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晚清汉口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
晚清汉口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

晚清汉口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剀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12126880
  • 页数:318 页
图书介绍:全书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 宏观视野下的汉口地理与历史,第三章 晚清汉口市镇特征辨析与市镇经济考察,第四章 晚清汉口会馆与社会空间,第五章 晚清汉口寺观与宗教空间,第六章 晚清汉口市民百态与生活空间(新),第七章 晚清汉口城市空间形态与特点,第八章 晚清汉口城市发展中的城市建设。本书通过图表、数据、事件、图像、文字等多方面手段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视域既有宏观的大跨度的历史和地域的考察,也有中观的城市结构体系的考察,还有微观的街道、建筑单体的考察。既有静态的城市形态研究,也有动态的宏观的城市发展重心的变迁以及微观的城市基本生长肌理模式的研究。研究关注的焦点为汉口的城市空间。对汉口城市空间的考察贯穿在对汉口的经济空间、政治空间、社会空间、生活空间、宗教空间的研究当中。
《晚清汉口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一、中国城市史学研究综述 1

二、明清长江流域城市研究概况 7

三、晚清汉口研究的资料与成果 9

第二节 论文研究界定 14

一、研究时间段的界定 14

二、中心词的界定 14

三、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16

第二章 宏观视野下的汉口地理与历史 19

第一节 汉口兴起探讨 19

一、汉口兴起的地理因素 19

二、汉口兴起的经济因素 22

三、汉口兴起的历史因素 26

四、小结 28

第二节 汉口地区沙洲兴衰的历史考察 28

一、沙洲与港口形成的关系 28

二、沙洲兴衰与港市变迁 28

三、小结 33

第三节 汉水改道探源 34

一、水文地质运动的影响 35

二、气候演变的影响 35

三、上游水土流失的影响 36

四、明代流民的影响 36

五、堤垸等人工堤防的影响 37

第四节 三镇关系考察 38

第三章 晚清汉口市镇特征辨析与市镇经济考察 41

第一节 市镇概念辨析 41

一、“市”、“镇”、“城”的概念 41

二、“市”、“镇”、“城”辨析 42

三、“市”、“镇”、“城”之间的转化 42

第二节 晚清汉口人口规模研究 43

一、晚清汉口人口统计的思考 43

二、文献中的汉口人口资料 44

三、本论文对汉口人口的判定 46

第三节 汉口市镇地位评价 48

一、施坚雅模式的中国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中汉口的地位 49

二、任放的明清长江中游市镇体系中汉口的地位 50

三、方志远的明清湘鄂赣地区市场层级中汉口的地位 51

四、晚清汉口在全国通商口岸中的地位 51

五、从约开商埠看汉口市镇地位 53

第四节 以汉口为枢纽的市场网络 54

一、省内市场网络 55

二、全国市场网络 56

三、国际市场网络 58

四、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市场网络扩展 59

五、小结 60

第五节 晚清汉口市场商品 60

一、粮行 61

二、盐行 61

三、竹木行 61

四、棉花行 61

五、皮行 61

六、杂货行 61

七、近代汉口工商业精品 62

八、小结 62

第六节 从茶叶贸易看汉口市场 62

一、茶叶的国内市场网络 63

二、茶叶的国际市场网络 63

三、茶叶贸易催生汉口近代加工业 65

四、茶叶贸易催生汉口近代银行 66

五、以茶叶为首的对外贸易成为晚清汉口经济的重要支柱 66

第四章 晚清汉口会馆与社会空间 68

第一节 会馆与晚清汉口市场管理 68

一、晚清汉口会馆数量与分布 68

二、晚清汉口会馆名称性质考察 69

三、晚清汉口会馆建筑 73

四、晚清汉口会馆的主要功能 76

五、晚清汉口会馆的“非正式管理” 77

第二节 官府与晚清汉口市场管理 80

一、汉口市镇官方管理的必要性 80

二、明清市镇官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81

三、晚清汉口市镇官方机构的入驻 82

四、晚清汉口关卡设置 83

五、晚清政府对市场的管理 83

六、张之洞对汉口市镇的管理 84

第三节 牙行与晚清汉口市场管理 88

一、牙行对市场的管理 88

二、牙行管理的弊端 89

第五章 晚清汉口寺观与宗教空间 92

第一节 晚清汉口寺观类型 92

一、佛教寺观 92

二、道教寺观 95

三、伊斯兰教清真寺 96

四、教堂 97

五、会馆寺观 99

第二节 晚清汉口寺观的兴废变迁 100

一、晚清汉口寺观的兴建 100

