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下
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下

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下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本书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10158228
  • 页数:333 页
图书介绍:
《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下》目录

第一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7

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9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体 10

四、批判、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学说 1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15

一、现代时代的思想智慧 15

二、人生的根本指南 18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0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4

第一节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4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 24

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5

三、如何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8

第二节 运动、时间和空间 31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32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3

三、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35

四、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7

五、时间空间的无限性 39

第三节 从物质到意识 40

一、意识的起源 40

二、意识的本质 45

三、意识的作用 50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54

第一节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54

一、世界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54

二、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57

三、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 61

第二节 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64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64

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5

三、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 69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72

一、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 72

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74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81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81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81

二、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85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1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103

一、事物的质、量、度 103

二、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106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12

一、事物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112

二、辩证的否定观 113

三、否定之否定 116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122

第一节 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22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22

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25

三、实践及其特征 127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29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与发展规律 134

一、由实践到认识 134

二、由认识到实践 138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40

第三节 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法 142

一、真理的客观性 143

二、真理的辩证法 145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50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52

第六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155

第一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55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55

二、历史观同世界观、人生观的关系 158

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59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65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65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68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70

第三节 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 172

一、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172

二、社会的精神文明 176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79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与直接动务 179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79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83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 187

四、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90

第二节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1

一、科学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 192

二、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机制 195

三、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 196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7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98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 199

三、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1

第八章 人的本质、自由和全面发展 205

第一节 人的本质和价值 205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 205

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210

第二节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212

一、自由、必然、实践 212

二、自由的实现和人类解放 215

第三节 人的发展及其远景 218

一、人的发展的哲学规定 218

二、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220

三、人的发展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23

四、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 225

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228

第九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 232

第一节 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32

一、美学学科的形成 232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235

三、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 239

第二节 美的本质 240

一、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240

二、美的本质问题的初步探讨 242

三、真善美的相互区别和联系 247

第三节 美的特征 250

一、美的形象性 250

二、美的感染性 251

三、美的功利性 253

第十章 美的种类 256

第一节 自然美 256

一、自然美的产生 256

二、自然美的特点 259

三、自然美的社会属性 262

第二节 社会美 265

一、社会美的含义 265

二、社会美的特点 266

三、社会美的社会作用 270

第三节 艺术美 271

一、艺术美的含义 271

二、艺术美的特点 273

三、艺术美的种类 275

第十一章 美的形态 281

第一节 优美的崇高 281

一、优美 281

二、崇高 284

三、优美与崇高的关系 287

第二节 悲剧与喜剧 288

一、悲剧 288

二、喜剧 293

第三节 滑稽与丑 298

一、滑稽 298

二、丑 300

第十二章 美的感受与艺术审美 305

第一节 美感及其特征 305

一、美感的产生和发展 305

二、美感的特征 308

第二节 美感心理活动的特征 311

一、感知 311

二、共鸣 312

三、联想 314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与审美特征 316

一、劳动审美与艺术的起源 316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321

三、艺术的审美特性 327

后记 33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