 208

5.2.3.教材改革 210

5.2.4.内部管理改革 211

5.2.5.素质教育 214

5.2.6.课程改革 215

5.3.学校诊断关于机遇和前景的研判方法 217

5.3.1.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 218

5.3.2.因素研究与结构研究 220

5.3.3.有序研究与无序研究 222

5.3.4.内插与外推 224

6.学校诊断结果的表达形式 226

6.1.口头意见 227

6.1.1.特点、范围 228

6.1.2.形式、途径 229

6.2.诊断结果与诊断报告 230

6.2.1.共构书面意见 231

6.2.2.专家诊断意见 232

6.3.报告会 234

6.3.1.现场报告会和谈话会 235

6.3.2.调研报告会 235

6.3.3.阶段或终结报告会 236

6.4.学校诊断中的两项特殊工作 237

6.4.1.来访者的培训 238

6.4.2.学校的局部改进与整体改革策划 240

6.5.学校诊断应用软件 242

7.学校诊断业者的学术修养与职责 244

7.1.理论储备和素养 249

7.2.办学经验 253

7.3.理性认识 254

7.4.对学校教育问题的感受性 256

7.5.表达能力 258

7.6.职业道德 259

7.7.其他 26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