二、汉口寺观兴建起因探查 101

三、晚清汉口寺观的重建与修复 102

四、晚清汉口寺观的演变 103

五、晚清汉口寺观向会馆的变迁 105

第三节 晚清汉口祭祀及仪式 106

一、晚清汉阳正祀 106

二、正祀仪式 108

三、淫祀仪式 109

第四节 晚清汉口祭祀特点 110

一、城隍庙的缺失与土地庙的繁盛 110

二、农业生产神的弱化与财神崇拜的兴旺 111

三、宗教的开放与寺观的商业化趋势 112

四、行业保护神的盛行 113

五、外地神祗的渗入 114

六、会馆的多神祭祀 114

七、对水、火神祗的崇祀 115

八、宗族祭祀的淡化 116

第五节 晚清汉口庙会 116

一、庙会的产生 116

二、汉口庙会的兴起 117

三、汉口庙会的多样功能 118

第六章 晚清汉口市民百态与生活空间 123

第一节 晚清汉口市民生活的研究方法 123

一、地方志 123

二、笔记 123

三、竹枝词 124

第二节 晚清汉口市民职业状况 126

第三节 晚清汉口市民百态 128

一、商人 128

二、街头小贩 132

三、手工业工匠 134

四、农业从事者 135

五、搬运工 137

六、挑水工 138

七、艺人 139

八、乞丐 143

第四节 晚清汉口城市心态和文化 144

一、崇神重祀的地方传统 145

二、崇商重利的价值取向 146

三、崇奢轻俭的社会风气 147

四、崇俗轻文的生活情趣 148

五、开放宽容的社会观念 150

六、多元交融的移民文化 152

第五节 晚清汉口市民生活 153

一、汉口岁时节令与民俗文化 153

二、晚清汉口的衣食住行 156

三、晚清汉口的休闲娱乐 158

第六节 晚清汉口市民的居住空间 161

一、商住混合的商铺 162

二、墩台建筑 163

三、吊脚楼 163

四、棚户 165

五、里份 165

六、公馆 167

七、公寓 167

第七章 晚清汉口城市空间形态与特点 168

第一节 汉口有机城市空间结构 168

一、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 168

二、汉口有机城市空间结构 170

三、武汉三镇空间结构比较 174

第二节 晚清汉口街道空间形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静态考察 176

一、华界街道空间 176

二、租界街道空间 185

三、晚清汉口街道物理特征 188

第三节 晚清汉口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变迁——城市空间生长的宏观考察 190

一、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第一次变迁——由汉水南岸向北岸的变迁 190

二、市空间发展重心的第二次变迁——由汉水上路向下路的变迁 194

三、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第三次变迁——由沿河向沿江的变迁 198

第四节 晚清汉口内部空间结构生成——城市空间生长的微观考察 201

一、会馆寺观的生长与城市空间的扩张 201

二、滨水码头的生长与城市空间的扩张 204

三、防洪堤坝的修建与城市空间的扩张 208

四、近代交通的引进与城市空间的扩张 209

第五节 晚清汉口城市空间特点 210

一、城市空间的高密性 210

二、城市空间的混杂性 212

三、空间的分区聚集性 214

四、异质空间边缘的活跃性 218

第六节 晚清汉口城市公共空间 224

一、茶馆公共空间 224

二、街道公共空间 226

三、寺观公共空间 227

四、后湖公共空间 229

第八章 晚清汉口城市发展中的城市建设 231

第一节 1796~1861年汉口建筑的发展 231

第二节 1861~1911年汉口建筑的发展 232

一、时代背景 232

二、租界城市建设的兴旺发展 234

三、华界城市建设的继续繁荣 244

第三节 1911~1938年汉口建筑的发展 248

一、租界城市建设的发展 248

二、华界城市建设的发展 248

第四节 晚清汉口的近代化建设 253

一、建造材料和建造方式的近代化 253

二、近代公用事业的发展 253

三、晚清汉口的建筑师及事务所 257

四、晚清汉口的营造厂 259

第九章 晚清汉口城市发展的保障体系 261

第一节 汉口城市灾祸 261

一、汉口火灾记载 261

二、汉口水灾记载 263

三、汉口其他灾害 264

第二节 汉口水火迷信与迷信防灾 265

一、精英阶层和官府的迷信镇灾 266

二、市民阶层的迷信禳灾 268

第三节 汉口城市防火 271

一、城市建设防火 271

二、抢险救灾及善后措施 271

三、消防机构与设施 272

第四节 汉口城市防洪 275

一、汉口洪水特性 275

二、汉口洪水水位 276

三、汉口的地面高程 277

四、晚清汉口堤防建设 277

第五节 晚清汉口的社会保障系统 279

一、晚清汉口的仓储 280

二、晚清汉口的善堂 281

三、教会的社会公益事业 285

四、会馆公所的社会保障事业 287

五、晚清汉口社会保障体系的评价 288

结语 290

附录 292

图录 302

参考文献 310

后记 318

返回顶部